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非常“意外”地登上皇位,成為了“九子奪嫡”的最終勝利者。而這其中,隆科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於是在雍正登基之初,不僅對於隆科多及其家族是極盡封賞,更是在公開場合直接稱呼其為“舅舅隆科多”,可謂是給足了隆科多面子。可僅僅過了五年時間,雍正便給隆科多定下了“四十六條”大罪,將其囚禁於暢春園內,一年之後,隆科多便死於禁所之中。
那麼,究竟是怎樣的原因會讓雍正和隆科多“反目”,而雍正又為何會以如此決絕的方式來對待他的這位“恩人”呢?在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和介紹。
隆科多,扶保雍正順利登基的“首功之臣”。
隆科多,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子。由於佟國維的姐姐正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因而隆科多實際上與康熙也是表兄弟關係,不僅如此,隆科多的兩個姐姐,也就是佟國維的兩個女兒,也先後嫁給康熙皇帝,即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和愨惠皇貴妃佟佳氏,這就使得隆科多與康熙皇帝之間有著非常深厚的親緣關係。
隆科多在朝堂上真正崛起的時間是在康熙皇帝“一廢皇太子”前後。
這個時候,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紛紛拉幫結派、相互傾軋,朝臣們也開始選擇各自支援的皇子站隊、隨聲迎合,這便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巨大不滿。而隆科多非常巧妙地看出康熙皇帝對於皇子爭儲以及大臣結黨行為的反感,因而他選擇堅定地站在康熙一邊,同時還表現出了對於康熙皇帝的絕對忠誠。
也正是因為如此,隆科多贏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與器重,最終在“託合齊會飲案”爆發後,接替託合齊成為了九門提督,直至康熙去世,京城之中以及皇宮內外的防衛重任,都掌握在了隆科多手中。
一直以來,關於雍正登基一直有著三種說法,即“遵詔繼位說”、“矯詔篡位說”和“無詔奪位說”,然而,不管是哪一類說法成立,隆科多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這是康熙皇帝生命的最後一天,根據《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
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佑、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一子敦郡王允珴、皇十二子貝子允裪、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此時康熙的身邊,除了遭到圈禁的大阿哥胤褆、廢太子胤礽,遠在西北帶兵的十四阿哥胤禵,以及正在天壇祭天的雍正,幾乎所有年長的康熙皇子都在,而隆科多則是這些人中唯一一位不是康熙皇子的人。
就在康熙皇帝去世後,隆科多隨即下令關閉了京城九門,並且在北京實施戒嚴長達七天的時間,而雍正也是在接到康熙去世的訊息後,足足“消失”了十多個小時,第二天中午才出現在暢春園。在此期間,能夠自由出入皇宮內外的只有隆科多一人,隆科多與雍正到底密謀了什麼又做了什麼,已然是無人知曉。
如果雍正是“遵詔繼位”,那麼隆科多則憑藉他手中的步軍統領衙門的兵力,有效維護了京城內外的秩序,同時讓其他皇子徹底失去了搶奪皇位的可能,確保了雍正的順利登基。
而如果雍正是“矯詔篡位”或者是“無詔奪位”的話,那麼隆科多統領的軍隊,無疑產生了巨大的威懾力,讓其他皇子只能乖乖接受這一結果。
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扶保雍正登基的“首功之臣”,隆科多都是當之無愧的。
雍正登基之後,隆科多便開始了他的“作死之路”。
其實隆科多在最後時刻選擇站在雍正一邊,也是有著一定的必然性的。
一方面,在所有康熙皇子中,雍正和隆科多之間的關係無疑是最“近”的。
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在雍正出生的時候是無名無分,因而沒有資格撫養皇子,於是康熙皇帝將年幼的雍正交給了當時還是皇貴妃的佟佳氏撫養,而她便是隆科多的親姐姐,同時也是前文中說到的康熙皇帝的第三任皇后,即孝懿仁皇后。
不僅如此,在康熙晚年,將雍正之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帶進宮中,並且還安排了隆科多的另外一位姐姐,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愨惠皇貴妃佟佳氏進行撫養。
在這樣的情況下,隆科多與雍正之間便有了“親情”的紐帶,關係相較於其他康熙皇子,也要更親更近。
另一方面,幫助雍正,可以使隆科多的利益“最大化”。
“九子奪嫡”期間,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是絕對的“熱門人選”,幾乎所有的朝臣都是他們的支持者,這其中還包括了隆科多的父親佟國維,以及隆科多的堂兄弟鄂倫岱等人,由此可見,“八爺黨”本身內部的競爭就非常激烈,將來也必將出現“狼多肉少”的局面。
相對應的是,雍正在“九子奪嫡”期間,一直採取的是“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並沒有像胤禩等人那樣廣泛發展支援力量,因而隆科多的支援對於雍正來說無疑就是“雪中送炭”,而他也更將得到雍正的厚待。
果然,雍正登基之後,對於隆科多是極盡封賞。
雍正登基後,立馬讓隆科多襲承了他父親佟國維的一等公爵位,並且還委以其總理事務大臣的重任,之後又讓其先後兼任了吏部尚書、理藩院尚書以及《聖祖實錄》和《大清會典》總裁官的職務,還賞賜隆科多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的時候,隆科多又被雍正加封為太保。
毫不誇張地說,隆科多在朝堂上的地位是僅次於雍正皇帝以及怡親王胤祥,就是當時大清國的“三把手”。
可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隆科多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首先,是目無君主,居功自傲。
隆科多曾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強調,自己對於雍正的武裝擁立之功,甚至還不乏誇大之詞,這就讓雍正顏面掃地,對此大為不滿。
其次,是結黨營私,把持朝政,貪汙斂財。
隆科多利用雍正對他的信任,長期干涉朝廷官員的任免和升遷,進而有了朝中六部官員的“佟選”,並且從中大肆收受賄賂,弄得整個朝堂上是烏煙瘴氣。
再次,就是生活奢靡,家庭混亂。
隆科多府上鋪張浪費嚴重,生活極為奢靡,並且他對後妻偏聽偏信,長期打壓、虐待發妻之子,致使其家庭內部的矛盾十分尖銳。
隆科多的這些舉動已然引發了朝廷官員的不滿,同時也逐漸觸碰到了雍正的底線,最終雍正選擇對隆科多動手。
隆科多被雍正“四十六條大罪”,徹底的身敗名裂。
其實,對於隆科多,雍正還是給予了提醒和敲打的。
從雍正三年(1725年)起,雍正便開始收回隆科多手中的職權,並且多次暗示出了自己的不滿。特別是在河南巡撫田文鏡彈劾隆科多之時,雍正沒有對此做出任何回應,但是卻褒獎了田文鏡,這已經將自己的憤恨之情表現的非常明顯了,只不過隆科多並沒有感覺到,反而依舊我行我素。
眼見於此,雍正最終決定對隆科多“開刀”了。
他藉著與策妄阿拉布坦以及沙俄談判之機,兩次將隆科多調離京城,在削減隆科多黨羽的同時,還對隆科多的罪行進行徹查。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終於完成了所有準備工作,在隆科多完成與沙俄的邊境談判後,隨即在談判現場以“結黨營私”,“私藏玉牒”等罪名將隆科多拿下,並押解回北京。
隨後雍正又給隆科多定下了“四十六條大罪”,並將其幽禁於暢春園,第二年即雍正六年(1728年),隆科多死於禁所。
總結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雍正對於隆科多確實做到了“知恩圖報”,但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雍正還是個“施恩望報”的人,他對你好的同時,同樣也期待著你對他更好,只不過隆科多的表現不僅沒能讓雍正滿意,反而讓其充滿了失望,並最終走向了絕望,於是這也就最終註定了隆科多的慘淡結局。
當然,同樣原因、同樣結果的人還有年羹堯。反觀胤祥、李衛、田文鏡、鄂爾泰、張廷玉等雍正朝名臣,他們在獲得雍正的恩賞後,百般回饋了雍正,如此便形成了一種“良性迴圈”。
所以由此可見,隆科多的結局並非完全是雍正要“卸磨殺驢”,而是他自己走上了這條“作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