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說話,總能說到人的心坎上,哪怕是拒絕,都能說得悅耳動聽;而有的人說話,卻總能招人怨懟,就是施恩,也能說得好像要結仇一般。可見,說話這件事,有時候真的能改變人生際遇,說話和事業的進行有很大的關係,你出言不慎,跟別人爭辯,那麼,你將不可能獲得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合作、別人的幫助。”除了事業之外,這一點帶入到戀愛、婚姻、生活、人際交往等等中也同樣是成立的。很多時候,你所試圖達成的目的往往正是在談話中獲得效果的。
人與人建立關係最直觀的橋樑就是語言,在完成溝通、建立關係、發展關係的這一過程裡,說話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能夠把控說話技巧,往往會讓你更容易掌控局面,把握大局,否則很可能會變得處處受制,寸步難行。
有的人對研究語言的表達方式總是甚為不屑,覺得這是一種“虛偽”的表現,這種人往往都非常“直爽”,說話從不考慮分寸和場合,常常是心裡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說,只要說得自己感覺舒爽就行了,殊不知,這種完全不考慮他人心情和立場的“直爽”,說到底不過是缺乏教養、自私自利的表現罷了,不僅容易傷害到別人,也容易為自己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不會說話真的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簡單的事情可能被越說越複雜,分享快樂被當作是炫耀成就,苦口婆心被當成煩人的嘮叨,心腸比誰都好卻偏偏長著傷人的“刀子嘴”……這些其實都是情商低的表現。一個人會不會說話,主要正是取決於這個人的情商。
有的人總喜歡把“我天生就不太會說話”掛在嘴邊,以此來為自己的“直爽”開脫。但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情商其實並沒有明顯的先天差別,更多是與後天的培養息息相關的,也就是說,沒有誰是“天生”就不會說話、不懂說話的,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好好說話,你在開口說話之前是否能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為對方考慮。當你試圖邀約某人共進晚餐的時候,你可能會詢問對方:“週六有空和我一起吃個飯嗎?”這個問題,答案很難預料,一半可能是“去”,一半可能是不去”。
說話可以成為一種技術,一種在實際生活中極為有用的但假如換一種措辭,這樣詢問對方:“有家意餐廳非常不錯,現在可以預定週一和週二的位子,你哪一天有空賞臉和我一起去共進晚餐啊?”面對這個問題,對方通常會很自然地給出“週一”或者“週二”的答案,不管給出的是哪一個答案,你的邀約都成功了。人的意願是很容易受說話的措辭所影響的,當你詢問對方“是”或“否”的時候,你給對方的是兩種選擇,這兩種選擇裡,成功的機率只有一半。但如果調換一下措辭,直接跳過“是”與“否”這個問題,而是直接在“是”的前提下,給予對方選擇,那麼按照思維的慣性,對方往往都會順勢做出選擇,但不管選擇什麼,顯然你的目的都達到了。過“是”與“否”這個問題,而是直接在“是”的前提下,給予對方選擇,那麼按照思維的慣性,對方往往都會順勢做出選擇,但不管選擇什麼,顯然你的目的都達到了。
可見,說話其實就像做菜一樣,是有技巧可循的,只要掌握菜譜,任何人其實都能做出美味佳餚。而本書寫作的目的,正是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份“菜譜”,幫助讀者在修煉情商的同時提升說話技巧,烹出說話的“美味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