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曾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在黃土之下埋藏著無盡的歷史興衰。不過隨著人類活動的足跡加大,埋藏在陝西大地2000多年來的青銅器陸續出土。
而陝西楊家村就有一個青銅器窯藏,出土了27件重量級國寶,誰曾想這些文物竟然是農民一鋤頭敲出來的。
農民一鋤頭挖出青銅窯藏
2003年1月19日這天,眉縣楊家村的五位村民王寧賢、王明鎖、王拉乾、王勤寧、張勤輝,一同來到村磚場北坡進行取土。當地人蓋房子都會來這裡挖土,因常年取土,使得原本幾十米高的土丘變成了小土崖子。
王寧賢等人之所以來取土,還是受到了一戶鄉親的委託,這戶人家準備建造新房子,因此找上他們幾人幫忙挖土。
中午吃過飯後,王勤寧、張勤輝兩人開著自家新買的2輛拖拉機,約上其他3人,一同來到村北磚廠的公用土場挖土。當時拉上一車土可以賺得3元錢,大家合夥幹活效率更高。
在一番分工後,由王明鎖、王拉乾、王寧賢三人來到距離地面10米高的地方取土,而開著拖拉機的王勤寧、張勤輝兩人負責裝土。
因不遠處有祖墳,王寧賢特別囑咐其他2人,取土時一定要繞過正前方,不然對自家祖先是大不敬。就這樣,分工完成後,大家開始緊張的裝土,因此時正值冬天,氣溫比較低,大家幹活十分賣力。
然而,到了下午4點半左右時,此時依舊“陽光高照”,王拉乾卻有了意外的發現。他揮舞著洋鎬,挖著挖著感覺到土質有些疏鬆,因附近有墳墓,他懷疑是不是挖到古墓了,畢竟村子裡挖到古墓的情況太多了。
心裡正想著,誰知一鎬頭下去,挖了70-80釐米的土,緊接著一大塊乾土滾下懸崖。而洋鎬也發出了“嘭”的空餉聲,隨後露出了一個碗口大小的洞。
這一變化讓土崖上的三個人驚訝不已,王拉乾生怕洞裡有什麼東西出來,連忙跑到一邊去。但緊接著他又跑向前,嘀咕道:“下面是棺材嗎?”
旁邊的王明鎖見狀,連忙放下洋鎬,爬到洞口觀望,因此時光線仍然比較好,透著陽光可看出裡面泛著青光,必然是青銅器,估計能拉上一車。
幾米外的王寧賢問訊後,立馬趕了過來,他讓兩人讓開,再次順著洞口朝裡面望去,這一望讓他大吃一驚:“天啊,我看到了什麼,裡面好像有幾個青銅大鼎,上面有耳朵,散發著幽綠的光芒,且它們擺放整齊,似乎沉睡了幾千年之久。”
作為一個普通村民,為何王明鎖、王寧賢這麼肯定裡面是青銅器呢?原來,楊家村可不是普通的農村,這裡多年來挖出了眾多文物。
據史料記載,陝西眉縣是農官后稷教民稼穡的地方,也是仰韶文化的遺址所在地,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而眉縣楊家村位於隴海鐵路北坡塬腳下,處於周原中心南側,在西周時是岐邑、豐鎬的交通要塞之地,著名的交通幹線“周道”剛好經過這裡。
楊家村東西長約0.5千米、南北寬為三百米,村子裡常住人口三千五百人,同時也是西周遺址,面積為兩萬平方,其北部為黃土臺塬,南靠渭河,在這片古老的村莊之上,曾多次出土過“國寶”。
早在1954年時,楊家村就有村民在農田耕作時,意外挖出了4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其中有2件為價值頗高的彝駒尊,還有2件為彝方尊。而到了1972年時,村民王雙海挖土時,意外挖出了一個重量達78.5千克的銅鼎,專家研究後發現上面刻有二十七個銘文,記錄了周成王妃姜將土地贈予貴族的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這口銅鼎夜間會散發著月光一般的光澤。中科院院長郭沫若聽聞後,曾專門對銘文進行研究。後來,王雙海得到了榮譽證書、八十元、一把鐵鍬。
1985年時,楊家村一村民在休整農田時,意外挖出了十八間西周編鐘,然而,這個村民為了一己私慾,和境外人員合謀,想要將編鐘賣到海外。公安機關高度警覺,並順利截獲,其中三 件一組的編鐘被評為一級文物。
1991年,楊家村又出土了數十件文物,不僅包括青銅器,也挖出了瓷器等。因接連多次在楊家村挖取了重寶,但不時有村民將文物佔為己有,當地政府特意派出了文管員,日夜進行巡邏看管,避免有人挖到寶貝不上報。隨著當地政府的教育和宣傳,村民們也瞭解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不少人挖到文物後主動上交。
因此,這次發現了眾多文物後,王寧賢等人又驚又喜,感嘆道:“我們村又出寶了,又挖出文物了。”懸崖下的張勤輝、王勤寧兩人聽了後,也急急忙忙走了上來,經過了確認後,五個人均肯定挖出了文物。
主動要求上交國家
那麼挖出了這麼多文物,該如何處理呢?
其實經過政府的政策宣傳,大家對文物的處理有了共同的認識,那就是上交給國家。王寧賢稱:“1985年那件事你們還記得嗎?那個村民挖出了西周編鐘,沒有選擇上交國家,反而是私自販賣,最後被判決死緩,後來經過減刑才變成有期徒刑,2002年12月份才釋放回來。”
王寧賢頓了頓,又說:“這裡我年齡最長,依我看還是要抓緊上報給政府,畢竟文物是國家的寶物,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
王寧賢當時已經五十歲了,在他們五個人中年齡最大,因此他的話大家也會聽從。更何況村裡經常進行普法教育,並將《文物保護法》張貼到村裡多個地方,這也讓村裡人都有較強的文物保護意識。
當地有不少文販子,只要村民挖到了什麼文物,神不知鬼不覺地賣到這些販子那裡,青銅器可賣出好幾十萬元。但王寧賢等人並不心動,畢竟金錢再多也不如文物本身的價值值錢。
在一番討論後,五個人連忙用上土塊封住洞口,並約定任何人不能先對外透露,且由離家最近的王寧賢回家打電話上報政府,由王明鎖、王拉乾負責看管現場。
為了不引起村民們的懷疑,王勤寧、張勤輝裝作沒事人一樣,將裝滿土的拖拉機開到五組村民家中。
很快,王寧賢走回家裡,妻子還很好奇,為何天還沒黑就回家了?王寧賢並沒有解釋什麼,連忙拿起家裡的有線電話。他將家裡的大門關上,四處找電話簿,但只上過2年級的他,識字不是太多,再加上又十分緊張,急得渾身冒汗,電話本都被汗溼。
可拿著電話簿硬是找不到文物局的電話,結果回家半個小時還沒什麼動靜。留守的四個人著急了,讓王明鎖趕緊回王寧賢家裡看看什麼情況,避免出現意外。
王明鎖到了後,發現急得滿頭大汗的王寧賢,這才知道他因太緊張,電話一直沒打出去。就這樣,在王明鎖的幫助下,這才打通了寶雞文物局的電話。
不過當時市文物局已經下班,值班室接到這通電話後,立馬叮囑王寧賢返回現場保護文物,不要破壞現場,也別讓其他村民靠近,等待文物工作人員前來。
接電話的是文物局博物館科長陳亮,這天是週末,他負責值班,和王寧賢的簡單溝通中,他了解到這次挖出的青銅器數量眾多,這可是了不起的發現。且他還得知,現場沒有電,一旦天黑就很難展開考古挖掘工作,必須快點趕到現場才行。
就這樣,陳亮又立馬打電話通知眉縣文物局局長趙興海,組織專業人員到達現場搶救。因過去半個多世紀,楊家村出土了太多國寶,此次聽聞又發現了數十件文物,趙興海十分激動,他知道這批文物一定不簡單。
隨後,趙興海立馬指派文物股股長和縣文化館的人火速趕往楊家村,先對現場進行保護。緊接著,趙興海又立馬將此訊息上報給正在值班的縣領導。
領導得知訊息後,立馬打電話給縣公安局,要求由馬家鎮派出所安排警力人員,維護現場的秩序,避免有人哄搶文物。
就這樣,到了下午六點半後,博物館的人到達村口。此時王寧賢正在焦急地等待著,見汽車進村後,王寧賢立馬走了上前。此時車上下來了人,問道:“誰是王寧賢 ?”
王寧賢立馬應允,不過怕有人冒充公家,王寧賢還特意檢查了他們的證件,這才在前面帶路,就這樣,幾個人小跑來到了現場。
專業人員到了現場後,小心將覆蓋上面的土塊揭開,並用上隨身攜帶的手電筒向下照射,這才確定其為青銅器窯藏,且大鼎套著小鼎,銅鬲擠在鼎中間,簡單粗略地數了數,發現最少有十多件銅鼎,且還有好幾件鬲,也有其他的器物。
考古人員知道,這是一起十分重大的文物發現,其價值非同小可,立馬拿出手機撥打電話,向上級通報了具體情況。
值班的副縣長聽聞後,立馬又給公安打去電話,要求加強警力支援,他本人也立馬奔赴現場,還要求電視臺記者跟隨,拍攝文物出土的全過程。
同時,考古人員又立馬給寶雞市文物局彙報相關情況,市文物局領導聽聞後,立馬決定趕往現場。
晚上七點五十分,市文物局局長張潤棠、市考古隊長劉軍社攜帶兩名文物考古專家來到現場,而眉縣相關領導也已到達地點。
此時楊家村的村民陸續前來圍觀,公安幹警維持現場秩序。張潤棠見現場如此混亂,生怕時間一長恐生變故,決定放棄詳細考察、繪製圖紙,靠攝像機、照相機拍攝彌補,直接進行文物搶救工作。
就這樣,八點左右,張潤棠當即下令,由市、縣文物工作人員搶救性挖掘。在勘探發現,土窯直徑為一點八米,寬為一點四米,高為一米,只能容納兩個人進去。而土窯壁上有明顯的挖掘痕跡,且頂部土質比較寬鬆。
為了方便文物挖掘,村幹部和縣、市裡的幹部選定了十八位村民負責文物的傳送工作。不過因天太黑,村幹部又立馬組織群眾架設了臨時電燈。
這些事情處理完成後已是八點四十分,文物考古人員正式對這處窯藏進行搶救性挖掘工作。當窯藏洞口開啟至高70cm、寬50cm時,滿滿的青銅器呈現在眾人面前,在電燈光的照射下顯得十分壯麗和震撼。
迎面的是三件大鼎,且小鼎套在大鼎上疊放,裡面還有銅鬲、銅盤、銅壺等文物,一個考古專家大呼:“這一定是2003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其實這不僅是2003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也是21世紀至今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在搶救文物時,專家、村民合理分工、有序進行文物搬運工作。每搬運一件文物,都要先進行拍照記錄,並測量文物尺寸、記錄書寫文物卡片,一式兩份,其中一份放入文物內部,再依次傳遞到村民手裡,並放在文物考古車上。
第一個接到器物的村民是王永剛,他激動地說道:“我們莊稼漢就是有力氣,就算再重也不嫌重,不過一定要安全轉運,不能逞能。”就這樣,十八個人從上到下,每兩人接送一件文物,並向下傳遞,一一傳話要小心再小心。
出土的第一個大鼎高為51cm,口徑為43.5cm,其重量為九十斤,更讓考古專家大為興奮的是,其內部有一兩百個銘文,儘管還沒有對銘文進行研究,但專家就足以興奮起來,大家知道這次的考古發現一定能震驚全世界。
第二件文物是一件小鼎,其重量為十斤左右,內部也有銘文,且佔據了內壁三分之二的地方。下面幾個青銅鼎也是如此,都有著銘文。要知道有銘文的青銅鼎和沒有銘文的價值差別很大,有銘文的各個都是國之重寶。
接下來又出土了銅盤、銅壺、銅鬲等,每件文物都會先拍照測量,再登記、傳送、裝車,每個環節的人員都無比認真仔細,大家根本就沒任何疲憊的感覺。尤其是傳送文物的農民,他們平時習慣了鋤頭、洋鎬、鐵鍬,如今傳送文物就像抱著嬰兒一樣認真仔細,且相互間都會叮囑 “小心”!
在搬運大件的青銅鼎時,工作人員也會叮囑小心、輕放,器物的耳、足不能太用力,不然很容易就會斷掉。而覆蓋在青銅器上的如同麥秸一樣的東西,只要手指頭輕鬆一碰,直接化為灰土,這也表明這堆青銅器堆放時間之長。
到了晚上十點半,經過了2個小時的努力,窯藏內的文物清理一空,並對文物編了二十八個號,不過其中有一個銅壺出土時,壺蓋和壺身分開,按照考古規律要分別記號,實際上出土了二十七件文物。
其中有十二件銅鼎、九件銅鬲、兩件銅壺,匜、盤、盂、盉各一件。一切結束後,裝載文物的車隊滿載而歸,朝著眉縣文化館駛去,晚上十一點,二十七件文物登記入庫。儘管已經忙碌了五個多小時,但每個人都沒有疲憊感,反而萬分喜悅。
其中一個文物專家,清理完文物後,一屁股坐在了窯藏現場,熱淚盈眶,對這次的文物挖掘十分滿意。
而在臨走之前,市文物局局長、眉縣副縣長分別向楊家村的村幹部、村民表達了感謝,並承諾政府一定會為保護文物的人給予獎勵。
深夜十一點多,清理工作結束,這批文物在公安幹警的護送下來到眉縣文化館。縣委副書記馬效全聽聞後,立馬來到現場觀看國寶,並表示一定要做好安保工作。
創八項中國考古之最
1月20日,陝西省文物局局長張延皓、兩名副局長帶領著眾多文物專家,緊急趕往眉縣,對楊家村窯藏現場和文物進行了進一步瞭解。在專家的判定下,將其列為重大 發現上報陝西省委、省政府、國家文物局。文物專家王佔奎興奮道:“第一眼看到這些出土的青銅器,只能用欣喜若狂來形容自己的心情。”
張延皓局長還主持了文物保護工作會,對文物的養護、安全保衛、考古清理等工作進行了部署。會議確定成立了陝西考古所、寶雞市考古隊、眉縣文化館在內的考古專業人員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楊家村窯藏和周邊地區進行全面清理調查。
就這樣,文物、歷史、考古、古文字等專家聯合作戰,對出土的文物進行了清洗養護和適量除鏽,並發現出土的二十七個文物中,其中二十四件有銘文。而文物是否有銘文、銘文字數是評定文物歷史、科學價值的主要衡量標準,可見這批文物的價值有多高。
1月20日,眉縣縣委也召開了會議,研究如何負責文物的安保工作,並給文物館下撥了一筆錢加固庫房。不過眉縣文物庫屬三級風險、防範單位,不便於如此珍貴的文物存放,因此省文物局下令,將文物押送到寶雞博物館。
就這樣,1月24日這天,儘管天下著大雪,但在縣領導、公安局長親自率隊押運下,這批青銅文物被送到寶雞博物館存放,這之後,聯合考古隊對二十七件國寶進行了文物的清理、研究工作,李學勤、李伯清、馬承源等著名專家紛紛趕往寶雞研究。
研究發現,這批窯藏為西周晚期文物,距今兩千八百年左右,其文物造型十分精美,且組合十分完整,包括食器、水器、酒器、禮器等,體型頗為碩大、其中最大的銅鼎高為五十八釐米、口徑為五十釐米,重量為四十六公斤;銅壺高為六十釐米,銅盤口徑為五十四釐米。
讓專家們頗為興奮的是,此前初步研究的24件有銘文是錯的,新一輪考證發現件件都有銘文,最少的有十一字,字數最多的是三足附耳盤, 其銘文為三百七十二字,比著名的微氏牆盤還要多出八十八字。
同時,銅盤、銅鼎上的銘文內容豐富,光是三百個字以上銘文的青銅器就多達十三件,這二十七件文物的銘文字數為四千多字。西北大學考古趙教授激動表示:“這件青銅盤的出土,在西周青銅器考古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透過專家徹夜的考古研究,發現窯藏主人應該是西周後期周宣王時主管林業的官員,其青銅器鑄造時間應該是周宣王四十三年。
專家李學勤表示:“這批文物的發現是近十年來中國最偉大的考古發現,只能用震撼兩字形容,銘文上有年月、月相、干支4個要素,對推算西周歷譜十分重要,為研究夏商周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對中國藝術史、科技史的研究上也有十分重要意義。”
這些銘文記載了單氏家族先後輔佐十二代周王的歷史事蹟,也記錄了西周十二位王的豐功偉績,述說了整個西周史,也破解了西周諸王劃分之謎,和司馬遷《史記》記載一致。且銘文中出現的“周孝王”,以往只在史書上可見,但青銅器銘文上一直沒記載,此次發現也為其正名。
這些文物為建國出土文物以來銘文最長的,且銘文多為優美的文詞,讀起來很是通順上口,且推斷西周時就有記錄家譜的習慣。
當然,關於西周著名的“國人暴動”以及後續的“共和”政權,也一直被史學家爭論,“共和”到底是什麼?從銘文中推算,共和時期應該不是單獨紀年方式,不過這和長安韋曲出土的吳虎鼎銘文有矛盾,不過眉縣青銅器的出土,對進一步研究“共和”屬性有重要意義。
總結來說,楊家村窯藏創下了八項中國考古之最,一是首次發現記錄一個家族的二十七個青銅器出土於一個窯藏的記錄;二是首次發現西周青銅器窯藏;三是首次系統介紹家族八代世系事蹟的銘文;四是銘文最多的青銅發現;五是完整記錄西周紀年青銅器中年份最高的;六是記錄周王朝最多的發現;七是首次發現“考(孝)”刻於銘文之上;八是首次發現銘文最多的銅盤之“逨盤”。
正因這二十七件文物價值之高,陝西文物局、寶雞政府、眉縣政府對文物保護單位和個人獎勵了二十萬元,其中王寧賢等五村民每人獎勵兩萬元,村委會獲獎3.6萬元,其他單位也有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