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版權為FitEmpire健身領域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型別:健身科普文章
一天吃幾頓,對於健身愛好者來說也是個值得研究的好問題。
前兩天後臺有老鐵問索隊,健身房有個朋友一天吃一頓搞輕斷食,為啥練的也相當不錯,體脂低肌肉也挺大。但一般健身類博主給粉絲的建議往往又是“少食多餐”,秀一天5頓健身餐的也不在少數。
所以到底一天吃幾頓更好?
進餐頻率對訓練收益、體脂、代謝率有影響嗎?
有沒有最佳的飲食方法建議?今天來簡單聊一聊。
一天吃幾頓最好
先說明一下,關於進餐頻率(Meal frequency)的爭議其實一直都存在:
照傳統的健美飲食指導方案來看,少食多餐,維持全天蛋白質攝入量,保證合成代謝視窗開啟,這套理論已經使用和實踐了很久了,屬於是老生常談。但這幾年,有關斷食、間歇性禁食的研究又開始逐漸出現,輕斷食的好處不斷被宣傳,比如2019年這篇關於禁食的論文,就認為相較於高進餐頻率(≥6頓每天)來說,低進餐頻率可以降低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Paoli,2019)
所以到底應該給出什麼結論?
●少食多餐、輕斷食的研究結論並不完全衝突,因為研究物件不同雖然看起來指向相反的結論,其實如果讀過論文,會發現這兩個方向的研究,討論的物件還是有所差異的。
比如《高階運動營養學》裡就非常推薦運動員增加進餐頻率,避免一天內大幅的能量不足和能量過剩的波動,會促進更有效的脂肪利用,維持更高的肌肉量和較低的體脂率。而前文提到的2019年的文章,研究高進餐頻率和低進餐頻率人群時,主要是針對大眾。
這裡提到的高進餐頻率人群,往往伴隨著營養過剩,和肥胖人群分佈一致。所以研究人員認為,對大眾來說,進食頻率越低(尤其是夜間進食頻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似乎越小。因此,即使談的都是進餐頻率對身體成分的影響,兩種研究也完全不是在同一層面上討論的。
如果索隊寫的是個減肥公眾號或者養生公眾號,針對久坐人群,那確實可以推過午不食、8小時飲食法之類的營養策略。但對於運動強度更大、有增肌增力需求的健身愛好者,答案顯然是完全不同的。
●對於運動人群的研究結論關於進餐頻率,索隊就不扯其他文獻了,再沒有論文比《國際運動營養學會的立場宣告:進餐頻率》更權威,更適合健身愛好者了。當然,他們也認為對進餐頻率的研究仍然處於很有限的階段,所以這篇論文的結論,未必100%現有研究都支援,但說是大致正確也沒什麼問題。
根據現有研究,《宣告》給出了5條主要結論,索隊做了稍稍的分類:
增加進餐頻率的好處:
-如果蛋白質水平足夠,在低能量節食期間增加進餐頻率可以保持運動人群的瘦體重。(保證蛋白質攝入含量是後半句的重要前提)
-增加進餐頻率似乎對各種血液健康指標有積極影響,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和胰島素。-增加進餐頻率似乎有助於減少飢餓感並改善食慾控制。增加進餐頻率的侷限性:
-增加進餐頻率似乎不會有利地改變久坐人群的身體成分。(只靠增加進餐頻率來減脂是不可行的)-增加進餐頻率似乎不會顯著增強飲食誘導的產熱、總能量消耗或靜息代謝率。(有大量研究結論相互衝突,有待進一步研究)
可以看到,國際運動營養學會的立場還是相對保守的,沒打算過分神話進餐頻率的各種好處,比如強調代謝優勢等等(雖然確實客觀存在,但不能說顯著)。
但即使如此,增加進餐頻率對體力活動更活躍的人群總體來說也是好處更多。尤其是在少量研究物件僅限於專業運動員的研究裡,增加進餐頻率佔絕對優勢地位。對專業運動員來說,少食多餐意味著:
-在低熱量飲食期間抑制瘦體重損失;
-瘦體重和無氧能力顯著增加;
-減脂效果更好。
比較著名的是這項針對拳擊手進行的低熱量飲食實驗,拳擊手每天只能攝入1200大卡,持續兩週,一組人吃2頓,一組人吃6頓。兩週以後,兩組參與者的體重下降程度類似,但吃6餐的人瘦體重和肌肉損失量都明顯更少。
看圖說話:對拳擊運動員來說,同樣是減脂飲食的條件下,少食多餐比只吃兩頓掉的肌肉更少,減掉的脂肪更多。(Iwao,1996)
健身愛好者應該怎麼吃?
所以健身愛好者應該怎麼吃?
作為體力活動相對來說更活躍的人群,尤其是你還有增肌的夢想,索隊建議你不要放棄,還是繼續踏踏實實地少食多餐,有條件就備餐,沒條件就把握好三餐,然後額外注意下練前練後這兩頓補充。
另外,其實放到飲食的整體版圖裡,一天吃幾頓其實是小問題,吃了什麼、練了什麼才是更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否則一天七頓漢堡薯條也未必能練大。先抓好主要矛盾,再解決次要矛盾。
確實有大神可能遵循古老的飲食習慣也能練得很大,細究起來,各種營養學前沿論文結論也會有衝突,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只要做到“模糊的正確”,基本可以達成80%的個人目標——不說練成中國健美大神,練成XX小區健身房一霸還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