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氣”,其實就是人體內產生的一種內部能量,這種內能量會產生力量,就叫內力,就是為了區別肢體產生的力量,因為這種內能量無形無相,但有作用,像氣體一樣,所以我們的前人把這種能量起了個名,叫做“內氣”。
你如果不想叫它“氣”,你隨便叫它啥都行,關鍵是你身體裡出了這種東西沒有,真不在乎它叫什麼!
把“內氣”換成“內勁”,不就好理解了!
前輩說的“內氣”、“內勁”是一個東西!
一個氣球放在那裡,你不動它,它有內氣,但沒有表現出力量。
你用手去壓它,它表現出了力量,向外彈你的手,這就體現出了勁。
一個體(本體),一個用(作用)。
你說是兩個東西嗎?叫內氣,是在體上說;叫內勁,是在用上說,東西原本還是一個!
所以拳論上說:體用兼賅,神化無方。
所以,前輩說“氣”,說“勁”,都沒說錯,只是我們自己不理解罷了!
勁,是透過修煉調動人體“內能量”系統產生力量,其性質與水的性質幾乎一致。我們的先人們把這種內能量稱之為“內氣”。隨著太極拳放鬆修煉的深入,這種內氣(即內能量)會越多越壯,漸漸佈散於全身各處,即“氣遍周身”,而這個“內氣”又會像水一樣,具備應物生力的性質,氣流到哪裡,就如同水流到哪裡,哪裡就會產生那種“柔中之剛”的力量。
當我們的意識對這個內能量的感知已經十分清晰和敏感時,這個內能量(內氣)就會逐漸被我們的意識所統治和調動。意識想到哪裡,就可以讓內氣往哪裡走,內氣走到哪裡,哪裡就會產生那種性質的力量,也即產生“太極勁兒”。
所以拳論才有:心為令(心之所發謂之意)、氣為旗,身為驅使,意到、氣到、力(即勁兒)到,只要用意,就會動氣,氣一動,勁兒即走。
所以,太極拳所說的“用意”,實際就是透過意識的指揮產生一氣流行,氣到勁生的效果。只有“用意”,才能調動內能量系統產生作用,形成“太極勁”的實際功效。而“懂勁兒”之前,是談不上“用意”的,因為還沒有用意識指揮的那個東西。
“勁”和“力”都是力量,但這兩種力量的性質完全不同。
勁是人體內能量系統產生的力量,是“內氣”產生的力量,所以也稱為“氣力”,這種力量就像“如水負舟”可以“應物而生”。
力是人體外能量系統產生的力量,是筋骨產生的力量,是“體力”。
透過正確的習練(松體、而後鬆氣、而後松意、而後松神,最終神意氣體具松而無滯)方法,把我們身體的力量,由“體力”轉變為“氣力”,由“力”換成“勁”。所以習練太極拳也叫“換勁”的過程,換系統的過程也叫“脫胎換骨”的過程。
“掤勁”稱為太極拳的“基本勁”,也即是太極拳的基礎“本體”,如同水中的浮力一樣,是“太極”的基本性質。“掤勁”也就是“太極勁”。“掤勁”又常被稱為“彈簧勁”,如同彈簧的彈性力量那樣,這是從“用”的體現上這樣稱呼的,而從其“本體”的角度稱呼,叫“掤勁”了,其實都是一個東西。掤勁不丟不頂,是本性,如水負舟。
掤勁和動作沒關係。有了掤勁的走向,才產生了法(棚、捋、擠、按、----),所以掤勁是諸法之基礎。掤勁和縮勁的區別,縮勁是勁的走向,不是勁的性質。象水一樣,水向前湧,東西會被推出去,水向後退,東西會被吸回來,但那個浮力(掤勁)沒丟。所以,縮勁的那個“勁”,還是掤勁,只是它在向回走。
掤勁是永存的,就像水的浮力,東西放到水上了,不管是收是放,是伸是縮,那個浮力是丟不掉的,跟在水裡怎麼動都沒關係了。
太極運動和其他運動根本的區別之一,就是用身體不用四肢。把手腳打沒了,就打對了。再進一步連身體都不用,用身體內裡的能量。
(會員:老師,內裡的能量怎樣認識他呢?)
像你現在這樣練下去,就快認識了。你現在這種狀態下,再有一年,裡面基本上就能動了,它一動,你自然就認識了。
很多人都在找內氣內勁,其實你根本不用找,找也找不到,等你松到一定程度,裡面能動了,你自然就找到了。所以,太極功夫是養出來的。
你會游泳嗎?你學游泳是在岸上學動作學會的嗎?
學游泳先要有什麼?先要有水性。你有了水性,就能在水裡漂起來不沉下去了。
這個水性是誰教你的?還是你自己想著怎麼找,然後找出來的?那不是你在水的那個環境下泡出來的嗎。
所以,泡到一定時候,你身體的水性自然就出來了,在這樣的狀態下,它就會出這個東西,它出來了,你就認識了,掌握了,沒到那個狀態,沒到那個時候,你想找,找得到嗎?
內氣和內勁,不在無極的狀態下泡上兩年,怎麼可能你就有了。這跟你的水性是一個道理。不是你想在岸上找就能有的。
所以,很多人跟我談內氣,我一看你的動作,根本連無極狀態都還沒有呢,相當於你根本沒下過水,然後告訴我你有水性了。
我們身上的很多東西,是在那個狀態和那個環境下泡著自然形成的,你沒有這個狀態,它就不可能出來,所以叫純乎自然,不假強為。
太極者,無極而生;水性者,下水而生。
有人在岸上比劃了一輩子游泳,然後說自己是游泳名師,你們信嗎?
今天這個游泳的例子明白了,你就應該知道怎麼練太極,怎麼出內氣了。
所以,別去什麼內氣,內勁,到時候,你身上自然有了,你就真知道它是個啥了。
大家現在說的所謂的氣感,都不是!我也很多年認為那個是,後來真的有了,才知道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內勁上身益無窮。勁要先養,而後才能用。
勁未生不發。沒練出勁時,千萬別發,發的一定是力(體力),而那是要扔掉的東西。
真正在意識上認識勁兒了,在身體上能感知“勁兒”了,才叫“懂勁兒”了。能分得清體力和氣力時,就懂勁兒了。不懂勁之前,推手都是白推。
沒有達到“周身一氣貫通”的狀態,是談不到整勁的。很多人都把全身一疙瘩的死勁當整勁了。這種死疙瘩勁,打你一點,你全身都動。
所有的拳都是要出勁兒攻防,只有太極接手是入勁兒隨化,所以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意識。
太極勁兒,見入則開,遇出則合。一開一合拳術盡矣,開合是說勁兒,不是動作。
入:就是有東西(對手的力量)要向我身上來,我就要在他用力的這個點上讓它進來。但如果我的勁不開,它是進不來的。見到要入的東西來了,我的勁就一定要開!所以,見入則開,即容。會開才能空,空是空在自己身上,不是向外扒拉,也不是躲、讓。
出:等對手感覺自己的勁向裡掉,要失重,本能地向回抽勁兒時,我的勁就像關門一樣一合,就毫不費力的順著對手的抽勁把他送出去了。他想出,我就合,幫幫你。所以,見出則合。太極,即吞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