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地驚現唐代大墓,墓主人的丈夫是隋末的著名武將。由於被盜,除了一方沉重的墓誌,墓室幾乎空無一物。而就在發掘工作即將無功而返的時候,心細如髮的考古隊員在墓道里發現了隱藏的四間壁龕,裡面竟然裝滿了珍寶。這些沉睡千年的藝術珍品正靜靜地等待著人們把它喚醒。“老趙歷史事點”即將為您揭曉壁龕藏珍。
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俗話說,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海拔只有300多米的河南邙山,因為鄰近古都洛陽,又背靠黃河,因此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面姓,理想中的埋骨之地。上千年的日積月累,今天的邙山已經是世界範圍內,古代陵墓分佈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邙山山勢低緩,山頂的核心區早已被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以及後唐的眾多帝陵所佔據。身份地位稍低一些的達官貴人,即使財力再雄厚,也只能在山腳下,甚至邙山周圍選擇一塊墓地。
發現唐代大型磚室墓
到了現代,凡是在市區西北,有什麼工程建設,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就一定會密切關注。
2011年7月初,在洛陽市市區西北,城鄉結合部的一處安置房專案工地上,負責勘探的考古隊員,就在幾十座近現代墓葬中發現了六座古墓。這六座古墓中,五座是小型墓葬,其中一座是大型唐代磚室墓。該墓有斜坡墓道,外圍還有零星的封土。
歷經一千多年的風浸雨蝕,這座墓葬的封土只剩下了薄薄的一層,而且明顯地凹陷下去,像一個大坑。由此可見,這座磚室大墓的墓室建築結構已經坍塌了。透過考古隊員的鑽探,這一點也得到了印證。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墓室建築坍塌的呢?有兩種可能,一是墓室規模較大,拱形券頂難以支撐墓室上方封土的重量,二是曾經有盜洞打穿了墓室,破壞了墓室的建築結構。為了解開這個疑惑,同時儘快瞭解這座墓葬的破壞程度,考古隊決定先從墓葬坍塌的範圍開始發掘。而斜坡墓道的發掘,先擱置一邊。
清理完封土後,考古隊員很快就在墓室的上方發現了兩個巨大的盜洞,直徑竟然達到了一米以上。
洛陽,自古以來就是盜墓活動的重災區,凡是到了王朝更替,社會秩序動盪的階段,就會有一大批古墓被盜掘。這些盜墓賊中,既有明火執仗的地方黑惡勢力,也有衣食無著的饑民。
洛陽鏟的出現
距離今天最近的一次盜墓高潮,就發生在清末、民國時期。
1928年,民國時期著名學者、考古學家衛聚賢,就在洛陽郊外目睹了盜墓賊正在用一種鐵頭木柄的鑽探工具,尋找古墓。驚歎之餘,衛聚賢就把這種十分便捷的工具,運用在了1929年,安陽殷墟的第一次發掘工作中。打這以後,被稱為洛陽鏟的探鏟,乾脆成了考古工作者最親密的夥伴。
千百年來,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盜擾,洛陽地下文物損失慘重。21世紀的幾次重大考古發現,包括在一座北魏帝陵,及兩座曹魏時期的宗室貴族大墓中,不要說值錢的文物,就連墓室青磚,甚至鋪地的石板都差點被盜墓賊從地下搬走。其猖獗及破壞程度可見一般。
在唐代,長安、洛陽並稱兩京。武則天稱帝,以及晚唐時期,洛陽的地位還超過了長安,因此,唐墓在洛陽並不罕見。
魏夫人墓誌
雖然,巨大的盜洞讓考古隊員大失所望,但按流程,必須繼續清理,以期有奇蹟發生。在清理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墓室中有天井的痕跡。坍塌坑,幾乎囊括了整個墓葬平面。從依稀可辨的墓葬建築格局來看,這座磚室大墓等級非同一般。因為,即使是在“陰宅”積極向“陽宅”靠攏的盛唐,擁有天井是王宮貴族墓葬最典型的特徵。
隨著清理的深入,墓葬多次被盜的痕跡越來越明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來的盜墓賊拿走了金銀財寶,後來者也不願空手而歸,秉持“賊不走空”的原則,即使是不值錢的墓磚,也要拿回家砌牆、建房或為自己造墓。
由於多次被盜,墓室內被盜墓賊翻得凌亂不堪,盜洞套著盜洞,相互混雜在一起,已經分不清誰先誰後,是哪個時期被盜的了。
或許是眼前的唐墓過於悽慘,就連老天都有點看不下去了。進入10月以後,以往乾燥少雨的洛陽,竟然破天荒地下起了大雨。這給發掘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在雨水的作用下,儘管建有頂棚,但墓室四處依然會面臨坍塌的危險。
歷經多次盜擾,考古隊員只發現了一方沉重的墓誌。古代盜墓賊對它不屑一顧。近代盜墓賊則拿它毫無辦法。考古隊員把墓誌清理了一下,終於發現了墓主人的身份。
墓誌的標題是“故左驍衛大將軍,越州都督,柱國,宜春郡開國公,王府君雄涎夫人,鉅鹿郡太夫人,魏氏墓誌銘並序”。
在考古發掘工作中遇到的墓葬主人,大多籍籍無名。而王雄涎,歷史上確有其人。2013年年初,有一部長達62集的古裝電視劇《隋唐演義》,講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十八支起義軍揭竿而起,推翻隋朝統治的故事。劇中的各路英雄個個武功高強,李元霸、宇文成都、斐元慶等。而這座大墓主人的丈夫王雄涎,同樣生活在這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但與小說中天生神力的猛將不同,無論小說、演義,還是真實歷史中,他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將。在歸附了李唐勢力後,王雄涎立下諸多戰功,因此被封為僅次於親王、郡王、國公的正二品宜春郡公。要知道在唐代初期,等同於宰相的中書令,也只是正三品而已。據二十四史之一的《新唐書》記載,王雄涎死於唐朝建立不久的武德六年,武德九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又封他為左驍衛大將軍。這個官職,屬於皇帝衛隊的最高將領,代表著唐太宗對他極高的肯定與懷念之情。
在出土的墓誌中,墓主人被稱為魏夫人,但她自己的生平事蹟則很少提及。原來,在中國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比較低,她們雖然也有名有姓,但卻很少出現在正式的記載中,人們稱呼時,往往只使用她的姓氏,或冠以夫姓,只有個別極其出色的女子,如李清照、王昭君等,才能以獨立的姿態流傳於世。
唐三彩殘片
墓主人的身份終於清晰,但發掘依然充滿遺憾。冒著塌方的危險,考古隊員再三搜尋,但在墓室中只找到了一些唐三彩的殘片,再無其他。空空的墓室,讓考古隊員們萬般沮喪。
在中國歷史上,唐代是一個非常典型崇尚厚葬的時期。作為高階將領的夫人,擁有天井、墓道的魏氏夫人墓,寬大的墓室最初一定擺放了不少珍貴的陪葬品,然而,多次的盜擾不僅造成了墓室的坍塌,精美的唐三彩也只剩下了殘片。
被形容為震古爍今,聞名中外的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典型代表。它不僅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在中國文化史中佔據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每一件傳世至今的唐三彩釉陶器,都是難得的國寶。
唐三彩的得名,源於這種器物表面釉彩以黃綠白三色為主。由於出土最早最多的地方就是洛陽,因此又被稱為洛陽唐三彩。
1928年,在修築隴海鐵路洛陽段時,人們才第一次知道古代還有這樣一種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
近年來,洛陽地區雖然也出土過不少唐三彩,但數量並不多。
壁龕藏珍
墓室已經被盜墓賊洗劫,從僅剩的殘片看,原先的墓室內一定擺放了大量隨葬品。下一步,對墓道的清理工作開始了。一般情況下,墓道里是不會有什麼珍貴的東西,但考古隊員們不死心。在清理墓道時,他們果然發現了異常情況,難道真的會有奇蹟發生嗎?
這個異常,來自於土壤。
沒有擾動的土壤,土質純淨,土色較淺,被稱為生土。古人營造墓室,挖開後回填的泥土,往往會混雜其他成分,這被稱為熟土。考古隊員正是依靠這一點點細微的差異,來分辨哪裡存在著特殊的遺蹟現象。可是,在魏氏夫人墓的墓道中,由於兩壁的原生土已經部分坍塌,考古隊員很難判斷墓道的邊緣究竟在哪裡。也就是說,墓道兩壁的土色差異非常小,幾乎無法分辨原生土和熟土。
好在追尋土質土色的變化,對於考古工作者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本能。經過細仔的工作,2012年5月31日傍晚,考古隊員突然在靠近墓道底部的墓壁一側有了新的發現。由於位置較深,靠近底部的部分墓壁,還保持著原樣。在好不容易刮平的墓壁上,考古隊員發現,有一塊區域,似乎有人工修補的痕跡。突然有人驚叫,這是壁龕。
在新石器時代,壁龕第一次出現在墓葬中,其目的就是為了擴大墓室空間,容納更多的隨葬品。只不過,那時候的壁龕是開鑿在豎穴土坑墓的墓壁上。到漢代以後,隨著磚砌墓室的出現,壁龕也隨之轉移到了墓室內部,講究一些的還砌有拱形券頂。2005年,湖北考古工作者,發掘明代郢靖王磚室大墓時,就在後室棺床一側的壁龕中,清理出了包括歙硯、水晶山子、瑪瑙龍獸鎮子等在內的一批珍貴文物(詳見:郢靖王墓發掘記)。
可是,墓道位於墓室之外,只是一條進出的通道,壁龕為什麼會出現在這樣一個完全不設防的地方呢?這個被意外發現的壁龕,會被用來存放陪葬品嗎?
小心冀冀地剝離壁龕正面的泥土,考古隊員發現用來封門的泥牆後,暴露出來了一些有著鮮豔色彩的東西——唐三彩。
儘管這種珍貴文物十分罕見,但畢竟是在它的故鄉,經驗豐富的考古隊員,很快就認了出來。這個意外的發現,讓考古隊員們激動不已。
隨著泥土被一點一點剔除,越來越多的唐三彩熠熠生輝。據考古工作者的經驗,唐代的墓出現壁龕肯定是成對的,也就是說,至少在另一側還有一個壁龕。果然,在墓道壁的另一側又發現了一個對稱的壁龕。那麼,有一對,會不會有兩對,三對呢?這些壁龕裡,會不會都放滿了精美的唐三彩?結果,總共發現了四個壁龕。
由於唐三彩過於貴重,以免夜長夢多,考古工作者連夜奮戰,對四個壁龕進行了徹底的清理。
在四個壁龕中,無一例外地都擺滿了大大小小,造形各異的唐三彩,一件緊挨著一件,再加上大墓坍塌,淤泥灌滿了壁龕,給清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考古隊員生怕一不小心就損壞了價值連城的國寶,那可是重大的責任事故。大家興奮的同時,看著密密麻麻的文物,卻不知從何下手了。
作為一種低溫燒製的釉陶,唐三彩的硬度不高,要從狹小逼仄的壁龕中,把它們一件件完整無損地提取出來,需要儘可能地小心細緻。考古隊員即使輪番上陣,也忙碌了將近20個小時才清理完畢。
在中國古代,隨葬品的擺放一直遵循著某種規律,例如,楚墓槨室之所以被分成不同空間,就是因為主人賦予了每個空間不同的功能。在魏氏夫人墓中,四座壁龕也分門別類地擺放著不同的三彩。靠近墓室的壁龕中對稱擺放的是騎馬俑和人物俑,另外兩個壁龕裡,一個擺放的是動物和生活器皿,一個擺放著少量的僕役俑。
經過一千多年歲月的浸襲,清理出來的唐三彩,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殘損,好在位置並沒有移動,殘損的部分還在原地,這就為復原工作帶來了便利。
一次出土222件唐三彩,這在中國考古歷上堪稱奇蹟。多年以來,即使是在唐三彩的故鄉,出土累計也不過數百件。
唐三彩是哪個窯燒製的
唐三彩出自鞏縣窯。
鞏縣窯在今河南省鞏義市,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窯口。從已發現的窯址可知始燒於隋代,燒青瓷;唐代有較大發展,以白瓷為主。
李吉甫《元和郡縣誌》有“開元中河南貢白瓷”的記載。西安唐大明宮遺址出土有鞏縣窯白瓷,證實此窯貢白瓷。器型有碗、盤、壺、瓶等,以盤碗為最多。胎質厚重,裡施白釉,外施黑釉,唯口緣露胎,為鞏縣窯一大特色。
此外還燒三彩陶器,洛陽地區唐墓出土三彩陶器及雕塑不少是該窯所產;遺址出土素燒坯很多,可知三彩陶器是兩次燒成。
而三彩釉陶器並非實用器,它是專門用於皇家或大貴族陪葬的冥器。這想,這也是它之所以用低溫燒製的原因。
流失海外的唐三彩:法國吉美博物館藏,唐三彩盤。
魏夫人,妻以夫貴
魏氏夫人墓為何擁有如此多的唐三彩呢?直到今天,依然是一個不解之謎。人們只能推測,這會不會與王雄涎為國捐軀,壯烈犧牲有關?
起初,王雄涎是農民起義軍首領,杜伏威所部的一名將領,因為東征西討,戰功卓著,深受杜伏威的信任。公元619年(武德二年),輔公祏(shí)與杜伏威歸附唐朝。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唐朝任命輔公祏為淮南道行臺尚書左僕射,封舒國公。
起初,杜伏威與輔公祏很要好,視他為兄長一般。後來,杜伏威逐漸猜忌輔公祏,暗中奪取他的兵權。輔公祏得知後,便假裝和人稱子午劍的左遊仙學修道之術來掩飾自己。
公元623年(武德六年),杜伏威入朝,要輔公祏守衛丹陽,命王雄誕掌握軍隊作輔公祏的副手。杜伏威走後,左遊仙勸說輔公祏反叛,於是輔公祏奪取王雄誕的兵權,並將王雄誕殺害。隨後起兵造反。同年八月,輔公祏稱帝,國號宋。
不久,唐朝派趙郡王李孝恭、嶺南道大使李靖等率領大軍討伐輔公祏。輔公祏分派兵力抵抗唐軍。公元624年(武德七年),唐軍屢次擊敗輔公祏軍,接連攻克輔公祏所佔據的蕪湖、梁山、丹陽(江蘇)等地。唐軍到達丹陽時,輔公祏兵敗而逃,唐軍趁勝追擊。在輔公祏逃到武康(浙江)時,當地農民將其抓獲,押送到丹陽。李孝恭將輔公祏處斬,傳首長安。唐軍將其餘黨悉數抓獲,並全部處決。從此,江南地區得以平定。
王雄涎遇害之後,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都先後對他的妻兒厚加撫卹。由此看來,這位魏氏夫人故去時,很有可能享受了額外的政治待遇,妻以夫貴。
密室防盜
墓道設定密室,不外乎是為了防盜的需要。
古人為了防盜可謂煞費苦心,諸如流沙墓、水銀池、千斤石、暗箭等防盜之法層出不窮,真正能防盜的卻寥寥無幾。但有的墓的確是令盜墓賊無從下手的,比如武則天的乾陵,還有山西臨縣的皇姑墓,乾陵是無法找到墓口,而皇姑墓據說裡面有重重機關。該墓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說是皇族墓,一說是貴族墓。據臨縣進士吳命新版《臨縣誌》記載,墓主是北魏權臣爾朱兆的妻子,千百年來採樵者不敢犯。我曾慕名造訪過幾次。(詳情見我的第一篇文章:山西臨縣千年皇姑墓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