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武周時期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時代。
所謂武周時期,就是指一代女皇武則天在位的那十幾年時間。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女子,武則天從一個尼姑奮鬥成了皇后,而後又成了太后,搶了自己兒子的皇位,成為一代傳奇女帝。而武則天在位的這十多年時間裡,當時的中國也經歷了種種不可思議的事情。
一方面,當時的唐朝高層,生活十分奢靡,而且私生活混亂,廣為後世所詬病。而且,武則天在位期間,濫用酷吏,大肆屠戮功臣,導致唐朝邊境開始逐漸出現叛亂,折損了不少國力。
但另一方面,武則天又大興科舉,廣泛提拔寒門子弟,徹底打破了傳統貴族對權力的壟斷。而且,在農業、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武周時期也都有著十分璀璨的成果。
而在這個特殊的時代裡,曾有這樣一個人,常年身居中樞之位,擔任武周政權的宰相。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位宰相經歷了種種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卻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為唐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個人,名叫魏元忠。
提到魏元忠這個人,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因為在各種文學作品當中,這個人基本沒出現過。所以往往只有對武周曆史特別瞭解的朋友,才會知道這個人。但實際上,這個人在正史上,那是相當重要的!
魏元忠,本名原名魏真宰,字元忠,生年不詳。作為唐朝的一代宰相,史書上卻連他的生年都沒有詳細記載,這似乎顯得十分可笑。但實際上,魏元忠的這種情況,還真不是特例,而是當時的時代侷限性。
魏元忠並非出自那些世家大族,而是出身寒門。在唐朝的時候,像他這樣的寒門子弟,自家又沒有強大的族堂記載家族歷史,後世史官想要考證他的生年,自然也就不太可能的。
不過,這裡我們所說的寒門,並不是說魏元忠他們家特別窮,或者說他們家都是底層百姓。恰恰相反的是,從歷史上的一些蛛絲馬跡來看,魏元忠的直系長輩裡面,至少有人在唐初應該擔任過五品以上的官職。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複雜。簡單來說,當時的中國,因為以往的歷史原因,存在著一個又一個的大家族。這些大家族,往往都傳承了幾百年,有的甚至可以直接追溯到西漢時期。當時國家出於種種原因,甚至還專門編了一本書,來給這些家族劃分等級,這本書叫做《氏族志》。自己家族能進這本書的,基本上都可以算是士族。而如果進不去的話,比如因為戰亂丟失了家族歷史,或者確實出身寒庶,就算家裡官做得不小,這個家族一樣還是隻能算寒門。
魏元忠他們家,大概就算是寒門當中,比較高等的那一種。
對於魏元忠的早年人生,我們知之甚少。我們只知道,他是河南商丘人,出身一般。如果魏元忠早生幾十年,以他這個家世,別說宰相,就連當地的縣令都當不上。因為在唐朝以前,從漢朝一直到隋朝初期,中國在選官方面都是實行推薦制的,那些世家大族完全控制了推薦的權力,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千年豪閥。
但是,到了隋朝的時候,科舉制開始出現了。
隋朝那會兒,科舉制其實還只是一個雛形,只有貴族出身的學子,才有資格參加科舉。但是到了唐朝之後,唐朝將科舉制徹底發揚光大了。那些世家大族,再也無法完全把持上升通道,就算是普通的寒門子弟,也有機會入仕做官,而且還可以做高官。
不得不說,魏元忠算是出生在了一個好時候。
青年時代的魏元忠,雖然並非出身世家,但好在家族長輩有人做官,所以魏元忠就直接進入了唐朝的太學求學。
唐朝的最高學府,叫國子監。國子監內部,分為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六個學院。這其中,國子學級別最高,只有三品以上官員的後代,才能進國子學求學,學的也都是相應的知識。太學比國子學稍低一些,但也需要五品以上官員的後代,才能進入其中。再往下就是四門學,這個學院只招七品以上官員的後代。
前三個學院,都是隻招官宦子弟,培養的方向也是作為未來的高階官僚。至於另外的律學、書學以及算學,就如同書面意思那樣,教的都是一些專業領域的知識。這三個學院,是對真正的底層百姓家的孩子開放的,培養的也都是專業領域的人才。
這裡我們稍微打一個岔,說一個和魏文忠無關的事情。從國子監的這些配製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那些說中國古代官員不需要學數學的,完全就是扯淡。因為國子監裡面的算學,就是教數學的,而且教授的數學水平還不低。當時算學內部一共有十本教材,統一由傳奇人物李淳風主編,被後世稱之為《十部算經》。這十本書都學完了,數學水平絕對比今天正常的初中畢業生還高。
魏元忠進入太學的時候,應該是李治在位期間。當時唐朝正處於蒸蒸日上的時候,國力雄厚,對國子監學子的補助也比較高。再加上魏家也有點家底,所以求學期間,魏元忠根本不用為生活發愁。
按照一般的思路,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魏元忠是不是就該努力學習,然後努力透過科舉,儘快走上仕途,爭取更高的官位?正常情況下,魏元忠確實應該這樣做,這也是當時絕大多數國子監學子的選擇。
但魏元忠恰好是個不一般的人。
在太學求學期間,魏元忠對官職和權力之類的東西,絲毫不感興趣。人家都在積極跑門路,爭取讓朝中的大官推薦自己,魏元忠卻對此毫不放在心上。
與之相反的是,魏元忠倒是對歷史和戰爭之類的學問很感興趣。當時有個人叫江融的人,寫了一本叫做《九州涉險圖》的書,總結了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戰爭經過,以及其中的得失成敗。魏元忠讀了之後,覺得江融寫得還不夠完善,乾脆就自己重寫了一下,對其中的戰例進行補充分析。
如果魏元忠生活在今天的話,估計可以很快成為一個歷史類的自媒體大V,或者乾脆成為一個歷史暢銷書作家。其實今天中國也有這樣的人,比如某位把明史寫得生動有趣的暢銷書作者,寫完那本暢銷書之後,馬上開始官運亨通,據說現在已經做到副廳級了。
歷史證明,能把歷史和戰爭琢磨明白的人,這樣的人往往都很適合做官。因為在這樣的人眼裡,眼前的問題有太多歷史經驗可以借鑑了。
在太學寫了好多年的閒書之後,魏元忠看起來似乎依然一事無成。與他同期的學子,都早就已經入朝為官,領先了他太多太多。但是,努力這種東西,從來就沒有白費的。經過多年的學習之後,此時的魏元忠,其實已經比絕大多數的同期學子,都強大太多了。
公元679年,李治已經病入膏肓,飽受頭疼病的折磨。高原上的吐蕃,又經常進犯,搞得唐朝西線邊境不得安寧。這一年,默默無聞的魏元忠,忽然來到洛陽,利用國子監學子可以上奏的特權,向李治上書,評論唐朝軍隊作戰的優缺點。
李治收到魏元忠的上書後,頓時眼前一亮。魏元忠的上書,寫得通俗易懂,卻又深入淺入,深刻分析了目前唐軍內部存在的各種優缺點。
此後,李治直接下令,任命魏元忠為秘書省正字,同時在中書省聽候調遣,不久之後,又直接升任為監察御史。監察御史這個官職,大致相當於今天中央巡迴組的處級幹部,基本上和《人民的名義》裡面那個侯亮平差不多。官身品秩雖然不高,但位置卻很特殊。
短短數年之內,魏元忠便走過了其他同期學子,十多年都未必能夠走完的路。最重要的是,魏元忠這個名字,已經出現在唐朝最高統治者的眼裡,並且對他觀感極佳。除了李治之外,當時身為皇后的武則天,亦是極為看好魏元忠。
武則天本就是靠著寒門官員得勢。當年李治剛剛登基的時候,大權原本都掌握在關隴老臣的手裡。後來李治憑著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件事,嚴重打擊了老臣集團的權威。在那之後,武則天亦是成了寒門官員的真正領袖,負責組織寒門官員,幫李治一起打壓那些關隴貴族。在這種情況下,出身寒族又極富才學的魏元忠,自然更容易得到武則天的青睞。
公元683年年底,李治因病去世,武則天開始全面掌權。在李治去世不到兩個月之後,武則天便以太后身份,廢掉了新皇帝李顯,改立李旦為傀儡皇帝,獨掌大權。武則天掌權之後,馬上將魏元忠殿中侍御史,官職再進一步,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正處級。
就在魏元忠升官的同時,以徐敬業為首的反對派,在揚州正式起兵。這事在唐朝歷史上很重要,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對這件事應該都不陌生。而徐敬業起兵之後,武則天派大將軍李孝逸督軍討伐,魏元忠則是被她任命為監軍!
如此重要的軍事行動當中,魏元忠卻能夠被委以監軍的重任。可見在此時的武則天眼裡,魏元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份量。接下來魏元忠也沒有讓武則天失望,監軍期間,魏元忠很快就發揮出自己的長處,分析叛軍的優勢和缺點,多次獻計被採納。
最終,李孝逸很快平定了揚州之亂。在這之後,魏元忠也隨即被提拔為司刑正,而後改任洛陽令。洛陽令這個官職,大概就相當於今天的北京西城區區長,正廳級。
擔任洛陽令期間,魏元忠盡職盡責,將首都洛陽管理得井井有條。不過在這之後,武則天為了鞏固自身地位,同時也為了打壓反對派,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舉報風潮,大肆任用酷吏。臭名昭著的酷吏時代,也由此開始。
隨著武則天大肆任用酷吏,魏元忠的日子自然就開始難過了。以魏元忠的性格,自然不願和那些酷吏同流合汙,更不願意屈服。所以不久之後,魏元忠就被酷吏周興誣告下獄。魏元忠被抓之後,周興很快就羅織了一系列罪名,最後給魏元忠捏造了一個謀反帽子。
謀反,是要殺頭的。
被扣上謀反這頂帽子之後,魏元忠很快就通過了整個司法審訊過程,直接被推上了刑場。但就在魏元忠即將被殺的時候,武則天連忙派使者過來,以魏元忠之前平叛有功為名,赦免了魏元忠的死罪,改為流放貴州。
此後的幾年裡,魏元忠在貴州那邊吃了幾年的苦,暫時遠離了朝堂。而京城這邊,武則天徹底掌握了權力之後,終於在公元690年,正式篡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武則天登基之後,僅僅過了一年時間,就直接把周興這個酷吏殺了,以此來平息眾怒。
周興死了之後,魏元忠的案子自然要重審,經過一番審查之後,自然也就發現魏元忠無罪,武則天隨後又把魏元忠給召了回來,繼續做他的京官。但是不久之後,魏元忠又再次被來俊臣誣告,而後又被流放嶺南。
魏元忠被流放嶺南後,京城這邊又重演了一次之前的劇本。公元697年,武則天覺得反對黨已經清理得差不多了,酷吏們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這一年,以著名酷吏來俊臣為首的一群酷吏,又被武則天推出來殺掉,平息眾怒。
來俊臣死後,魏元忠的案子自然又要重審,然後再次平反,再次被召了回來。
公元698年,魏元忠回到京城,隨後被任命為侍御史,不久又被直接提拔為御史中丞,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副院長,正部級。公元699年,魏元忠升任鳳閣侍郎,代理宰相,副國級。
縱觀魏元忠的升官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這個過程真的是很艱難。在已經取得武則天青睞的情況下,魏元忠仍是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才成了唐朝的宰相。而且,這期間還曾多次被流放,起起落落。
那麼,多次被流放的魏元忠,為什麼還能屢次回來,最後還一路升遷至宰相呢?
答案其實只有四個字:簡在帝心。
魏元忠是個很有才學的人,同時做官的能力也很強,自身更是持身周正。這樣的人,不管到任何一個時代,都絕不會被埋沒。而且,從魏元忠上書的時候開始,武則天其實就很看好他。但是因為後來的政治環境太特殊,酷吏們誣告之後,武則天又不能不處理,所以只能將魏元忠流放。但就算這樣,武則天依然儘可能的保護魏元忠,所以才會有之前刑場之上,武則天派使者來救下魏元忠的事情發生。
而從武則天的角度來看,魏元忠更是她不能放棄的人才。之前武則天為了上位,幾乎是無所不用其極。但如此一來,就勢必會導致兩種人的出現。首先,會出現一大批堅定追隨武則天,但是個人能力有限,或者身居高位後為非作歹的人。這種人就是以周興、來俊臣等酷吏為代表。為了上位,這樣的人武則天不得不用,但到了一定的時候,武則天會把他們推出去殺掉。
其次,還有一種人。這種人也是出身寒門,但支援武則天,更多是為了爭取利益。利益一致的時候,他們會堅定支援武則天。但當利益不一致的時候,他們甚至有可能站到武則天的對立面。這種人,以武則天掌權之初,堅定支援她的宰相裴炎、大將軍程務挺等人為代表。對於這樣的人,武則天也沒慣著,上位之後馬上就殺了。
那麼,武則天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答案顯而易見,就是那種堅定支援她,而且又有很強的個人能力,願意好好治理國家的人才。這種人,便是以狄仁傑、魏元忠等人為代表。
在武則天心裡,從始至終,她一直對這三種人分得很清楚。所以武則天對魏元忠的定位,一直就是國家的棟樑之才。這樣的人,武則天自然不會殺。就算流放了,以後也會召回來。而後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予以重用。
而且,武則天觀察了魏元忠整整二十年。在這二十年裡,魏元忠的表現讓武則天越來越滿意,武則天對他的定位也越來越高。而武則天對魏元忠的最終定位,就是接狄仁傑的班,成為下一任大唐宰相。
在魏元忠升任代理宰相的時候,狄仁傑已經69歲了,正忙著去河北平定突厥的叛亂。兩年之後,狄仁傑去世,魏元忠和張柬之等人,正式接班。
擔任宰相期間,魏元忠恪盡職守,盡職盡責。但說實話,就算魏元忠能力再強,武則天再信任他。碰上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魏元忠這個宰相依然不好做。
魏元忠升任宰相之後,武則天就已經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在人生最後的幾年裡,向來英明無比的武則天,也開始有點老糊塗了,寵信張易之與張昌宗兄弟。張家兄弟只不過是武則天的男寵,但因為得到了武則天的寵愛,在朝堂上也越發勢大,很多朝臣都依附於他們。在這種情況下,魏元忠這位宰相,又不願和張家兄弟同流合汙,自然和張家兄弟走到了對立面。
所以,在這之後不久,張家兄弟便給武則天吹枕頭風,說魏元忠心懷不軌。看到武則天衰老之後,打算擁立太子。此時的武則天,最怕的就是這件事。就算對魏元忠再怎麼信任,也不可能置之不理。
最後,經過一番審查,武則天雖然明白,魏元忠是被陷害的,但為了防止魏元忠生出這樣的心思,還是將魏元忠貶為端州高要縣尉。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武則天是在沒事找事,已經開始老邁昏聵了。但實際上,這還真不是武則天多心,在當時的朝堂上,有這種心思的人,並不在少數,都在觀望風向。而且正如武則天擔心的那樣,幾年之後,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年裡,另一位宰相張柬之,帶頭髮動了政變,逼迫武則天還政給李顯。
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神龍政變。
至於魏元忠,因為此時遠在廣東,自然沒機會參加這場政變。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魏元忠沒有被貶的話,估計也不會缺席。
神龍政變後,李顯登基。李顯當上皇帝之後,馬上就把魏元忠召了回來,再次擔任代理宰相,而後又升任兵部尚書、侍中。在魏元忠返回京城,重新拜相之後,沒過多久,武則天就死了。在武則天葬禮期間,唐朝的朝政運轉,就是由魏元忠來代理的。
武則天的葬禮結束後,魏元忠再次升遷,擔任中書令,封齊國公,達到了自己人生的頂點。
此時的魏元忠,不光仕途得見光明,心情也是極好的。經過十多年的混亂之後,李治終於再次登基,唐朝的國號也得以恢復。在魏元忠等人看來,這也算是撥亂反正,國家即將重新回到正軌。接下來他的任務,就是收拾武周時期留下了的爛攤子,或許用不了多久,唐朝就能重現當年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的盛況。
但是,在這之後不久,魏元忠很快發現,自己想多了。
隨著李顯再次登基,魏元忠漸漸發現,武則天時代留下的恩恩怨怨,似乎並沒有隨著武則天去世而結束,反倒是依然在延續。
這事說起來比較複雜。簡單來說,當年李顯本來是皇帝,後來被武則天流放,過來十四年的軟禁生活。在這期間,李顯的老婆韋氏,一直和他相濡以沫,感情極好。
但後來,隨著武則天再次立李顯為太子,李顯一家被召回京城。可是李顯一家的命運,並沒有因此好轉。在這之後不久,韋氏的兒子和女兒,因為私下談論武則天的事情,後來被武則天活活打死。
有了之前的十四年流放之苦,再加上兒女被殺,韋氏對武則天這位婆婆,便只剩下了仇恨,只想復仇。等到李顯重新登基以後,韋氏本想著如今李顯掌權,可以清算武則天,為兒女報仇雪恨。但結果,因為種種原因,李顯根本沒法清算自己的母親。一旦李顯開始清算,他的皇位就有可能不穩。
所以,此後的韋氏,就一門心思的開始鑽營權力,企圖成為下一位女皇。只有成為女皇,她才有報仇的能力。在仇恨面前,這個女人已經徹底喪失了理智。
非但如此,李顯即位後,因為擔心功臣黨尾大不掉,也沒有清算武家,反倒是重用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讓武三思和功臣黨相互抗衡。同時再大力扶持韋后為首的外戚黨,希望三方可以相互制約。
總之,因為武則天時代留下的種種問題,導致李顯登基之後,朝堂上依然是烏煙瘴氣,甚至還不如武則天在位時期。而且,後來韋氏為了奪取權力,聯合武三思向功臣黨發難。在雙方聯手針對下,神龍政變的五大功臣,最後全部被流放慘死,甚至被武三思手下的酷吏,在流放路上虐殺!
這時的魏元忠,終於憤怒了。
憑心而論,魏元忠和神龍政變的幾大功臣,交情只能算是一般。但幾大功臣的遭遇,卻讓魏元忠格外的憤怒。誰都看得出來,此時的韋后和武三思,是打算聯手瓜分整個朝堂。所以,接下來他這個宰相,以及朝堂上其他正直的大臣,接下來恐怕也要遭毒手了。
另外,在官場沉浮幾十年的魏元忠,遠比其他人更加敏感!他能感覺得到,如今的韋皇后,或許同樣不甘心只做一個皇后,而是想要效法當年的武則天,再做一代女帝!
之前的武則天,好歹還算是能力很強,都已經搞出了那麼多爛攤子。韋皇后本人還沒什麼才能,手腕和治政水平,遠遜色於武則天。真要是讓韋皇后和武三思得逞,估計唐朝在這一代也就要到頭了。
自入官場以來,魏元忠一直秉承著不站隊、持身周正、忠於皇帝、努力工作的態度。所以在之前的二十多年裡,魏元忠雖然在宦海沉浮,多次起落,卻始終能夠不翻船,並且深得皇帝信任。
但這一次,魏元忠決定站隊了。
那一夜,魏元忠在自家沉默,想著之前同朝為相的張柬之。
‘神龍政變當中,你們在保證儘量少流血的情況下,完成了從武周到唐朝的轉變。我們本以為一切都結束了,但如今看來,似乎還有一些餘毒,沒有清理乾淨。’
‘既然如此,這一次,我來!’
魏元忠不動聲色之間,已經選擇了站隊。而他選擇站隊的物件,既不是韋皇后,也不是武三思,更不是皇帝李顯本人。而是此時誰都不在乎的太子殿下,李重俊!
李重俊是李顯的庶子,能當上太子純熟巧合。原本李顯和韋后有一個兒子,按照古代的宗法繼承製,太子之位本該是他的。但可惜的是,這位兒子因為私下議論武則天,被武則天活活打死了。所以李顯二次登基後,只能立自己的這個庶子做太子。
但是,李重俊的這個太子之位,此時卻是危如累卵。神龍政變的幾大功臣,都已經被殺,朝堂上已經沒人敢站出來支援太子。而韋后和武三思,為了自己的權勢,又一直想要除掉他。李重俊自己也明白,自己這個太子,隨時都可能被廢黜。偏偏對於這個局面,李重俊又什麼都做不了。
然而此時的魏元忠,卻恰恰選擇了這位孱弱的太子。
魏元忠選他的理由其實很簡單:既然神龍政變沒能結束所有問題,那就再來一次政變好了!只要政變當中,殺了武三思和韋后,逼李顯退位,然後扶李重俊登基。李重俊是庶子出身,身上沒那麼多歷史包袱。他登基之後,一個新的時代,自然會開始。
當然,以魏元忠的老謀深算,就算支援了李重俊,也不可能真的在朝堂上公開做出表示,甚至不可能讓外人知曉。因為那不是鬥爭,而是在送死。進行站隊之後,魏元忠一直在幕後暗中操盤,為李重俊接下來發動政變鋪路。
與此同時,就在魏元忠在暗中進行謀劃的時候,其實還有一個人,也在暗中做種種佈置,也在引導李重俊發動政變。
這個人,是皇后韋氏。
很多人可能很難理解,韋氏為什麼要這樣做。這背後的原因,其實也不復雜,無非是韋氏想借刀殺人而已。韋氏和武三思聯手,之前只是迫於無奈。因為只有雙方聯手,才能除去那幾大功臣。但如今幾大功臣已除,武三思已經從原本的盟友,逐漸轉變成了敵人。
所以,此時的韋氏,最想除掉的,其實就是武三思。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獨掌朝政大權。
不過,想要除去武三思,最好的辦法,並不是韋氏自己動手。正所謂二虎相爭必有一傷,一旦雙方開戰,就算韋后勝了,最後也可能是慘勝,反倒被其他人摘了桃子。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動太子發動政變,在政變中殺了武三思,李顯再殺了太子!
因為這樣複雜的原因,皇后韋氏和宰相魏元忠,開始同時暗地裡支援太子造反。到了這個時候,李重俊發動政變,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當然,所有的這些陰詭算計,正史上是不會明寫的。我們只能根據史書上的種種蛛絲馬跡,推斷出事情的真相。
公元707年七月,李重俊聯合羽林軍發動政變,後世史稱景龍政變。
李重俊起事後,首先帶著軍隊,衝入武三思的府邸,亂刀砍死了武三思。武家的領頭人,武則天的侄子,曾經夢想著做皇帝的武三思,就這樣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李重俊誅殺。
殺了武三思之後,李重俊馬上帶兵入宮,想要誅殺韋氏。
接下來,很有趣的一幕出現了。
在入宮的路上,李重俊恰好遇上了魏元忠的兒子魏昇。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魏昇應該是他爹派過去,觀察情況的。可是太子李重俊也不傻,李重俊這時候正愁沒法逼魏元忠明確表態,見到魏昇在此,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所以見到魏昇之後,太子李重俊直接把魏昇帶走,逼迫魏昇和自己一起造反。
這下子,原本一直站在岸上,背後進行操作的魏元忠,就徹底被拖下水了。
然後,當李重俊帶兵入宮以後,早有準備的韋后,已經帶著李顯,跑到玄武門城樓那邊去避難了,同時身邊還有數百宮中護衛。當李重俊趕到玄武門的時候,只看到李顯站在城樓之上,冷冷地看著他。在那數百名宮中護衛的保護下,李重俊想要殺掉韋后,幾乎就已經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隨著李顯在城樓上高聲怒斥,並且言明降者不殺,太子這邊的羽林軍,開始出現了混亂。此時的李重俊,已經沒有任何勝算,只能在左右親信的陪伴下,逃出皇宮,逃往終南山。但即便如此,最後李重俊依然在逃亡路上,被左右親信殺死。
一直在旁邊看著的魏元忠,此時只有一聲長嘆。
失敗了。
政變這種事情,失敗的可能性一直很大,這也是為什麼魏元忠一直不肯公開表明態度的原因。魏元忠一直在留後手,覺得就算李重俊失敗了,只要自己還活著,以後就肯定還有機會。但這一日政變當中的種種突發狀況,徹底打亂了他的佈置。
尤其是魏昇被帶去,參與了這場政變,這件事註定魏元忠不可能再置身事外。而且,在最後的互殺當中,魏昇也被亂刀砍死了。
政變失敗,自己被拖下水,兒子又被亂刀砍死。
這一刻,宦海沉浮幾十年的魏元忠,忽然洩氣,心態一下子就崩了。為國操勞幾十年,最後就差這麼一點點,還搭上了自己的兒子,到底為了什麼呢?
在這場政變之後,李顯出乎意料的並沒有追究魏元忠的責任。大概是因為李顯也知道,朝堂上確實少不了魏元忠。一旦魏元忠也被牽連進去,朝堂上就徹底沒人幹活了。再說以魏元忠在朝堂上的聲望,也確實不適合輕動。但李顯不追究,不代表韋后不追究,痛打落水狗的機會,韋后自然不會錯過。
所以在這之後,韋后暗中指使自己手底下的人,以及武三思的餘黨,誣告魏元忠,要求李顯殺魏元忠三族。面對韋氏的進攻,大概是已經心灰意懶的魏元忠,竟是沒有做出任何反擊之舉,直接上表請求退休回家。對此,李顯直接批准,同意魏元忠以齊國公的爵位退休。
但是這個結果,顯然不可能讓魏元忠的政敵們滿意。此後,這些人繼續瘋狂上書,搞得李顯也扛不住壓力,最後只得將退休改為流放,將魏元忠發配貴州去做了一個縣尉。
對於魏元忠而言,流放也不是頭一回了。之前兩次流放,他都能東山再起。但這一次,魏元忠卻已經心灰意懶,再加上年老體衰,早已沒了繼續爭鬥的心思。尤其是兒子魏昇的死,更是嚴重打擊了魏元忠。所以最後,在流放路上,魏元忠便因病去世了。
歷經三朝而不到的魏元忠,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魏元忠的死,其實是很令人惋惜的。除了唐朝失去了一個棟樑之才外,更重要的是,在這之後僅僅只過了三年,李隆基就發動了唐隆政變,徹底清理掉韋氏集團,擁立李旦為帝。又過了三年之後,李隆基徹底從李旦手裡接過皇位,拉開了開元盛世的序幕。
如果魏元忠能再活六年的話,他就能見到最終的勝利。可惜,魏元忠早死了六年,自然也就只能抱憾而終了。
魏元忠的一生,實在是經歷了太多的風雨艱辛,實在是讓後人唏噓不已。客觀來說,以魏元忠、狄仁傑、張柬之等人為首的一群大臣,對唐朝真的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那個混亂的時代裡,他們能竭盡全力,保證國家高層的政變鬥爭,不會波及全國,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如果沒有這批人的竭盡全力,就唐朝高層這個搞法,估計堅持不到李隆基掌權,唐朝就徹底玩完了。
不過,對於魏元忠本人來說,這恐怕就是大不幸了。生活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想要保證自己的初心,而且還要努力為國家做貢獻,這真的是太難太難。
從魏元忠的人生當中,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啟發:不管在任何一個時代,持身周正、努力工作、自身又極富才學的人,這樣的人是絕不會被埋沒的。或許有些人,可以憑藉投機取巧,暫時身居高位,得到更多的利益和權力。但從長遠來看,還是持身周正的人,能夠走的更遠。
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句話真的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