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將軍在解放戰爭期間百戰百勝,被譽為我軍戰神,並受到一致肯定。那麼他打仗究竟有多神奇呢?
萊蕪戰役中,粟裕將軍指揮華東野戰軍,對國民黨實施分割圍殲,此戰生擒李仙洲,殲敵5.6萬人,只用幾個小時就解決戰鬥。令來勢洶洶的國民黨軍隊恐懼不已,冥思苦想之下也毫無對策,竟然一個月沒敢出戰。
之後粟裕將軍相繼指揮了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分割圍殲戰術無不打的國民黨丟盔卸甲,成為我軍制勝法寶。朝鮮戰爭中,分割圍殲戰術同樣打破了“山姆大叔”不可戰勝的神話。
這樣厲害的戰術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其實追究其根源,離不開毛主席的軍事思想,以及游擊戰打法,分割圍殲正是游擊戰的進階版本。
粟裕將軍小的時候曾被家裡送去讀私塾,但最喜愛乾的卻是聽家裡長工講故事,講的都是行俠仗義的武俠故事,那些高來高去的劍客令人憧憬不已,這讓粟裕心中從小就有了仗劍走天涯的理想。
年輕時期的粟裕在讀書時接觸到新思想,於是以進步學生的身份參加了紅軍,跟隨紅軍南征北戰,用簡陋的裝備同國民黨反動派鬥爭。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已經脫離冷兵器時代,軍隊的武器先進與否,已經成為左右戰爭的勝負手。
此時紅軍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用簡陋的裝備對抗國民黨軍隊,紅軍內部缺衣少食,槍支彈藥嚴重匱乏,缺少重武器。外部則是反動派對軍政以及經濟的全面封鎖,敵方軍隊擁有飛機大炮等武器,裝備精良,還不遺餘力地圍剿紅軍。
這幾乎是個無解的局面,打是打不過,而逃跑則意味著前功盡棄,拱手將勝利讓人。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和朱老總相繼提出了游擊戰打法,並且制定了那十六字訣,即:
“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
這種戰術思想成了紅軍武裝鬥爭的策略,十六字訣也成為指導紅軍作戰的格言,各級指揮員紛紛學習。粟裕將軍也不例外,他深入地學習了游擊戰戰術思想,並不斷運用於實踐當中。
憑藉著出色軍事天才,粟裕將軍很快將游擊戰術融會貫通,屢立戰功。其職位也從低階指揮員一路升任高階指揮員。從營長一路做到團長,後來歷任師長和參謀長。因此中共中央繼續對其委以重任,1934年,派他去往閩浙贛軍區,繼續發展擴大紅軍力量。
青年粟裕
一直到抗戰時期,粟裕都率領紅軍在當地開展遊擊運動。透過大量的一線戰鬥經驗,他已經不再是初出茅廬的仗劍少年,在游擊戰爭的領域,他已經成為了高來高去的遊擊專家,並且總結出了自身對於游擊戰爭的原則。
這些原則更側重於游擊戰爭的實際運用,主要為,一,消磨敵人為主,不在於消滅敵人。二,進攻為主。三,飄忽不定,出沒無常。這三個原則的目的都是為了第四個原則服務,即支配敵人,掌握戰爭主動權。
同時還提倡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也被粟裕將軍列入游擊戰爭原則。最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那就是越是敵人的後方,越容易取得勝利。這兩個原則有些矛盾,其實也並不矛盾。
為何?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完全是在尊重客觀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制定下最佳作戰方針。而在冒險深入敵人後方,則是在完全取得戰爭主動權後,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思想,兩者可謂相輔相成。
抗戰開始後,新四軍北上抗日。粟裕將軍率部主要活動在蘇中地區,在這裡,游擊戰爭的戰術思想再一次被粟裕將軍發揚光大,他發動當地軍民抗擊日軍,利用地形和侵略者周旋,不斷消滅敵人並壯大抗日隊伍。
日軍為此發動數次大掃蕩,依然不能奈何抗日武裝,對我方神出鬼沒的打法的頭疼不已。蘇中地區很多河流,抗日武裝隊伍也充分地利用了地形優勢,給敵人制造不少麻煩。數次掃蕩失利後,日本人不得不沮喪地承認,蘇中地區無法用軍事力量征服。
到了抗戰後期時,蘇中地區基本已經被我方收復。得益於抗日戰場的經驗,指揮過整個蘇中戰場,令粟裕在大兵團作戰方面積累下不少經驗。游擊戰的打法也被粟裕將軍運用得爐火純青,同時也在無形中向分割圍殲戰術轉化。
粟裕將軍指揮作戰
在解放戰爭中,我方終於可以使用大兵團的作戰了,其他的解放軍指揮員還沒有從游擊戰的思路中轉換過來,不習慣指揮這麼多人。粟裕將軍卻恰恰相反,大兵團的指揮作戰反而讓他得心應手,可以將游擊戰的理論發揮到極致。
面對國民黨的進攻,粟裕將軍率部“七戰七捷”,以3萬人殲滅敵人5.3萬。如果以游擊戰的角度看,這樣的勝利簡直匪夷所思。否則國民黨又不傻,怎麼會如此輕敵冒進,致使損失慘重呢?
這是由於國民黨對於游擊戰的研究,已經落後了粟裕的戰爭理論,他不僅把游擊戰從實際戰鬥再次上升至理論高度,還透過將理論推演進化,總結出了分割圍殲的戰術打法,這是國民黨完全沒有想到的。
很快在“萊蕪戰役”中,國民黨再次吃到了被分割圍殲的苦頭。當時山東野戰軍打了幾次敗仗,軍心不穩,一度考慮換帥的問題。最後中央決定,讓粟裕將軍所在華中和山東兩野合並,由粟裕負責軍事指揮。
華東野戰軍先後打了宿北和魯南戰役,都取得了勝利,蔣介石一下子坐立不安。他始終想不明白,為何一直打游擊戰的解放軍,能有如此戰鬥力,他怪罪為指揮上的無能,下級執行上的失誤,因此親自飛抵徐州坐鎮,由陳誠指揮,務必和華東野戰軍一決勝負。
當時國民黨誤以為華東野戰軍已經沒有能力再戰,他們此時還沒轉過味兒來,根本不相信華東野戰軍能以較小的傷亡為代價,取得宿北和魯南兩戰的勝利,因此集結31萬軍隊在南北並進,包圍華東野戰軍。
蔣介石
國民黨的目標直指臨沂,為此,華東野戰軍將計就計,用臨沂為誘餌,讓國民黨軍隊繼續深入,以便於集中優勢兵力加以消滅。因此就讓部隊在運河上架橋,擺出要向西撤退的架勢,迷惑蔣介石。
蔣介石果然上當,他讓飛機前去勘察,得到了解放軍要西進的錯誤情報,因此下令李仙洲迅速南下,及早合圍華東野戰軍。
當時國民黨的兵力部署是這樣的,歐震帶領八個師為主力一路北上,這次是齊頭並進,穩紮穩打,左右部隊相互支援,不給解放軍以多打少的機會。另外佈置八個師看管鐵路沿線,保護物資運輸。
再佈置四個師堵住西線,阻擊向西撤退的解放軍。而李仙洲所率領的部隊,當時奉命分兩路南下,配合蔣介石作戰,因此,李仙洲北下的速度決定了能否圍堵解放軍,也關乎蔣介石作戰計劃的成敗。
李仙洲不敢耽擱,當即加快南下的速度。而華東野戰軍此時也在夜行曉宿,千里行軍,與敵人爭搶速度,成功完成了對萊蕪的包圍。隨後對李仙洲率領的國民黨軍隊展開猛烈打擊,李仙洲被困在萊蕪城內。
李仙洲
為了保膠濟鐵路,王耀武令李仙洲迅速突圍,趕往向口鎮。李仙洲哪敢說不,立即向外突圍。其實解放軍打仗一向是虛虛實實,你以為我要進攻鐵路,其實我是想攻城,這是國民黨沒預料到的,也是由於國民黨錯誤判斷了解放軍的兵力。
因此解放軍放開一面,讓李仙洲率部突圍,由於道路狹窄,國民黨部隊又混亂無序,相互搶行,因此部隊散亂不堪,到了高家窪一帶,被早就埋伏在這裡的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阻擊,國民黨損失慘重。
然而此時後路已經被斷,李仙洲不可能再退回萊蕪城內,因此只能向外突圍,好不容易脫離了伏擊,沒想到華東野戰軍的“正菜”此時才來,第1,第7縱隊和第4,第8縱隊開始了對國民黨部隊的穿插。
四支縱隊猶如四把鋒利的剔骨刀,分別自東向西和自西向東插入國民黨部隊,將敵人完全切割開來,然後分割圍殲。這種打法在冷兵器時代不存在,在重兵器作戰時也不存在,只有輕武器步兵才這麼幹,也是游擊戰術登峰造極的體現。
只用了四個多小時,敵人被全殲,已經徹底暈頭轉向的李仙洲束手投降,逃竄的敵人也被相繼殲滅。我軍取得大勝,共殲敵5.6萬人,傷亡8800多人。國民黨北路軍被消滅,蔣介石還拿什麼合圍,因此作戰計劃徹底失敗。
為何解放軍敢於如此大膽地穿插敵人,對國民黨完成分割圍殲,僅僅是因為不怕犧牲嗎 ?其實這裡面是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正如粟裕將軍總結的游擊戰原則,越是在敵人的後方,越容易取得勝利。
老年粟裕將軍
這在孫子兵法中,正應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原則,但也不是一定就得攻擊敵人後方,必須是在取得戰爭主動權的情況下,具有膽識的指揮員才敢使用這種策略。試想,李仙洲部隊結成戰陣,負隅頑抗,解放軍能夠憑藉8800多人的傷亡的代價,殲滅敵人5.6萬人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李仙洲的部隊經伏擊過後非常混亂,被解放軍再次分割後,已經支離破碎,形成了區域性多打少的情形,也正符合兵法講的“十則圍之,五則功之,倍則分之”。國民黨又如何能夠不敗呢?
這些戰術其實都沒有脫離古人兵法,那為何在冷兵器時代不這樣打呢?實際上在冷兵器時代,戰場面積較小,行伍距離也很近,這是由於沒有熱兵器的射程優勢。因此,當你可以在敵人戰陣自由穿插時,敵人本身就已經沒有了反抗能力,也不可能發展為主流戰術。
而解放軍分割圍殲恰恰是利用游擊戰的機動性,掌握戰場主動權,然後形成區域性多大少的形勢,這是進入熱兵器戰爭後,結合古代兵法,創造出來新戰術,即便驕橫不可一世的美軍,在這種戰術下也不得不血染長津湖。
同時不得說的是,如果紅軍不是在武器裝備上處於劣勢,也不會發展游擊戰爭,直接以優勢武器和敵人對轟就可以了。而游擊戰需要戰士,尤其是指揮員具備靈活的戰術才能,而且部隊常常需要拔山越嶺強行軍,其中艱苦也一言難盡。
加之當時中國的道路設施並不完備,因此都給了游擊戰強大的生存空間,以至於迷信裝備的優勢的國民黨軍隊不得不飲恨敗北。後來在豫東戰役中,被俘的國民黨將領區壽年談及自己對解放戰爭的看法,他向粟裕將軍說道“我勸你們見好就收”,粟裕將軍聽完,哈哈大笑,搖了搖頭走出門去,不再理會區壽年。
當時萊蕪戰役結束後,不僅李仙洲是蒙的,整個國民黨都是蒙的,那可是五六萬人啊,怎麼可能4個多小時就被殲滅呢?粟裕就是召喚來天兵天將也不可能這麼快結束戰鬥啊?王耀武嘴硬,他就罵李仙洲,就是五萬頭豬也不能這麼快被殲滅。
此言有理,試想五萬頭豬無組織地滿山亂竄,解放軍四個小時絕對不可能逮完。國民黨想不通這個道理,因此一個月沒敢出戰。但無論想不想得通,解放軍都沒有手下留情的意思的。
粟裕將軍的書籍
當時中央提議將國民黨主力趕往南方去,粟裕將軍此時勝券在握,向中央建議,要在北方將國民黨主力殲滅。隨後淮海戰役發動,國民黨主力在北方徹底全殲,至此進入了滅亡的倒計時。
古人說,人們把不理解的事物統統稱之為“神”,粟裕將軍在解放戰爭中百戰百勝,因此被人們稱之為“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