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和“古代第一兵書”,《三十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很多人都誤認為《孫子兵法》所講的就是三十六計,將其和《三十六計》看作是一本書,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一、成書年代不同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該書完成早於公元前512年。根據司馬遷所著《史記》記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廬立三年,乃興師與伍胥、伯嚭伐楚”。闔閭三年即公元前512年,此時孫武已經得到吳王闔閭重用,從吳王闔閭會見孫武之前就已經閱讀《孫子兵法》可推知其成書時間不會晚於公元前512年。
《三十六計》的作者不詳,成書於明末清初,經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三十六計”一語源於“三十六策”,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南齊書·王敬則傳》有載:“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三十六計》成書時間與《孫子兵法》晚了二千餘年。
二、思想內容不同
《孫子兵法》共計十三篇,包括:一、戰略運籌三篇(計篇、作戰篇、謀攻篇);二、作戰指揮三篇(形篇、勢篇、虛實篇);三、戰場機變三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四、軍事地理兩篇(地形篇、九地篇);五、特殊戰法兩篇(火攻篇、用間篇)。
《三十六計》共分六套,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包括:一、勝戰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 趁火打劫、聲東擊西);二、敵戰計(無中生有、 暗度陳倉、隔岸觀火、笑裡藏刀、李代桃僵、 順手牽羊);三、攻戰計(打草驚蛇、 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 擒賊擒王);四、混戰計(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 假道伐虢);五、並戰計(偷樑換柱、 指桑罵槐、 假痴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六、敗戰計( 美人計、 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 連環計、 走為上)。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雖均為兵書,但二者思想內容卻有大為不同。《孫子兵法》講的是戰略,屬於“道”的層面;《三十六計》講的是計謀,屬於“術”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