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民以食為天”,鍋、碗、瓢、盆等炊具,不僅尋常百姓家常用,就連古代的王侯貴族也不可或缺,甚至還體現在了考古文物中;這就引出了一座2000多年前的貴族墓,“滿城漢墓”。對考古、歷史有研究的朋友,聽到“滿城漢墓”會馬上想到金縷玉衣、長信宮燈、博山爐等珍寶;殊不知,這座王侯墓中竟然還出現了“高壓鍋”。
說起這座“滿城漢墓”,可謂考古大發現之一,其墓主人就是著名的“中山靖王”劉勝;這座兩千多年前的古墓之所以有名,(理論上)是因為出土了太多的國寶文物,諸如前面提到的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當然,如果非要從歷史角度去看,只能說這位漢代的“中山靖王”實在是太富有了,由此也能想象漢武帝時代的強盛。
常理講,“中山靖王”是漢代皇族,墓中陪葬自然少不了金銀玉器,甚至出現“鼎”這類象徵權力的文物,這些都不奇怪;怪就怪在,“滿城漢墓”中竟然還出土了不少釜、鑊等古代炊器,這是在說“劉勝是吃貨”嗎?當然,這麼說有點調侃的意思。不過從歷史角度看,“中山靖王”劉勝除了吃飯,似乎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了;但不得不佩服,“劉勝”肯定是位聰明人,不然怎麼會“發明”高壓鍋這種東西呢?
簡單來講,所謂的“高壓鍋”是指滿城漢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銅器,“四獸紐熊足銅鼎”;其通高18.1釐米、口徑17.2釐米、腹徑19.6釐米。器身大抵呈橢圓球形,鼎的三足為蹲立狀的小熊;“小熊”作蹲立狀,雙眼圓睜,咧口微笑,樣子嬌憨可愛。鼎腹兩側各有一個長方形耳,耳上還有一隻伏獸;乍一看,“四獸紐熊足銅鼎”的造型除了可愛,似乎也沒什麼特別的,為什麼專家說它是“2000多年前的高壓鍋”呢?
經常下廚的朋友或許知道,製作肉食並不簡單,尤其燉、滷等,一鍋開水放火上,需要燉上幾個小時;如此,要想吃上一口香爛的燉肉,其耗費的時間、各道工序等,實在是太麻煩了。這還是科技發達的今天,試想,如果放在古代就更麻煩了;當然,諸如王侯將相這類身份尊崇的人物,肯定是不知道“燉肉”的麻煩。
如今“科學”的解釋是,燉肉之所以麻煩,主要是因為炊具密封性不好,具有高溫的水蒸氣不能聚集,如此才需要長時間的燉煮以達到“肉爛”的目的;為解決這一問題,“高壓鍋”應運而生,極好的密封性加強了水蒸氣在鍋內的作用,同時也極大縮短了燉、滷的時間。當然,在古代是沒有人能說清楚這些的,但出乎意料的是,這位“中山靖王”居然深諳此道。
再看“四獸紐熊足銅鼎”的構造,鼎耳穿軸,軸穿過伏獸的臀部,使其可以繞軸翻轉;鼎蓋像一隻倒扣的缽,頂蓋微鼓,上面等距環立著四個小獸。如果要燉滷肉時,合蓋前,先將鼎耳上的小獸掀開、合蓋後,將其翻過來扣在蓋上;最後再旋動鼎蓋,伏獸的背剛好卡在立獸頷下,鼎蓋就被閉鎖起來了。
這不就是“高壓鍋”的基本構造嗎?當然,“四獸紐熊足銅鼎”是青銅器,即便構造與今天的“高壓鍋”類似,但還是需要木材、炭火來加溫的;但是,雖說加熱材料不同,其“密封原理”卻與今天異曲同工,如果單從外表來看,2000多年前的“四獸紐熊足銅鼎”,可比今天的“高壓鍋”精緻多了。
對此,連專家也被古人逗笑了,誰能想到2000多年前“高壓鍋”就已經出現了?但從另一角度看,專家也由衷佩服古人的超凡智慧,還是那句話:誰能想到,在幾乎沒有“科學”可言的2000多年前,古人居然能創造出如此接近“現代科學”的青銅器。說到這或許有朋友會帶點調侃地問“這麼說,‘高壓鍋’是劉勝發明的了?”
這個不好說,如果按“百科”的介紹,高壓鍋最初叫“帕平鍋”,是一位法國醫生在1681年發明的,最初是消毒用具;比較之下,“中山靖王”可是2000多年前的人物,兩者隔代千年之久。雖說如此,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自古又有“奇技淫巧”之說,古人對於新鮮事物似乎並不推崇;因此,即便劉勝發明了“高壓鍋”,在當時也不會受到重視,更不會有史書記載。
不過有專家、學者認為:“高壓鍋”很可能就是劉勝發明的。原因也很簡單,劉勝是閒差的“中山靖王”,因此有大把的時間搞發明創造,或許他對“吃”很有研究,因此就發明了“四獸紐熊足銅鼎”這種東西;還是因為劉勝身份尊崇,理論上說,其墓中陪葬肯定都是奇珍異寶,如果這件“四獸紐熊足銅鼎”不是他的心愛之物,又怎麼有資格作為陪葬品呢?
當然,“高壓鍋究竟是誰發明的”這類問題其實並不重要,畢竟是數千年前的歷史了,如今再糾結也沒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