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個綿延數千年依舊生生不息的文明古國,蘊藏著無數有形與無形的財富,有天地所化也有智慧所生。他們從誕生之時便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當下與未來,其中又以玄之又玄的天道易理最為人們津津樂道,那些讓人似懂非懂的數字在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腦海中迴響,就像這句“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一,三生萬物
這句話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至今也沒有人能清楚地解釋為什麼是三,想必也只有老子本人才能知曉了。不過,千百年來嘗試解釋的學者不計其數,他們大致認為這和道家思想的形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談起道家思想大多以老子為始,然而道家思想卻早在老子之前的千百年前就已經出現,老子在前人的經驗上進行了質的跳躍,讓道的思想從少數聖人手裡進入了百姓之家。所以這個“三”與早期的三易及八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易經》最早記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八卦出自上古伏羲之手,是早期擁有超高智慧的少數人掌握的最早的文字形式。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繁榮起來,但樹有良莠山有高低水有深淺,極致的永遠都是少數,人自然也不例外,即便智者也不能違背天道,通常兩代過後便是凡人。老子想讓芸芸眾生也能明白這些前人的智慧果實,想讓我們也能與道共遊,便化繁為簡,用最少也最簡單的字來概括先天智慧。於是將自己所知的易理融會貫通,將萬物的演變簡而言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道家的觀念中,萬物生成只有三種狀態,一是混沌狀態的太極時期,二是混沌之中產生陰陽後的兩儀時期,其三便是陰陽產生之後兩者相濟便開始生成萬物。所以這裡的“三”並非實指而是一個“易”數,所以從古至今許多繪聲繪色的虛詞都用三來形容,像三思、三番五次、三百六十行、白髮三千丈都給人以飄渺無窮的感覺。所以“三”就是陰陽相濟後萬物開始形成的起始狀態,好比化學實驗室同時倒入兩種液體後從混濁開始發生反應併產生其他分子的狀態。又如人的生死一樣,雌雄交媾產生標誌生命誕生的受精卵,陽氣由此產生,但死亡陰影也因此如影隨行。隨後的幼年、童年裡陽氣漸長,及至成年達到頂峰,隨後出現衰退。接下來便是中年、老年、暮年再到死亡。這個週期中,生與死如同兩儀,生死之間的各個狀態便是三。所以老子是將抽象的陰陽通俗化,讓人人都能知道從宇宙化生到萬物的產生只用了三步。
二、逢七必變
雖然老子沒有談到“逢七必變”,但這個易理卻早已深入他們的骨髓,因為易經本身就是遠古先人推演世界空間、時間各類事物關係的工具。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更是洞若觀火,而“逢七必變”便是規律之一。因為三生萬物,所以至三以後便沒有任何事物是單一存在的,任何事物都被無數關係所左右,這種狀態持續一定的時間後便會在某一時期發生重大改變。而“逢七必變”則更為匪夷所思,它可以以任何時候為起點,往後每遇“七”之序數便會有重大改變。最要命的是這種規律無法避免,就如四時輪轉生老病死一樣,即便聖人能夠推演結局也無能為力。欣慰的是聖人並沒有因此而冷眼旁觀,他們窮盡心血揭露真理,希望人們不見棺材便知兇險,能夠珍惜當下順道而行避免結局不“七”而至。
歷史上“逢七必變”的事數不勝數,姜尚推演周朝國運七百年,《尚書》中記載周公旦“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西漢全盛獨尊儒術封狼居胥威震華夏是在第七位皇帝手中完成;過後七百年又現貞觀盛世;又過七百年明朝建立,周遊世界成就永樂盛世。不難看出,這些朝代的出現都與七或七的倍數密切相關。當然,並非我們的古人發現這個規律,西方諸多古代文明與神話中也都能看到七的神奇。最為人們熟知的便是上帝用六天造萬物,第七天休息的故事。
結語:
總的來說,無論是“三生萬物”還是“逢七必變”都能在易經中找到答案,“一”是初始,為太極;陰陽為“二”,如男女雌雄;“三”是後代,為陰陽所生,而萬物便是由無數陰陽與其後代所構成。而“逢七必變”的原因要複雜許多,事物的發展對應八卦的六爻,象徵事物發展的六個階段,亦即開始到結束的六個步驟,所謂六六大順便是希望六步都好的寓意。六步走完便會進入的新的局面,也就是“逢七必變”。可見這些說法並非信口雌黃,都是古人歷經千年檢驗出來的真理,其中的哲理顯而易見。作為常人自然難以也不必深究其理,知道有這麼個說法,將它作為警示自己腳踏實地步步為營以免自投羅網的生存法則才不負先賢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