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千尋萬找,殘酷的現實還是無情的打擊了很多網友的一份美好期待和幻想。鹿道森真的走了。真如他自己所說:沒有愛,沒有錢,沒有生活的動力,沒有未來。讓自己的生命迴歸大自然。
看很多評論提到校園欺凌。不能否認校園欺凌對他產生的傷害。但細細品味他的經歷和離開前的細緻入微的準備,遺書中的種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無處不是在訴說著孤獨與寂寞。在他自我介紹“農村,留守兒童,山區孩子,校園霸凌經歷者,攝影創作人,獨居青年,追夢的人”。留守兒童,獨居青年,追夢人才是他內心深處給自己貼的標籤。
留守兒童不一定都不幸福,“從小就寄住在親戚家”永遠是心中的一塊傷疤。等到不“寄人籬下”時,“控制慾且太強勢的母親,不負責任的父親”,父母不切實際的期望和要求,譬如三年級不能做出四年級的題目,父親給予的就是無情的腳踢,對他本就孤獨寂寞的童年無疑是雪上加霜。經歷的校園“欺凌”自然也是無處釋放,更不敢回家傾訴,怕迎來強勢母親的鄙視,野蠻父親變本加厲的拳腳相加。
好不容易獨立,有自己的夢想,但“獨居青年”,追夢路上的坎坷,孤單寂寞如影隨形。努力打拼後仍然入不敷出的窘境,永遠也成為不了他們眼中所期望的人,父母的漠視,獨居青年缺乏知心好友鼓勵相伴的孤冷,也許才是他心頭的最後一根稻草。
成年人的孤獨和不易,需要自己堅強,也需要關心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