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曲靖日報-掌上曲靖
一口裝著糖水的大鍋熱氣騰騰地浸煮著剛剛用油炸出來的一個一個空心麵糰,待麵糰裡灌滿了飴糖,羅洪崗用大漏勺快速撈出麵糰,邊撈邊往上面撒芝麻,這就是陸良麻衣饊子。現出鍋的麻衣饊子色澤金黃,表層穿上芝麻糖衣,又香又甜又酥又脆,寒冷的冬日裡,是讓人牽掛的那一口美味。
49歲的羅洪崗是陸良老字號羅氏中意饊子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人,高中畢業就跟著父親做饊子,專注於這個行業30年的他,對麻衣饊子唯獨在陸良這片土地上受人青睞有著特別的詮釋:歷史上四通八達的陸良壩子來往的商販馬幫眾多,趕路時帶上內裡灌滿了飴糖的饊子,就如現在年輕人出門帶上巧克力一樣,既能補充能量又能填飽肚子。在上世紀物資短缺時期,饊子成為人們追尋的地方特色美食,現如今,由於含糖量太高,饊子已被越來越看重養生的人群放棄,產量逐年下降。
陸良麻衣饊子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關於它美味的形成,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明朝年間,人們吃的饊子僅只是一種用油炸過後在表面裹上一層糖衣的麵點。一天晚上,有一家人正忙著做饊子,主人一不小心把放在旁邊的一盞油燈撞翻了,半盞菜油全潑在麵糰上,主人不願意浪費這些油和麵,就將它們反覆揉搓後扭成“千鈞扣”狀的麵糰下鍋煎炸。等撈起來放進糖水裡煮後發現,這些攙雜進燈油的饊子顏色發黑,不像以前那樣鮮黃,沒有賣樣。主人後悔不已,於是一一揀了出來,並順手拿了一個放入口中嚐嚐,奇怪的是,竟然比平時的還香酥甜糯。第二天,主人在擺攤時將這些饊子當樣品請過往的顧客嘗上一個,大家嘖嘖稱好。主人從打翻的油燈中悟出了名堂:因為麵糰里加入油後能起到分離疏孔的作用,再經油炸後放入糖水一煮,糖稀便沿孔滲灌進去了,輕咬一口,糖稀順著舌尖流滿整個口腔,讓人回味綿長。後來,一代一代喜愛這一美食的人們經過反覆試驗,找出麵糰和油兌配的科學比例,最終成就瞭如今的特色麻衣饊子。
曲靖日報記者 楊學榮
本文來自【曲靖日報-掌上曲靖】,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