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應性接觸性皮炎是由接觸變應原透過遲發性變態反應機制引起的皮炎,簡稱變應性(過敏性)皮炎,明確診斷非常重要。
臨床表現
1. 急性變應性接觸性皮炎
(1)有明確接觸金屬、化妝品成分、甲醛、香精、橡膠新增劑、藥物等小分子接觸半抗原的歷史。
(2)任何年齡均可以發病,女性多見。
(3)常見發病部位為手、面部等外露部位,任何部位都可以發病。
(4)需要致敏,致敏期為3天~數年。致敏的個體再次接觸敏感變應原後可以在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反應,多數為1~2天。早期皮炎只發生在變應原與面板接觸部位,形狀與接觸物一致。輕者為邊界清楚的紅斑、稍有水腫,可以有針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
重者紅腫明顯,出現水皰、大皰,可以發生糜爛、滲液和結痂。皮損消退過程中出現脫屑。眼瞼、口唇、陰部等組織疏鬆部位的皮炎可以表現瀰漫性腫脹,頗似血管性水腫。
皮損可以沿著淋巴管向臨近面板擴充套件,在臨近面板出現皮損。
(5)自覺症狀一般為瘙癢,也可有燒灼感或痛感。少數還可出現面色蒼白、發熱、噁心等全身症狀。
2. 慢性變應性接觸性皮炎
(1)持續接觸變應原,皮損反覆發作出現慢性不愈的溼疹樣損害
(2)患者不能提供明確的變應原接觸史。需要詳細採集病史,甚至斑貼試驗才能夠明確診斷。
(3)皮疹表現為慢性溼疹,可以出現急性發作。
3. 系統性接觸性皮炎
(1)接觸性致敏的個體在食入或透過其他途徑全身吸收變應原後產生的反應。又稱為接觸性皮炎綜合徵。
(2)皮疹可以分為以下幾型:汗皰疹樣發疹(類似汗皰疹,但季節性不明顯);泛發性溼疹;狒狒綜合徵為在臀部及生殖器周圍出現邊界清楚的紅斑,同時在肘窩、腋部、眼瞼及頸側出現對稱的溼疹樣改變為特徵。此外還可以表現為血管炎。
(3)自覺瘙癢,全身症狀可出現頭痛、乏力,甚至噁心、嘔吐、腹瀉等。
實驗室檢查
1. 常規實驗室檢查多數正常;嚴重者外周血白細胞可以升高,中心粒細胞或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2.皮損組織病理學特點急性期表皮海綿水腫,亞急性期出現棘層肥厚,表皮突增寬延長伴角化不全及痂屑,慢性期表皮呈銀屑病樣增生伴角化亢進及角化不全。真皮急性期淺層血管擴張、充血、乳頭水腫,淺層血管周圍中度緻密混合細胞,包括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偶見嗜酸性粒細胞及漿細胞浸潤。亞急性期及慢性期真皮乳頭增厚、膠原纖維變粗、紅染。3.敏感變應原斑貼試驗陽性,且與臨床症狀相關。
診斷和鑑別診斷
根據臨床特點進行診斷,仔細詢問病史,明確患者相關變應原接觸史是診斷的關鍵。去除敏感變應原後,皮炎可以明顯消退或痊癒可以確診。病史不典型的變應性接觸性皮炎需要與其他型別的溼疹,如特應性皮炎、乏脂性溼疹、間擦疹等溼疹皮炎相鑑別,也需要排除淺部真菌病如手足癬、念珠菌病、銀屑病、面板淋巴瘤等。
治療和預防
1. 基本治療必須去除病因,輕度皮炎僅表現為模糊紅斑者去除病因後可以不治療。應詳細告知患者可能存在變應原的環境,避免不良刺激、定期隨訪,保護面板屏障。
2. 區域性治療中、重度皮炎要根據皮損選擇合適的外用藥。
(1)水皰滲出性皮損使用生理鹽水、呋喃西林或依沙吖啶液溼敷。
(2)無滲出皮損可以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乳膏或其他非激素類乳膏。面頸部及皺褶部位可以使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乾燥脫屑者使用保溼劑。
(3)繼發細菌感染者使用抗生素或防腐消毒劑治療。
3. 系統治療
(1)口服抗組胺藥。
(2)重症急性如泛發皮損、染髮皮炎及系統性接觸性皮炎需要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3)慢性反覆不愈的病例可以施行光療或使用免疫抑制劑。
4.預防徹底避免敏感變應原。
預後
明確病因且及時去除病因者多數預後良好,否則預後不良。有些變應原如金屬中的鎳在生活環境中存在廣泛,難以完全避免,預後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