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孫曉雲書法作品當中的錯字。這是孫曉雲創作的虞世南《詠蟬》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我從網上看到,孫曉雲創作的這幅行書中將“垂緌”寫成了“垂帷”,將“籍”寫成了“借”字。
虞世南《詠蟬》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在很多唐詩集當中,都把它放在第一首。這首詩的影響之大,足以說明它並不是很生僻的唐詩,可見是孫曉雲主席的這兩個錯字,確實有些不應該。
虞世南詩中應用形象比喻,“垂緌(ruí)”指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
孫曉雲寫成了一個讀音和語義都毫不相干的“帷幕”的“帷”字。“帷”(讀wéi),本義指帳幕,引申義為用幕布遮擋。這個錯字跟虞世南詩的原意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另一個“非是藉秋風”的“藉”字,古漢語中可以表“藉助”之意,但抄寫古詩的時候卻不能用“借”字來替代它。
孫曉雲主席寫錯字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此前,我曾撰文指出現任中書協主席孫曉雲女士書法作品當中的一些錯字現象,比如“海客談瀛洲”的“瀛”寫成三點水加“贏”字,“肺炎”的“肺”寫成月字旁加“市”字,將“醫護”的“護”( 繁體為“護” )字寫成提手旁,甚至將杜牧詩句“沖斷過江雲”寫成“過江雪”等等。
有網友說,對待文化就需要有一種認真的精神。孫曉雲雖然貴為中書協主席,但不是因為她寫錯字我們就不能探討或不敢交流。但也有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今人偶爾寫一兩個錯別字很正常,當今的書法家就是寫字人,又不是文化專家,別要求太苛刻。
當然,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還是大有人在,比如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辦公室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美院的特聘教授、“吼書大師”曾翔就尖銳地提出:“書法‘讀’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還有人查書法作品中的錯字,那就是歷史倒退!”
各位網友怎麼看?您認為該不該指出中書協主席孫曉雲書法作品的錯字?你認同曾翔教授所說的“查書法作品中的錯字,那就是歷史倒退”的意見嗎?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