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導演請指教》開播之前,已經有網友預見到可能會有嘉賓用作品來“辣”大家的眼睛,比如“爛片專業戶”包貝爾、畢志飛,“資二代”王文也。
但很意外,畢志飛、王文也雖然表現不亮眼卻也沒有糟糕到讓觀眾想要開麥嘲諷,“爛片專業戶”包貝爾甚至還憑比較討喜的劇本小小逆襲了一把。
作品一再讓大眾失望的反而是前期觀感不錯的韓雪。
她目前已經透過綜藝給出兩個導演作品,第一支短片輸給了王一淳但侯補進入王晶戰隊,第二支短片贏了“華誼小公主”王文也,成功晉級。
兩個作品裡第一支短片口碑更差一些,第二支則被四大製片人公認有所進步,但論內容質量而言,兩個作品都有一個共性:如芒在背,如坐針氈。
第一支短片名為《超時未送達》,是讓韓雪痛哭、觀眾皺眉的作品。
按節目規則要求,故事是改編自《天堂電影院》(但完全可以忽略原IP),新故事講述一名年輕快遞員的忙碌日常,與片名超時未送達還是很貼合的。
但故事核心“爆點”是快遞小哥因為工作錯過見爺爺最後一面,典型的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議題,最“催淚”的情節是快遞小哥自述給爺爺買的冬褲沒來得及送。
影片結束後,臺下的導演韓雪哭得稀里嘩啦。
而觀眾的反應普遍與李誠儒很像:她哭了,哈哈哈(潛臺詞是她居然好意思哭?)。
一個強行催淚的俗套故事,有什麼好值得哭的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確是可以擊中每一個人軟肋的命題,可韓雪的短片,卻並不能讓觀眾共情。
主角快遞小哥的身份沒說服力,長輩出意外父母因為擔心影響兒子工作只發了條簡訊沒說服力,大段獨白講述失去親人的痛苦更無法讓觀眾共情。
知道自己深愛的爺爺去世不是立刻買票回家而是邊哭邊說爺爺啊我還給你買了兩條冬褲呢,不好意思,作為觀眾,不僅哭不出來,甚至還覺得有點滑稽。
彈幕一語中的,韓雪想悲天憫人,卻根本不瞭解人間疾苦。
這個故事只感動了韓雪,因為觸到了她的軟肋,故事裡主角給爺爺買冬褲的設定便是根據她的真實經歷改編的,可顯然,仙女韓雪的內心世界,凡人並不懂。
第二支短片名為《半鏡》,腦洞有點意思,故事卻充滿突兀。
這個作品腦洞還蠻新穎的,設定是一個男生愛上了一位“內向”、充滿“神秘”與“危險”的畫室女老師,透過男生腦補女主可能經歷的人生展開。
全片由男生的三個腦洞以及他與女老師的真實接觸戲份組成,第一個腦洞將女老師想象成連環殺手,是暗夜裡的嗜血玫瑰,認為她可能受過傷害。
雙面玫瑰鏡頭非常有懸疑感,算是給故事一個挺不錯的開頭。
但第二個腦洞卻又將女老師想象成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當極品家人出場時,觀眾就會發現這又是一個堆積熱點的劇本,把話題度高的矛盾衝突都圈進來了。
包括第三個腦洞將女主想象成富豪包養的情人,以及現實劇情裡女主被追求者騷擾的情節,第一個點都是熱議點,但組合起來碎片又突兀。
看完整個影片,你仍舊不懂這個小男生為何會愛上“受傷”的神秘姐姐,更加不懂前面腦洞一堆故事與最後鏡頭的乳腺癌命題反轉有什麼關聯。
因為前期故事完全沒有乳腺癌伏筆,也沒有把女主自卑這一前提完全鋪墊好,導致最後的反轉雖然超出觀眾想象,卻沒辦法讓觀眾覺得“啊!原來如此”。
甚至,大部分觀眾都沒看出來女主露出的傷疤是代表乳腺癌,還需要作品在最後給一段文字解釋,用文字補充故事立意,就挺可笑的。
不過,節目中的製作人卻多半選擇了力挺《半鏡》,唯有一位影評人提出質疑,因為大部分觀眾的感受與點評反差過大,《導演請指教》成功轉型“導演請吹捧”。
相對來說,沒有製作人參與點評的韓雪第一支短片就中肯得多,導演的自我感動、故事的立足點、格局以及強硬煽情等問題,幾乎都被看到了。
可惜,《導演請指教》與《演員請就位》PK模式很雷同,第一次晉級之後便是參賽導演與製作人合作兩兩對決,有製作人背書後,點評對有資歷的藝人明顯更溫和了。
拋開節目組閉眼吹捧爭議,我們純粹回到韓雪導演作品上面,一支作品的懸浮可以說是導演發揮失誤,兩支作品的無邏輯相信已經能證明導演的水平。
韓雪是一位情感非常充沛的演員,在點評環節都能因為作品裡給爺爺買冬褲勾起回憶淚流不止,這種豐富的情感,或許可以支撐她成為一位好演員。
但以自我為核心的情感,顯然沒辦法讓她成為一位亮眼的導演。
她說故事的抱負很遠大。
想要去探討有力量的社會議題,卻缺乏普通人生活的現實感知,導致故事立不足現實,拍出來的作品拋不開高高在上的俯視與自我感動。
想通過出人意料的腦洞探討女性議題,卻仍舊是依賴無靈魂的堆積社會熱點撐起作品,有女導演探索女性的天然優勢,卻給出了近乎於臉譜化的女性力量。
以這兩部作品的水準,韓雪委實不適合跨界做導演。
她想要在《導演請指教》裡不成為“翻車”最慘的一位,或者只能祈禱一下另一位跨界導演吳鎮宇的第二支作品能更差一籌,或許可以幫她分散一下火力。
郝蕾曾在《我就是演員》中討論過藝人跨界的問題,她認為跨界可以,但前提是藝人有足夠的跨界實力,本職領域與跨界的新領域都能駕馭得住。
比如愛豆跨界當演員至少要有點表演天賦,AI木頭人還想跨界演技就很尷尬。
演員跨界當導演,是不是也應該適應這一觀點呢?
已經由演員跨界導演成功的藝人,大多有一定的導演天賦,或者對某一題材、故事擁有非常強的情懷追求,給予了作品足夠的創作溫床。
徐崢是典型的天賦派,很懂市場訴求,吳京、賈玲則是典型的情懷派,一個對軍事片有研究、有情懷,一個對將母親的故事搬上熒屏格外執著。
天賦或堅持不懈的情懷力量支撐了他們的成功跨界,而如韓雪一類的跨界導演,似乎找不到他們身上的個性競爭力,跨界,更多是一種是抬咖方式。
在這方面,韓雪曾經是得利者。
她早期雖然擁有很多情懷代表作,人氣卻始終卡在半紫不紅的點上沒有關鍵性突破,更因為過好的資源被拿了個“強捧之恥”稱號,觀眾對她的觀感很微妙。
直到《聲臨其境》出色的配音表現,才成功讓她突破了人氣瓶頸迎來流量紅利,待她參加《我就是演員》時,已經開始有粉絲幫忙控評打CALL了。
不過,韓雪也同樣是跨界“翻車”的代表人物。
憑藉綜藝翻紅之後,她跨界做音樂劇女主便鬧出了行業罕見的“假唱”風波,至今仍舊被音樂劇迷們盤點為國內音樂劇五大不良案例之一。
有實力的跨界是貼金,能給藝人帶來新突破,無實力的跨界卻是畫蛇添足,尤其是導演行業,國內爛片導演已經太多,真不希望再加一個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