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桅杆
今讀軍史,心血來潮,再寫一篇花絮文章。
到解放戰爭中期,我軍有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和華北五大戰略區。為適應正規化需要,1948年11月1日,總部發布《統一軍隊組織及部隊番號的通令》,依戰略區設立了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野戰軍。隨著戰爭程序的推進,以戰略區地名冠稱各野戰軍已不適合。1949年1月15日,釋出《各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將前述四大野戰軍改稱第一、二、三、四野戰軍,華北軍區野戰軍的3個兵團直屬總部指揮。
應該說,在上述四大野戰軍中,四野的歷史地位是最高的。不知朋友們想過沒有:四野軍中地位為什麼高、有多高、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四野的歷史地位?本文就說一說這個問題。
一、四野軍中地位為什麼高?
考察一支部隊的地位高低,不外乎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規模。
第一至第四野戰軍編組時,各野戰軍總兵力分別為:一野約15.5萬人,二野約28萬人,三野約58萬人,四野約88萬人,加上18、19、20兵團約20餘萬人,合計約210萬人。四野兵力規模第一,佔全部野戰總兵力的四成以上。這裡僅指野戰部隊,不包括軍區部隊。
二是戰鬥力。
一支部隊的戰鬥力,由作風、戰術、指揮以及兵力、火力、後勤等因素綜合而成。前三項是軟因素,後三項是硬因素。同樣是解放軍,作風、戰術、指揮及後勤就算相差不大,在兵力和火力裝備上,四野是佔有很大優勢的。因此,說四野戰鬥力全軍第一,應該不會有人反對吧。
三是貢獻。
四野解放了東北和中南全部,華北算有一半是四野解放的吧。這樣,四野解放了中國六個大區中的兩個半。在所有野戰軍中,其貢獻無疑是第一的。此外,抗美援朝戰爭也主要是四野部隊打的,尤其是首批入朝的4個軍和3個炮兵師,全是四野部隊,功勞當數第一。
順便說一句: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的立國之戰,是緊急調動四野部組建東北邊防軍並出國參戰的。此處不展開敘述,筆者曾寫過一篇深度長文《抗美援朝戰爭的前因後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公號“走進歷史的深處”閱讀。
二、四野軍中地位有多高?
對此,我們來看看以下幾點:
一是建國之初,我軍組建了2個軍種和3個兵種,四野組建了其中的4個半。
2個軍種是空軍和海軍:1949年7月,以四野14兵團部和航空局(由東北老航校抽調人員組成)合併,組成空軍領導機構,司令員為劉亞樓。1950年4月,以四野12兵團部為基礎,組成海軍領導機構,司令員為蕭勁光。2個軍種司令來自四野。
3個兵種是鐵道兵、炮兵和裝甲兵:1949年5月,以四野鐵道縱隊為基礎,組建了鐵道兵團,並在1953年9月與志願軍6個鐵道工程師(也是來自四野部隊)統一整編為鐵道兵司令部,司令員王震。1950年8月,以四野炮兵司令部為基礎,組建軍委炮兵司令部,司令員陳錫聯。此外,1950年9月,以一野2兵團為基礎,組建裝甲兵司令部,司令員許光達,但下屬的坦克學校和大部分部隊來自四野,算半個。3個兵種司令部,有2個來自四野,但3個兵種司令都不是出自四野。
二是四野少將以上軍銜人數,佔全軍的近三分之一。
1955-1965年,全軍共授予少將以上軍銜1614人,其中來自四野的有521人,佔32.3%。其中元帥2人,大將3人,上將19人,中將57人,少將440人。也就是說,全軍將帥,近三分之一出自四野,在各野戰中無疑是最多的。
三、四野為什麼發展得好?
四野之所以短短3年時間即發展為百萬雄師,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東北得天獨厚的條件。背靠蘇聯,物產豐富,工業發達,人力資源雄厚。這是四野發展的基礎條件。
二是派出了大量的優秀幹部。在進軍東北時,延安先後向東北派出了2萬多名幹部。大批優秀幹部闖關東,尤其是林彪、羅榮桓、陳雲等這類幹部進軍東北,是四野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是派去了10多萬精兵。這不得不從四野的歷史說起。四野百萬雄師,是在1945年進軍東北的10多萬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基於東北重要的戰略地位,抗戰勝利後,我軍調集大量部隊搶佔東北。應當說,我軍當時的精銳部隊,大多計劃調往東北。大家可能不知道,當時晉冀魯豫軍區1縱(司令員楊得志)、4縱(司令員陳賡)和華中軍區1縱(司令員葉飛),都在調往東北的計劃名單之中。其中楊得志縱隊已經到達熱河。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這3個縱隊最終沒有去成東北。要知道,這3支部隊可都是各軍區的絕對主力。
細細考察進軍東北的部隊,主要源於115師。山東軍區在抗戰後期大反攻時,組建了8個主力師,其中5個半去了東北;新四軍3師更是整個從蘇北調往東北。最後我軍進入東北約10.7萬部隊中,約9.7萬人是在115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部隊,其中來自山東、蘇北和晉察冀的,分別約為5.5萬人、3.2萬人和1萬人。這也是延安決定林彪去東北主持軍事的最重要原因。
四、四野部隊素質為什麼好?
115師的前身是紅一方面軍。在抗日戰爭期間,由紅軍主力改編的八路軍3個師中,115師發展得最快,也最多。其原因有二:
一是115師部隊都撒出去了。
平型關大戰後,115師數次分兵,除了獨立團等部留在晉察冀建立根據地外,主力分別去了山東和蘇北。到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之前,東北部隊全部、華北部隊的一大半、華東部隊的一半,都是115師的基礎。而120師和129師,一個在晉綏地區拱衛延安,一個堅守太行山根據地,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是115師部隊軍政素質相對較高。
這一點,很多軍迷不一定認可,但事實確實如此。這得從三大主力紅軍的歷史上看:紅二、紅四方面軍都經歷過極其殘酷的內部整肅,一些素質較好、尤其是有文化的軍政幹部,被殺了好幾輪。而在紅一方面軍,錯誤的整肅不那麼嚴重,很多優秀幹部得以保全。所以,紅二、紅四方面軍的幹部整體素質較紅一方面軍要低一些,也就不奇怪。
對於這一點,不信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當年整肅的一些資料就清楚了。長征之後,紅一方面軍雖然人數銳減,按張主席的說法,是“只剩一副骨架子”,但骨幹都保留了下來。所以會師後,紅一方面軍還向紅二、紅四方面軍派了大量幹部。部隊相對較高的軍政素質,是抗戰期間建立根據地、擴大武裝的重要條件。
正因如此,由紅一方面軍改編而成的115師,整體素質相對優秀,進而在抗戰期間發展迅速。進軍東北後,部隊基礎好、素質高,又有頂級的指揮班子率領,當然如虎添翼。
以上為一家之言,歡迎討論交流。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