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大明朝在崇禎煤山自縊,之後清朝在多爾袞的帶領下入關,順治也在這時候稱帝,稱為大清在中原的第一個皇帝。
在順治十一年三月十二日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內翰林秘書院大學士兼署吏部尚書陳名夏,被議政大臣寧完我彈劾攬權市恩欺罔罪,被處以絞刑而死。
這裡先介紹一下陳名夏和寧完我的各自立場,陳名夏原先是崇禎朝的翰林院編修,官至戶兵二科都給事中,因為陳名夏廣交天下號召力強,在北京城迫之際還能拉人去支援京師。但是後面京師還是被破,陳名夏看不能保住大明選擇上吊自殺但是沒有成功。後面機緣巧合讓跟著李自成的山西秀才給推薦加入大順,也是因為這件事被南明福王政權定入從賊案,一直到後面再被保定巡撫王文奎推薦在新朝為官。
而彈劾他的寧完我出身則是低了很多,最開始只是遼陽的邊民,在天命年才投奔了後金後來進了漢軍正紅旗。雖然他是邊民出身但是本身文采了得,能夠進宮入職文館也是因為皇太極聽說他精通文史,後面也推薦了很多人才且自己也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議,入關後被一升再升,順治八年升內閣史院大學士,尋授議政大臣。
那麼看起來沒有利益衝突沒有個人恩怨的兩個人是如何水火不容的呢。
說來說去也就是政治間傾軋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後金是親貴議政體制,也可以說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但是在入關後年幼的順治上位,大權在握的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成為攝政王,但是多爾袞明顯手段更勝一籌,打敗濟爾哈朗成為唯一的攝政王,強大的個人權勢面前議政王大臣會議就變得弱勢,一直持續到多爾袞去世,議政王大臣會議變得極端強勢起來。
這時候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強大到什麼地步,舉個例子就是在京官員如果犯罪了,執法部門直接不經過皇帝的旨意就可以做出決斷,把人革職然後抓去審問。順治甚至不得不下旨強調:遇官員有犯,或被告訐,皆先請旨革職,然後送刑部審問,不得徑行提審。
可以看出這時候的皇權已經和議政王大臣會議有很大的衝突。
所以順治很著急要培養一批自己的勢力,而這些人中陳名夏是最顯眼的一個。但是多爾袞雖然已經離世,他的勢力卻還在掙扎,掙扎的結果就是處處針對陳名夏了,順治八年五月,候外轉御史張煊大呼陳名夏、洪承疇和陳之遴在甄別御史的過程中有私心,於是就上疏告陳名夏的十罪二不法。
但是當時的順治還在外面,就讓巽親王滿達海來處置這件事,滿達海召集諸議政王大臣,結果是罪狀成立,於是陳名夏和洪承疇就被關押在臺基廠。事情到這裡才是剛開始,以前多爾袞手下紅人譚泰親自跑去給順治說張煊這是汙衊,希望給陳名夏一個清白。
這時候的順治已經有那麼點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於是就回京召集諸王貝勒貝子公侯大臣廷議,順治才發現他們居然給陳名夏所定下了很多罪行。
譚泰不愧是和陳名夏交好的,二人一拍即合,由譚泰出面反告張煊誣告,因為他們現在列的罪狀全是朝廷大赦之前的事情,按理說已經作廢不能再提,但是現在張煊如此行為陳名夏完全可以告張煊誣告之罪。要不怎麼說譚泰是多爾袞身邊的紅人呢,他在順治面前雖然不至於滿嘴胡言,但是事情往往只會說對自己有利的 東西,其他的避而不談,導致順治以為所有的大臣都同意把“誣告”的張煊處死,事實上有不少人也反對殺掉張煊。
於是便批准了。這個案子雖然看起來是陳名夏被打壓,但是實際上完全可以說是譚泰個人秀,利用陳名夏的事情來搞定了一個政敵,借的還是順治的手。但是譚泰沒想到這將是他人生中最後的輝煌了,因為在三個月後已經反應過來的順治以“擅權亂政、阿附多爾袞”處死,這件事的中心人物陳名夏則是“厲聲強辯、閃爍其辭,及詰問辭窮,乃哭訴投誠之功” 順治才察覺自己想要培養的人原來是個多面草,哪方都能討好就看給的好處有多少,心裡也不禁感慨:其為輾轉矯詐之小人也。
順治十一年二月,皇帝不知為何將明朝的朝服展示給大臣們看,雖然大家都不知道皇帝的意思,覺得皇帝拿出來應該是喜歡的意思,於是就都稱讚,陳名夏對著寧完我說:“留髮復衣冠,天下即太平”
誰都不知道陳名夏對著寧完我說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要知道寧完我這時已經是滿洲議政大臣了,於是在三月的第一天,寧完我就上書了一本《劾大學士陳名夏結黨懷姦情事叵測疏》來彈劾陳名夏的各種罪款。
順治在隔天親自召見了陳名夏,陳名夏趕緊為自己辯解說都是無中生有,於是順治又叫來大臣,讓侍臣當眾宣讀寧完我的劾奏,陳名夏不等讀完就大聲反駁裡面的指責,皇帝大怒道:“即使要辯解,為何不等宣讀完畢?”
於是命九卿彙集左闕門,環坐會審,陳名夏與寧完我當面對峙,另外他的身邊當差的人也被 抓來作證,之後陳名夏被拘禁在宮內。在之後吏部與議政王大臣等先後兩次在內殿審訊陳名夏,都認為寧完我劾奏陳名夏諸款屬實,應該論斬,但是順治改為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