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鐵說史
編輯|老鐵說史
1970年震驚世界的挖穿地球計劃為何突然停止?蘇聯人在地底發現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事件起因
這件事情的起因還要從美蘇冷戰講起。
隨著二戰的結束,納粹德國作為戰敗國掉出世界強國的行列,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超級大國只剩下美蘇兩國。
解體後的西德於1954年加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
為了抵制北約這種行為,防止德國軍國主義的苗頭再次燃起。同年5月,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波蘭首都華沙帶頭簽訂了《華沙公約》,連同歐洲範圍內的社會主義國家組建了華沙條約組織。
隨著這兩個組織的建立,標誌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開始了兩極分化。這也導致二戰結束後的世界依舊暗流湧動,雙方的軍事力量不相上下,誰都想壓對方一頭。
但這個時候,全世界人民都剛剛從戰火中走出,世界各國的頭等大事就是戰後重建。所以誰都不希望美蘇雙方直接發動戰爭再燃戰火。
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誌著雙方開始了長達44年的冷戰。
兩個超級大國不能直接進行軍事衝突,那該如何一決高下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軍備競賽,這是和平時期敵對國家之間最直接的對抗方式。
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國家之間就發生過這種軍備競賽。
1890年之後,歐洲列強因為之前的種種衝突開始了互相猜忌和防備,國家間關係錯綜複雜。例如1870年,德法兩國之間爆發的普法戰爭,讓戰敗的法國對德國產生了嚴重的仇恨心理。為了防止這類事情再次發生,法國開始迅速擴張軍事實力。
在當時的歐洲國家之間,諸如此類的事情屢屢發生,每個國家都意識到了危險就在身邊。有的國家是為了自保,有的國家是為了侵略做準備,紛紛大張旗鼓地開始擴充自家軍隊和武器裝備。這種行為從側面加速了一戰的爆發。
而冷戰中的美蘇雙方已經儘可能地避免正面衝突的爆發。
因此雙方的軍備競賽專案和一戰開始之前,歐洲各國單純為了擴張軍力而展開的軍備競賽有很大的區別。
雙方為了防止對方因為軍備競賽軍事實力迅速擴張,將軍備競賽的專案控制在了武器裝備的專案上,沒有擴充自家軍隊的人數。
但就是這樣,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抗還是讓周邊國家瑟瑟發抖。
就拿雙方的核武器競賽來講吧,為了從核彈頭的數量和爆炸當量兩個資料上超過對方,美蘇雙方都卯足了勁。核工廠內的工人加班加點地工作,核彈頭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問題也隨之出現,到了1987年底的時候,雙方擁有的核彈頭如果同時爆炸,可以將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摧毀十次。
當這個資料出現時,不止是周邊國家,世界各國都開始抵制美蘇兩國在核武器上的繼續研究。
美國和蘇聯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這麼多威力駭人的核武器握在手裡其實也是一個隱患。雙方製造這麼多核彈頭為的就是比賽,根本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隨後雙方達成共識,停止了核武器的大規模研究和製造。
除了武器裝備,還有什麼專案,能彰顯國家實力的同時還能作為軍備競賽的專案呢?
事件經過
那就是科技,在那個年代,人們對未知的大海和天空有著無限的嚮往。19世紀80年代,美蘇雙方將競賽的重點投向了廣袤無垠的太空。除了探索太空中神秘而未知的世界之外,還想以太空為中轉,研製進攻性的武器裝備,這就是1983年美國總統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
在太空專案上,前蘇聯狠狠地跌了一個跟頭,和美國相比,前蘇聯的太空研究遲滯不前,並且一直處於落後的水平。
為了扭轉劣勢,前蘇聯決定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既然往上不行,我就反其道而行之,向地心進發。
1960年,美國先於蘇聯開始了這一專案的實施,為了減輕難度,美國的科研人員專門來到了墨西哥海岸,這裡的土壤長時間被海水侵蝕,前期的挖掘難度會很低。經過考察之後,美國的科研人員選定了地點,就從這裡開始向下挖掘。
從技術層面來講,美國應該是要比蘇聯的優勢更大的,所以美國人在這個專案上的信心極大,想用壓倒性的勝利重創蘇聯人的鬥志。
可實際情況卻給了美國人沉重的打擊,剛開始時進度還算正常,但隨著孔洞越來越深,挖掘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挖掘難度的增加讓經費燃燒的速度越來越快。
無奈之下,美國政府不得不停下這項燒錢並無用的雞肋專案。最終的深度為9583米。
和美國的想法相反,在太空技術上一敗糊塗的前蘇聯決心從這個專案入手,給自己找找場子。
1970年5月24日,科拉超深鑽孔專案正式投入執行。
這個專案開始後進展神速,1983年時,蘇聯已經挖到了地下12000米,這個成績完全可以吊打美國了。在挖坑的過程中,蘇聯也有非常意外的收穫。
當蘇聯挖坑的深度來到9500米時,研究人員從挖出來的土壤中發現了一種熟悉的金屬——黃金。對土壤進行深層次的剖析之後,蘇聯研究人員發現,地下9500米處的黃金含量達到了驚人的80克每噸。
而目前人們已知的,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礦山是日本的菱刈礦山,這裡的平均含金量為40克每噸。
蘇聯研究人員將這一結果視為珍寶,但事實很快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因為不論使用什麼辦法,他們都無法做到開採地表以下9500米處的金礦,所以這一發現其實並沒有多大意義。
事件結果
這個時候,蘇聯人繼續往下挖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美國人已經放棄了這一專案,相當於承認了蘇聯的勝利。
可蘇聯人並不死心,為了完成挖到莫洛霍維奇不連續面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已經投入了太多的人力和物力,現在放棄很有可能血本無歸。
1970年專案剛開始的時候,蘇聯為了讓科研人員全身心投入其中,可謂是下了血本。
只要參加這個專案,就能在首都莫斯科分到一套房子,僅這一項獎勵就調動起了人們的積極性。
除了不動產之外,蘇聯政府還給參與專案的工作人員豐厚的薪資,這些豐厚的報酬就是科研人員的動力,可能就是因為這些物質上的獎勵,讓蘇聯在這項軍備競賽中贏下了美國。
1983年,科拉超深鑽井的深度來到了12000米,此時距離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的平均深度17000米還相差甚遠。
這時的鑽洞難度就超出了所有科研人員的想象,因為距離太深,鑽頭的工作溫度越來越高,特製的鑽頭也承受不了這種溫度,工作不了多長時間就需要更換。每次更換鑽頭都是一個麻煩活,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政府還是不願意放棄,用極慢的速度繼續向下挖掘。
之後的十年時間,在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科拉超深鑽孔專案的最終深度定格在了12263米。
1994年,這一專案突然被叫停。這讓很多人十分好奇,這麼長時間的苦心經營,為什麼突然就戛然而止了呢?
還有很多人煞有介事地猜測科拉超深鑽孔的原因,稱科研人員在挖到12263米時,突然從孔洞中傳來了奇怪的聲響。
其實這都是無稽之談,專案叫停的原因也非常好解釋。
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冷戰也退出了歷史大幕,軍備競賽自然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其實蘇聯政府早就明白這件事情除了勞民傷財,資料能讓人沾沾自喜之外,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這個科拉超深鑽孔就像它本身一樣,是一個吞金洞。除了大額的投入之外,人們在這個洞中看不到一點希望和收穫的可能。
還有人認為這個鑽地計劃本身就是美國給蘇聯下的一個套。
冷戰時期,雖然蘇聯看起來像個巨人。但除了廣袤的土地之外,蘇聯的經濟遠遠比不上美國。
挑起挖地計劃的美國就是認準了蘇聯在太空專案失利之後,肯定急於找回場子,就開始了這個奇怪無比的挖地比賽。蘇聯上套之後,投入越多,這個套就越緊,慢慢拖垮了蘇聯的經濟。
讓計劃叫停的最直接的原因其實還是鑽探難度大。因為地底的高溫,新換上的鑽頭工作不了多長時間就報廢了,導致鑽地工作無法順利進行。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專案在1994年被叫停之後,並沒有徹底停止研究和鑽探。接下來研究人員不管使用什麼方法都無法再進一步。
2008年,科拉超深鑽孔的研究經費消耗殆盡,洞口被徹底封堵。這個讓俄羅斯科學家驕傲不已的專案逐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
結語
雖然這個專案沒有直接拖垮前蘇聯的經濟,但絕對是一個浪費社會資源的研究。這件事情證明了,不管是從任何角度出發,挖穿地球都是不切實際的事情。地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應該好好地保護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