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簽署了反共產國際條約,日德防禦共產主義的協議,針對共產國際,實際上,條約本身的名稱也由此而來。該條約宣佈的主要目標被認為是為了防止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世界範圍內進一步傳播,但在一些對德國友好的國家加入後,它實際上形成了二戰軸心國希特勒聯盟的基礎。
1936 年 11 月 25 日,德國和日本帝國的代表在柏林簽署了《反共產國際條約》,該條約是一系列條約的基礎,後來形成了羅馬-柏林-東京軸心國聯盟的核心以及他們在二戰中的盟友。該條約最初宣佈的目的,顧名思義,是在歐洲和亞洲對抗共產主義威脅,共產國際是共產國際的化身,共產國際在 1919 年至 1943 年間將不同國家的共產黨聯合起來。
首先,根據發起人的計劃,《反共產國際條約》是為了抵制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擴張,阻礙蘇聯在與日本接壤國家的利益的推進。到那時,共產主義者在東方——在中國、蒙古、滿洲和朝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這是在共產主義運動在西方開始失敗之後。日德條約的反蘇傾向顯而易見,而且在秘密附加議定書中明確規定了如何反抗蘇聯。
該條約還暗示在必要時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締約雙方承諾共同建議其內部安全受到共產主義‘國際’顛覆性工作威脅的任何第三國採取防禦措施”本協議的精神或加入其中。”
在補充協議中,兩國相互保證,如果發生來自蘇聯的無端攻擊或威脅攻擊,他們將保持仁慈中立。他們還承諾不與蘇聯締結有悖於“本協議精神”的條約。順便說一下,日本在抗議 1939 年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締結時,提到了相應的秘密補充協議。在日本看來,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違反了反共產國際條約,因為德國沒有將與蘇聯的談判通知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人看到了國際關係中的兩個主要問題——凡爾賽和平協議的脆弱性和共產主義的普遍威脅。共產主義運動最初認為革命將是全球性的。“各國勞動者,聯合起來!” 是最著名的國際主義共產主義口號之一。布林什維克領導層在某種程度上遵循這一格言,同意俄羅斯的革命不能是一個孤立的現象,這只是邁向無數革命的第一步,這些革命最終將埋葬資本主義及其所有負面表現,包括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在世界各地。共產國際被認為是推進這一全球革命議程的重要工具。但1924年列寧逝世後,蘇聯的政治權力集中在斯大林手中,斯大林與列寧和托洛茨基不同,堅信一國社會主義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應該成為現階段的首要任務。 . 在這種情況下,共產國際開始服務而不是煽動世界革命,而是解決將“第一工農國家”納入世界體系的非常具體的當前任務,包括培訓影響力和間諜的代理人,以及在共產國際本身,定期進行清洗和脫離接觸。除其他外,斯大林使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之間不可能結成聯盟,稱後者為“社會法西斯主義者”。左邊的分裂產生了可怕的後果
日本和義大利一樣,站在協約國一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沒有得到它所希望的一切,奉行獨立的擴張政策,實際上是打著反共的幌子,推進自己的議程:重新劃分世界,劃定最強大的勢力之間的勢力範圍。當然,在《反共產國際條約》的框架內,日本人希望在與蘇聯的“地緣政治”對抗中得到歐洲的支援,並對隨著該條約敲定,反蘇軍事同盟開始尋求越來越虛幻。
日德條約的締結引起了美國的特別關注,美國並沒有被“條約”的反共言論和明顯缺乏軍事協議所欺騙。很明顯,長期處於政治孤立狀態的德國正在亞洲尋找併成功尋找盟友,而日本反過來又在歐洲尋找盟友,因此美國不得不改變其孤立主義態度。尤其是導致該國無視國際聯盟的活動,在太平洋軍事行動不可避免地與日本對抗之前,開始在歐洲國家之間積極尋找可靠的盟友。
法西斯意大利於 1937 年 11 月加入了《反共產國際條約》,但早在 1933 年,貝尼託·墨索里尼 (Benito Mussolini)上臺後不久,義大利就與蘇聯簽署了《友好、互不侵犯和中立條約》,並且不打算放棄。在 1939 年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的出現和蘇德在一系列後續條約的基礎上迅速和解之後,反共產國際條約開始顯得特別奇怪,包括友好條約和蘇聯之間的邊界和德國。由於這些情況,反共產國際條約本身獲得了更多的儀式導向,希特勒聯盟框架內的合作獲得了明顯的反西方和反英特徵。
反共產國際協定甚至在 1940 年 9 月被日本-義大利-德國三國協定暫停,該協定宣佈美國而不是蘇聯是主要威脅。該檔案允許締約方與蘇聯建立自己的關係,德國已與之積極合作。日本在 1939 年 8 月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與德國保持距離,三個軸心國中的最後一個與蘇聯締結了中立條約,並與盟國不同,遵守該條約,直到戰爭結束.
短時間內,蘇聯對“軸心國”雖然不是友好國家,至少是中立,但漸漸地,所有這些關係又開始衰退,一切終於隨著偉大衛國運動的開始而改變。 1941 年 6 月 22 日的戰爭,此後《反共產國際公約》再次更新,延長了五年,同時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幾個同時依賴德國(克羅埃西亞、斯洛伐克、丹麥)和日本的傀儡政府(中國被佔領的部分)加入了它。此外,土耳其具有觀察員地位。甚至在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之前,1939年初,以佛朗哥政府為代表的匈牙利、滿洲國和西班牙就成功加入了反共產國際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和義大利之間形成軍事政治聯盟的真正起點是5月22日在柏林簽署的所謂的鋼鐵條約,即德意同盟友好條約, 1939 年,不僅確認了《反共產國際條約》條款的有效性,而且還規定了具體的共同盟國義務,因此,與同一日本相反,義大利在德國對蘇聯宣戰後立即1941 年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