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是我國縣域經濟起步最早的地區之一,創造了諸多經濟奇蹟。以蘇南四小龍為主的強縣在民營、集體和外資企業等模式上全面開花,帶動江蘇經濟在改開後迅猛發展。當然縣域經濟較發達的主要還是發生在蘇南地區,江北地區就要偏弱許多,尤其是蘇北城市更多還是以發展中心區為主,縣域的各項建設很晚才開始。
所以這也是造成今天江蘇南北經濟差距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蘇南普遍富裕、城鄉一體化發展。而蘇北地區的城鄉差距較大,縣市和市轄區的發展水平懸殊。
從2020年江蘇省內40個縣市的一般預算收入情況來看,蘇南四小龍都在200億元以上,這在全國縣市來說都是頂流了。尤其崑山市更是要高達428億元,這樣的規模都可以完勝我國一多半地級市了,甚為驚人。崑山市其實是四小龍中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但短短几十年就發展成為全國縣市中的巨無霸。
另外還有太倉和宜興兩市的收入也要達到100多億元,也屬於國內強縣行列。而且這些縣市均來自蘇南地區的蘇州和無錫兩地,也是江蘇縣域經濟最早發育的地區。
而同時排名最末的盱眙縣僅只有19.3億元,還不及崑山市的零頭,可見上下之間的懸殊程度。而且全省還有10個以上的縣市在2020年一般預算收入在30億元以下的,除了寶應縣之外均為蘇北地區的縣市。
所以從資料比較,江蘇省的南北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也就是南通、泰州等下轄縣市在近十幾年在經濟上有了蓬勃發展,逐步跟上了蘇南強縣市的腳步,像泰興、啟東、如皋等縣市在2020年的一般預算收入都要達到六七十億元,在國內各縣市中對比,也算是不錯的了。
一般預算收入是來自各地工商企業的產出,和經濟規模和效益的相關性是比較大的。那麼如果從這項資料來側面驗證下各縣市的GDP含金量,是否可行呢?會發生什麼有趣的現象呢?我們大致來觀察下。
因為農業基本上不產生稅收,所以本文選取的是GDP中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來作為比較,這樣能夠更為客觀和全面,第一產業增加值比例較高的縣市也不受到影響。
透過各縣市一般預算收入和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值可以發現同樣也存在較大的懸殊性。比值最高的是太倉市,要達到12%以上,其次是崑山市的10.08%。
而GDP規模和崑山市相當的江陰市就要低許多了,僅只有6.37%,也是蘇南幾大強縣市中最低的。部分是因為江陰市存在較多的規模以下工業企業,這部分稅率是偏低的。當然也有江陰一直在和崑山競爭GDP規模,所以也有可能在GDP核算尺度上會有點寬鬆了。
但江陰的這個比值在各縣市中還算是中游偏上的,還存在大量只有6%左右,甚至更低。
比值較低的縣市主要還是集中在江北地區,大部分都在6%以下的狀況。其中揚州的寶應縣只有3.67%,這個比值實在是太低了,可見其GDP存在非常大的不靠譜性。
說明江蘇省內縣市在GDP核算上的尺度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經濟更為發達的蘇南縣市在資料上要更為嚴謹,反而是相對落後的江北縣市要更為寬鬆,有些甚至出現過低現象。
當然江北縣市也有表現比較出色的,像泰興、睢寧、金湖、豐縣以及灌雲、灌南等縣市的比值要高於7%,說明它們在核算上要更為規範和認真。
所以從整體來看,蘇南地區的縣市在經濟實力上還是遠勝於江北,這也是南北經濟差距的主要表現之一,蘇南更為一體化均衡發展。而江北地區尤其是蘇北縣市的經濟還非常薄弱,不管是經濟產出還是民生水平相差甚遠。
從財稅和GDP的比值,能夠反映出蘇南強縣市在對待GDP上更為理性,核算更為規範,基本上和財稅規模能夠對應上。而江北縣市的GDP含金量可能存在不足,主要還是核算尺度上較為寬鬆帶來的。各位對此是怎麼看的呢?歡迎提出你的觀點。
最後請各位透過下表來具體觀察各縣市2020年經濟指標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