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的法國,舉全國之力修建馬其諾防線
馬其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止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防線,號稱世界最強的軍事防線。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法國的傷亡最重,受到的打擊最大,戰後重建也最艱難。據統計,一戰法國死亡人數132萬,佔服兵役年齡人口的18.21%;德國死亡人數185萬,佔服兵役年齡人口的15.5%;英國死亡人數74萬,佔服兵役年齡人口比例8.8%。
在舉債擴大基建規模後,法國政府無法承擔其維護成本,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陷入長期赤字,只能依靠發行國債和縮減公共開支度日,整個國家的經濟陷入衰退。
在這種環境下,大量年輕人選擇推遲生育,法國隨後陷入了長期的人口危機中。面對人口數量不足,無法在德法邊境大規模駐紮常備軍的法國,為了防止德國入侵,制定了建造大型工事和要塞的計劃。
1929年,任陸軍部長的馬其諾,下令修建一條連續的由大量工事、部隊集結設施構成的防線,即馬其諾防線。
為了建造這條防線,法國用了十一年時間,每年花費國防經費的一半。雖然由於資金不足,這條防線並未完成原計劃的全部,而是隻完成了法國東北部邊境的這一段,但它仍然是當時世界最強的軍事防線,是人類當時工業設計的巔峰。
人類當時工業設計的巔峰
馬其諾防線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邊境、北至北海之濱的法比邊境,全長約360公里,由一組組相互獨立的築壘式防禦工事群構成。
防線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耗資達50億法郎,消耗混凝土150萬立方米,鋼材15萬噸,並修築了配套的公路鐵路450km。
整個工程共構築各種用途的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15個。主體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揮部、炮塔、發電裝置、修理裝置、醫院、食堂、宿舍等各類設施。
馬其諾防線共部署344門火炮,建有152個炮塔和1533個碉堡。為了體現這一工事的防禦性質,工事內火炮的射程一般不超過10公里。而最堅固的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彈兩發直接命中。
最能體現馬其諾防線技術水平的就是它的炮火指揮系統。伸出地面重達好幾噸的炮塔,可以上下升降和進行360度旋轉,而這些操作一名女士就可以輕易完成。要塞工事內不建有窄軌小火車,可以將彈藥補給及時運送到各個作戰點。
即使是馬其諾防線中最小的工事單位——地堡,也不僅僅是一個孤零零的地上建築,它也有著複雜的內部結構。
不僅如此,為了避免長時間在地下生活造成士兵體格下降,要塞內部還有暖氣系統,以保證洞穴裡的乾燥和恆溫。每一個要塞裡都建有一個大廳,作為士兵們日常的娛樂場所。
可惜的是,到1940年馬其諾防線也沒有完全完工,戰爭卻來得太快。
雖固若金湯,卻毫無用處
由於比利時對法國修築防線的長期抗議,法比邊境沒有修建成體系的工事建築,而這個薄弱地帶被德國人發現。
1940年5月,當德國依靠閃擊戰坦克群越過法國幾乎沒有設防的阿登森林,從後方包圍了馬其諾防線時,法國軍隊一擊即潰。
雖然從大體上講德軍是繞過裡馬其諾防線直接攻佔了法國,但事實上,德軍也曾進攻過該防線。但是即使在德軍勢如破竹,且從防線相對薄弱的後側進攻的情況下,馬其諾防線也沒有一個大型工事失陷,只有幾個小型工事被攻克。
所以直到法國投降,馬其諾防線也沒有被整體攻克,僅僅是失去了自己的作用,且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發揮過作用,最終成為了“無用功”的代名詞。
文|深挖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