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氣象學家的推測,2021年冬天可能會特別冷,而且很多相關的學者和機構推論,小冰河時期將來臨,並且說小冰河期可能會持續幾年甚至幾十年。
二掌櫃這一期就和大家來聊聊小冰河時期,首先,為什麼叫小冰河時期呢?當然是相對於讓人不寒而慄的冰河時期而言的,眾所周知冰河時期幾乎是意味著動植物大滅絕的環境,全球溫度長期低溫,動輒就是成千上萬年的冰天雪地,對地球上的大多數生物來說是極端惡劣的氣候環境。
讓人不寒而慄的冰河時期而言的,眾所周知冰河時期幾乎是意味著動植物大滅絕的環境,全球溫度長期低溫
這個小冰河時期相對於冰河時期會相對暖和很多,持續的時間也會比較短,關於它的形成,有的觀點認為由太陽活動週期引起的,2015年英國國家天文學年會上的一項研究指出2030年太陽活動會下降60%,但是,實際上太陽活動對太陽輻射的總能量影響非常有限,僅僅在0.1%左右,然而有意思的是在2012年歐洲寒潮的時候,英國的《每日郵報》就宣稱今年寒冬顯示“小冰河時期來臨”。
當然也有人認為小冰河時期是因為海洋洋流的變化引起的, 二掌櫃在格陵蘭島下9小時大雨,那一期也說到過:在2005年的一期《新科學家》告誡我們,斷斷續續的海洋暖流可能“使大陸陷入小型冰河時代”。同年《國家地理》報道稱,“來自大西洋的令人不寒而慄的新證據令人擔心西歐可能很快就會陷入一個小型冰河時代。”
在2005年的一期《新科學家》就告誡我們,斷斷續續的海洋暖流可能“使大陸陷入小型冰河時代”
二掌櫃覺得也許用複雜系統的觀點去看待這個現象應該更合理,或者說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地球複雜的環境系統的一種週期性機制,全球變暖導致的南北極高溫,冰川融化,影響大西洋和太平洋洋流,從而被整個環境系統放大,導致極端氣候頻發和全球寒冷天氣,這似乎也是地球環境系統的一種自我調節機制。
其實從人類歷史的記錄來看,小冰河時期的出現頻率也不少,每次都會造成全球性的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在過去人類生產力條件下,農業生產生活會受到沉重打擊,甚至每次小冰河時期都會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
根據中國氣象學家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初步研究》記載的內容,大家再去對照中國各朝代的歷史記錄,有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四次可能是小冰河時期的階段。
第一次是周初期,漢江在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兩次結冰。直到春秋時期才變得溫暖,《秦風》中說“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就是描寫那個時候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有梅子生長。
直到春秋時期才變得溫暖,《秦風》中說“終南何有,有條有梅”描寫那個時候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有梅子生長。
第二次是在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期,史料記載的曹丕在225年的時候去淮河廣陵視察,結果因為嚴寒,淮河結冰而導致演習取消,這也是史料中第一次記載淮河結冰。
第三次是唐末宋初年間,唐朝初年,氣候相對暖和,650年、669年、678年,都記載了長安無冰無雪的氣候現象,西安的皇宮裡和南郊曲池更是種著只能在零下八度以上環境裡存活的柑桔。而到了宋朝,1111年的時候太湖全部結冰,甚至可以冰上通車,1153年到1155年間蘇州的南運河結冰。
第四次就是最近的這次是明末清初的時候,根據記載,這場明清時期的小冰河時期,直接冷到廣東沿海,甚至是海南都在下雪,俗稱“萬年不下雪”的廣東海南,那幾年的冬天雪滿平原。實際上翻看歷史文獻,從明代萬曆年間開始,多地縣誌就記載了各種極端天氣,夏天炎熱乾旱,冬天低溫寒冷,農業近乎崩潰。
從明代萬曆年間開始,多地縣誌就記載了各種極端天氣,夏天炎熱乾旱,冬天低溫寒冷,農業近乎崩潰
從史料可以看出,這四次被認為是小冰河時期的氣候變化,對當時的農業生產和百姓的生活確實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當時還處於封建農耕經濟環境下的社會,甚至導致了糧食危機,饑荒和戰亂。
時間回到當下,2021年十月中旬和十一月上旬兩波寒潮帶來的強降溫剛過,十一月份下旬裹挾著大暴雪的寒潮又席捲了東北地區,並迅速的南下,帶來了大面積的降溫。很多人說是60年一遇的寒冬將至,也有人呼籲大家為此準備必要的物資。
個人認為大家不要驚慌過度,寒冬是每年都會來的,就像春天一樣每年都會來,必要的保暖過冬的準備足矣
但是個人認為大家不要驚慌過度,寒冬是每年都會來的,就像春天一樣每年都會來,必要的保暖過冬的準備足矣。即使是真的凜冬將至,即使真的是小冰河時代以來,我相信也是現代社會能夠應對的寒冷,更何況現在的國家的強盛以及應對災害的能力都不是古代能相提並論的。對於可能已經悄然來臨的小冰河時期,您怎麼看呢?會給未來帶來什麼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