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區有個莒南縣,當年,這裡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濱海區中心腹地。莒南縣往南十幾公里處,是一片丘嶺地帶,溝連坡,坡連山。這綿延起伏的山丘裡,坐落著一個偏僻的山村,村邊有條小河,河邊長滿蘆葦。風一吹,鵝毛般的葦絮就飄飄搖搖地飛起來,村莊裡幾十戶人家低矮的草房都罩在柔軟的蘆花裡,這個村莊就是洙邊村。
莊戶上,有一家姓梁的農民,家中三間陳舊的草房,有一兒一女。一家四口人依靠幾畝山嶺薄地餬口度日,這是典型的沂蒙山貧苦農民的家庭。
1939年,八路軍來到了這裡,這個村莊從此活泛起來。八路軍為發動抗日工作,組織進步青年群眾,在村裡開辦青年婦女識字班和抗日劇團。
識字班和抗日劇團的青年女性除了學習文化,更重要地擔負著放哨、做軍衣、軍鞋、動員參軍、抬運傷員等抗日工作。誰參加抗日,誰進步,誰參加抗日,誰光榮。沂蒙山的女性理所應當地走出家門,擺脫常規的束縛,迎接新的理念,新的生活方式,同時也選擇了一條充滿艱辛的奉獻之路。
1940年,梁家15歲的女兒梁懷玉和村裡的小姐妹一樣進入了青年婦女識字班。活潑愛跳的她,還加入了抗日劇團。
為宣傳抗日,動員參軍工作,劇團上演了紅色劇本《王寶山參軍》的小戲。描寫青年群眾王寶山踴躍報名上前線,妻子劉金蓮送丈夫參軍的故事。梁懷玉在戲中扮演王寶山的妹妹,小姑子和嫂子在家,盼和平,盼解放,完成農活和家務,她演得活靈活現,人物性格把握得栩栩如生,獲得了鄉親們的一陣陣掌聲和叫好。
由於工作認真積極,1944年,19歲的梁懷玉當了識字班班長、村團支部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部隊急需補充戰鬥力。當時,村莊裡的大部分青壯年都已經參軍或支前在外,所剩的勞動力已經很少,這期間,不斷有犧牲烈士的訊息帶回村中。
1945年,剛過了新年,黨員在村裡召開動員參軍大會,鄉親們三五一夥,四五成群地走進會場。黨支部書記先做了講話,之後,梁懷玉第一個自告奮勇上臺發言。這個姑娘大方地走到臺前,接下來說的一番話,驚動全場,她慷慨陳詞地說:“鄉親們,只有趕走了小鬼子,咱窮苦人才能過安生日子。當兵不要顧慮家,有村裡的變耕隊幫著軍屬種地,俺識字班也一定照顧好軍屬。當兵上前線,也不要擔心找不到物件,俺們識字班找物件就找當兵的。誰當兵誰光榮,誰第一個報名俺就嫁給誰!”
梁懷玉此話一出口,會場立即鴉雀無聲,轉瞬間就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臺下的青年們就像炸了鍋一樣,一陣躁動:“她說的是不是真的?不會是唬人的吧!?大娘嬸子們低頭議論起來:“這姑娘是怎麼想的,竟還敢拿自己的婚姻作條件!”最不能平靜的是梁懷玉的父親,當他在臺下聽到閨女這樣的發言,氣不打一處來,“閨女真是瘋了,識字識字,識得頭腦發熱,說出這樣的話,難道這個也能當兒戲!”
此時,村東頭的劉玉明呆呆地站在那裡,心裡打著算盤:“甭管真假,先第一個報上名再說。萬一是真的,俺討到了一個好媳婦,真是做夢都能笑醒啊!”
平時老實不語的他真是憋足勁,通紅著臉,第一個衝上臺,高喊:“俺第一個報名參軍!”他一邊喊著一邊偷偷瞄了旁邊的梁懷玉一眼,心想,“看你說話算數不算數?這回俺可要娶你當媳婦啦!”
臺下湊熱鬧的年輕人紛紛鼓掌叫好,在劉玉明的影響和鼓動下,全村一共12個青年全都報了名上前線參軍。
劉玉明當時二十出頭的年紀,之前在村口依靠炸油條的手藝掙些錢餬口。老爹雙目失明,娘患氣管炎癆病,常年吃藥,還有一個15歲的妹妹。
會後,梁懷玉,讓她爹拽回家了,劉玉明就找到村長劉元村,問:“村長,是不是俺第一個報的名?”村長說:“是啊,那還有假嘛!”劉玉明說:“村長做主,給俺提提這門親事吧。”村長讓副村長劉少舉去辦這件事,他說:“這是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問問梁懷玉怎麼說。”
劉少舉到了梁家,話還沒說完,梁懷玉的爹就揮揮手打斷了,他說:“自古以來,還沒有那個閨女這樣給自己找婆家的,梁家只有這一個閨女,誰也不願讓她受這般委屈。”
梁懷玉對父親說:“爹,黨是農民的救命恩人,我許諾嫁給第一個報名參軍的人,那是我的光榮,在前線的戰士豁出命來保護咱群眾,難道這樣的青年不值得嫁嗎?我一點委屈都沒有。”她最終做通了父親的工作,很快就把婚事定了下來。
莊裡的人聽說梁家答應了這門婚事,說長道短的都有。有人說,梁家的姑娘長得要模樣有模樣,要身段有身段,嫁到劉家那樣困難的家庭,太屈了。也有人說,識字班隊長嫁給劉玉明,可惜了。還有人說,一個閨女說到做到,真是好樣的。
那時,沂蒙老區,一部分思想進步的女性,開始爭取婚姻自主,她們的目光看向進步的幹部、勞動能手,把這些人當作擇偶的首選。有的姑娘自己跑到未來婆家看看行不行,不合適就解除婚約。
如“柴山區識字班指導員,向她父母親提出,非和青救會會長結婚不行”。莒南縣“訴苦”會上一位女性訴苦:“俺很小被爺孃說給人家,民主政府來,俺進步,男人死落後,既婚姻自由,要大家做主,俺不要他!”。
莒南勞動模範鄭信所在村莊,女青年聶桂榮的父親貪圖錢財把她許給了王玉法的兒子,她在村民大會上提出離婚,得到全村的贊同。姑娘們在擁軍支前的同時,個人幸福觀、婚姻觀開始自覺自悟走向自由和人性化。
正月十五,梁懷玉親手給劉玉明戴上大紅花,和識字班的姐妹們一起扭著秧歌、唱著送郎參軍的小調:“新衣服,淨光光,一朵紅花掛胸上……”,一直把12名新戰士送到區中隊駐地。為了讓劉玉明在部隊安心打仗,梁懷玉和劉玉明在區中隊集訓期間把婚事辦妥了,結婚12天后,劉玉明隨部隊開赴前線。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沂蒙老區420萬人口中,就有20萬熱血男兒參軍作戰,100多萬百姓擁軍支前。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也同時令人感動,黨、軍隊和人民群眾血肉交融、魚水相依、骨肉相連的深情,是偉大中國從苦難不斷走向輝煌的力量所在。
英雄好當,媳婦難熬。劉玉明走後,照顧一家老小的重擔就落到了梁懷玉身上。公公眼睛看不見,需要人照顧,婆婆病,需要人熬藥,梁懷玉一句埋怨也沒有,默默地挑起了劉家的擔子。
她進了門就給公公卷煎餅,一卷就是幾十年。婆婆由於梁懷玉的悉心照料,多年的慢性病也越來越輕,身體一天天硬朗起來。後來,老人家活到84歲,不能不說是得益於兒媳婦的盡心盡力。一個好的女人,能使整個家庭得到美滿安康,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地裡的活由變耕隊代幹。場上的收曬打藏,家裡的推碾縫補,全是她的,每一樣梁懷玉都料理得井井有條。婆婆逢人就誇,兒媳婦成了家裡的主心骨,比兒子在家都妥當。
日本鬼子打跑了,開始瞭解放戰爭,那時,反動派到處抓軍屬和幹部,一旦抓住了就是酷刑逼供。梁懷玉攙著公公,小姑子扶著婆婆,四口人東躲西藏,日子過得擔驚受怕。敵人闖進她家,抓不到人,就在屋牆上寫上:“梁懷玉,你丈夫當共軍,在哪裡?”以此威嚇她。而她的丈夫劉玉明,自從去了前線就杳無音訊,時刻讓家人牽念。
在這種情況下,梁懷玉依然堅持參加革命活動。一天夜裡,村裡接到命令,要緊急出動人力到王莊去搶運糧食。王莊離反動派據點板泉很近,路上又必須穿越敵佔區。梁懷玉毫不猶豫地帶領100多個識字班姐妹和民兵一起搬運糧食上車。拉糧食回來,經過敵人的炮樓,上面點著火把,哨兵的身影在火光中晃動。她們從敵人的鼻子底下疾行,來回上百里路,在黎明之前就把糧食運回來,交給了部隊。
1949年1月,劉玉明離家參軍4年後,家人第一次收到了他的信。信裡說,自己現在部隊駐地徐州,徐州剛解放,才剛剛可以通訊,自己一切都好,已經當上了連長。烽火連國事,家書抵萬金。梁懷玉接到丈夫來信後,這麼多年懸著的一顆心才算好過一些。她竟然步行上百里路,走到牛山火車站,再坐車趕往徐州。可是,部隊卻又出發上了前線,她空跑了一趟。
第二年開春,她再一次動身去找,她想給劉玉明的爹媽一個交代,當初是自己鼓勵他去參軍的,一定要見到他人。徐州部隊還是沒有從前線回來,後來有人說,劉玉明在戰鬥中犧牲了,梁懷玉不相信。1950年,梁懷玉第三次尋夫,家裡太窮,沒有路費,她帶著乾糧,一路步行,風餐露宿幾十天,終於找到丈夫所在部隊。
此時的梁懷玉心裡怯生生的,戰士們穿著整整齊齊的軍裝,有說有笑,進進出出,她不知該向誰打聽,就在大門口來來回回踱步張望。這時一位穿著軍裝,帶著大蓋帽的同志走了出來,似曾相識,這是劉玉明嗎?她想喊又不敢喊,想認又不敢認。
就這樣,梁懷玉看著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男人與她擦肩而過,緊接著,後面又出來一位小戰士。梁懷玉趕忙攔住他,操著一口莒南土話,道:“同志,俺是來找劉玉明同志的,你幫俺打聽打聽吧!”
小戰士指著已經上了車的劉玉明說:“劉玉明是我們連長,剛才過去的那位就是!”劉玉明果真活著,梁懷玉喜出望外,她不由自主地朝那輛車追去,喊著丈夫的名字。劉玉明下車了,看著丈夫從遠處走來,真的是他,原來的他瘦弱矮小,這些年曆練的換了精氣神,人也委實了不少。
梁懷玉對著劉玉明的胸前打了幾個拳頭,捶下去的是愛是恨是委屈是埋怨。她喊著:“劉玉明,你這個忘恩負義的傢伙!這幾年,俺只收到你一封信,來找了你三趟不見個人影,還以為你死了呢?”這時,劉玉明細細打量著梁懷玉,這不是自己的妻子嗎?新婚12天就分離了,他怎麼也不會想到溫柔大方、漂亮能幹的媳婦,此刻能出現在自己面前,夫妻倆久久地相擁而泣。
第二天,他倆在徐州照了一張合影,這張姍姍來遲的合影記錄著他們勝似新婚般的甜蜜。在徐州小住了幾天,梁懷玉要回去了,家中的一切都離不開她照應,短暫的相聚之後,又一次長久的分離。
1955年,劉玉明轉業到濰坊市臨朐縣公安部門工作,梁懷依然守在洙邊村侍奉公婆,下地種田。這樣的夫妻分離的日子又過了漫長的25載,直到1980年,劉玉明離休回鄉,從1945年結婚,到這時,夫妻倆才生活在一起。
為了踐行自己的承諾,梁懷玉守候了半生,奉獻了一輩子,梁懷玉以心抗日、以誠踐諾,叫人感動。我們歌頌的不是她的一諾千金,更是誓言背後的堅守,是聚少離多的隱忍,和默默奉獻的無私。
當初如果不是梁懷玉勇敢地抉擇,也可能劉玉明會賣一輩子油條。命運的轉折,源於愛情與革命,兩者都蘊含著青春和熱情的生命意義。
感謝你看完全文。
文字由作者主觀思想+歷史客觀事實梳理撰寫。
讀歷史生智慧,讀歷史長學問,讀歷史明事理。關注@文乎
更多文章請點選下方藍色標題檢視
一輩子沒見到丈夫,守著婆家領養兒女,李鳳蘭是沂蒙最痴情的新娘
解放初,郭伍士在沂蒙尋“娘”九年,他跪著走向救命的母親祖秀蓮
1938年,22歲飛行員陳懷民撞敵機捨身成仁,女友王璐璐投江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