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身體之首,是尊嚴的所在,是不能亂摸的。
頭之毛髮,稱為頭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彷彿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的,中國人是有著特別的頭髮情結的。
在古代,中國女性的髮式變化是和家國命運聯絡在一起的,不僅僅是裝飾之美,甚至體現等級區別、身份差別,隨著改朝換代而變化。
建國之後,女性發型失去了政治意味,隨著潮流的變化逐漸成了自我魅力的體現流行。
建國之初,流行麻花辮,和齊耳短髮“工人頭”
50年代的女交通警察,將麻花辮盤在腦後,指揮起交通來一絲不苟,颯爽英姿
共和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中央要求上海的服務業支援北京建設,1956年6月,在上海頗有名氣的紫羅蘭、華新、雲裳、湘銘四家理髮店進京,聯合成立“四聯理髮店”,也就是四家聯合之意。四聯是北京的店,但師傅卻是上海的。
“四聯”遷京,引進了先進的理髮裝置和技藝,把南方的細膩、時尚與北方的樸實、莊重融為一爐,很快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歡迎,享有極高聲譽。
能去“四聯”理髮的只是少數人,大江南北的姑娘堂客流行長長、粗粗地繫著紅繩或者綵帶的麻花辮,或者齊耳短髮“工人頭”。
“麻花辮”:古典嫵媚
“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好看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雙“麻花辮”在50年代是中國女性的主流髮型。
1959年,菜園子裡的西紅柿熟了,又紅又大的西紅柿特別誘人,再看看那時候的農村姑娘,扎著大雙辮,清純美麗
女孩們愛把頭髮分成兩束於頭兩側,黑得發亮的麻花辮垂直在身前,辮尾常常繫上紅繩或者漂高的絲帶。
“工人頭”:幹勁十足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雖然漂高的麻花辮仍然是女孩子鍾愛的髮型,但是麻花辮已經短了許多,長及雙肩或者更短。
伴隨"綠軍裝"的盛行,"工人頭"也成為當時女性選擇的主要髮式之一,尤其是在結婚的時候特別普遍。整齊、垂直的頭髮剛好蓋住雙耳,看上去堅強有力,幹勁十足。
不管是在工廠裡刻苦幹活,還是照一張樸素的結婚照,還是在表演“樣板戲”的時候,“工人頭”都成為那個時代鮮明的印記。
1959年上海的幸福人家,媽媽正在縫紉機前做衣服,女兒在旁邊看著,非常溫馨的一幕
那個時候燙頭的很少,但確實也有。畢竟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外事活動也有了,打算美一點吧,女孩子也有燙髮的。
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大部分人的髮型千篇一律。
“全民燙頭”的年代到來
直到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動了老百姓的髮梢,過去“不敢美”“沒錢美”的問題解決了。似乎一夜之間,人們都鉚足了勁,拼了命要美起來。一個“全民燙頭”的年代到來了。
據考證,1982年的上海最大的理髮店——南京理髮店新添置了26臺大型落地吹風機。每天接待250多名女顧客燙髮,星期天增加到350至400名。
1984年8月,山東膠縣李戈莊鄉的幾個姑娘在專業戶理髮店裡欣賞上海等地的時興髮式
不僅是城市,燙頭的風氣也刮到廣大鄉村,據說,山東膠縣李戈莊鄉的一家理髮店,僅在1984年一年,燙髮超過一萬人次。
1985年3月,長沙一家美容美髮廳裡設計師正在設計髮型。這一年街上的許多女性都是時尚的波浪卷
但那時候工具有限,很多時候就是用鐵鉗放在爐子裡燒紅,然後理髮師傅掌握火鉗的溫度,在客人頭上燙出滿意的髮型。
1988年4月,在西藏拉薩一家髮廊,由於條件有限,美髮師利用高壓鍋產生的蒸汽為顧客燙頭髮
也有因地制宜的,比如:拉薩的美髮師就想出了高壓鍋燙頭的妙招,一個短短的管子,一頭是哧哧作響的高壓鍋,一頭是頭髮。
當時的“摩登之都”上海可是全國時尚的風向標。一些美髮廳還推出諮詢服務,專門給各地來信諮詢的愛美人士回信。
80年代末,上海、北京更定期釋出“官方認證”的流行款。這些髮型往往一經推出,就席捲大江南北,可謂是“一聲招呼,千人一頭”。
“山口百惠頭”:清純靚麗
80年代初,風靡日本的山口百惠隨著一部電視連續劇 《血疑》進入中國觀眾的視野。
她和三浦友和演繹的愛情故事成為中國黑白電視時代最動人的愛情,其清純的短髮形象也成為中國青年女性追逐的新時尚
“林青霞頭”:美麗飄逸
林青霞,曾被譽為“東南亞第一美女”,天生麗質,長髮披肩,隨風散逸,有時候在耳邊會別上一朵小花。
一時間,這樣的髮式也成為80年代年輕女孩競相模仿的物件。有時候是工藝花,有時候還會別上朵芳香的鮮花 。長髮披肩的美女也開始成為男孩子的夢中情人,甚至成為女性氣質的標準形象。
亞運會:“倒月牙形”
1990年,中國禮儀志願者梳著“倒月牙形”的髮式亮相北京亞運會,掀起了一股時尚潮流。
1990年9月,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上,走在前面舉牌的禮儀小姐梳的就是“倒月牙形”髮式
設計“倒月牙形”髮式的是北京四聯美髮廳,那時每天都有二三十個姑娘跑來,點名要理這種“禮儀頭”。
爆炸頭高劉海:張揚奔放
改革開放之後,港臺的流行樂曲、港臺小說、港臺的一切新鮮玩意都如晚來的浪潮席捲了整個中國大地。
“中國迪斯科女王”張薔的爆炸頭、電音噪、緊身褲成為中國內地年輕女孩酷愛的“另類”風尚。
歪馬尾:俏皮可愛
“馬尾”髮型是90年代每個女孩最偏愛的髮型。它是將大部分的頭髮往頭後部集中,用一個皮套或其它的可以鬆緊的裝飾品將其紮起來豎在半空中的造型。因看起來像馬的尾巴而得名。“馬尾”可以後高梳、後低梳、側高梳、側低梳,還可以高梳後編個麻花辮。
張曼玉的“歪馬尾”成為90年代的一種經典形象俏皮可愛 ,少女們喜愛無比,都想方設法用較結實的橡皮筋在頭的一側扎一個“歪馬尾”,再套上裝飾發花、髮帶或者髮套。
踏春的日子,外出遊玩,“ 歪馬尾”配上漂高的衣服,在山路上留下銅鈴般的歡笑聲。
為了學習新技術、與“世界流行”對標,中國還邀請國外發型師來授課交流。
現在看來,那時有些髮型難免浮誇,也未必適合東方人,但這種求美、求變的努力,恰恰展現出開放的爆發力。改變,從“頭”開始,小小發型背後的浩蕩潮流,不容小看。
據統計,改革開放前,全國約有1萬家理髮店。而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美容美髮店已超過18萬家,中國人每年花在頭髮上的錢超過1300億元。
劉曉慶有一種說不出的韻味,風華絕代,這個髮型在當時真的非常流行
如今,美髮已經成為居民日常消費專案,某種髮型“一統江湖”的情景一去不返,“百花齊放”成為流行主題,中國美也在逐漸走向世界。
“千面女郎”:魅力四射
步入21世紀,“ 理髮師”已經晉升為“髮型設計師”,各種各種的歐美時尚髮型、日韓時尚髮型湧入中國內地。
染髮的、燙髮的、拉直的、復古B0B頭、電棒湯、陶瓷離子燙等應有盡有。每個愛美女性都可以在髮廊或者形象設計店找到和自己的髮型、年紀、職業等相匹配的髮型。
是鼓起來的錢包、日益成熟自信的審美,讓人們對美的追求越來越有底氣。髮梢上的變化,為時代留下了一一個個鮮活的註腳。
對於中國人來說,梳什麼樣的髮型在很長一段時間關乎禮儀,不容絲毫馬虎。到了現代社會,髮型仍然是很多人追求美麗路上的“頭等大事”。
從老百姓“不敢美”到“想要美”,從“沒錢美”到“不會美”再到“各美其美”的變化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更看到了人們獲得感的切實提升。
髮梢上的小小變化,描繪出中國人那一股子“精氣神”。人們對百變髮型的追求之中折射出的是對美好生活始終不變的追求和想象。你剪過時髦髮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