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代表人物恭親王奕訢(圖片來源自網路)
1861年1月11日(咸豐十年十二月初一日),恭親王奕訢,會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域性酌擬章程六條》,正式開啟了清朝歷時30多年的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但是,事實並沒有像他們期望的那樣,甲午中日戰爭遭遇的慘敗,直接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江南製造總局(圖片來源自網路)
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建立了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短短几年中,中國就已經具備了鑄鐵、鍊鋼以及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產品包括大炮、槍械、彈藥、水雷、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裝備了一些軍隊他們還開辦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廣州魚雷學堂、威海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旅順魚雷學堂、江南陸軍學堂、上海操炮學堂等一批軍事學校。
到甲午戰爭爆發前的九年時間,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當時的環境對清朝的自強相當有利。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經過30年的工業建設,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並且在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最強大的海軍力量。北洋水師的建立,是洋務運動軍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在此期間的中國,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北洋海軍自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
到甲午戰爭前,北洋水師有軍艦25艘,官兵4000人,建成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階階段,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
然而,同屬亞洲的日本,在受到西方列強敲開國門的時候,同樣選擇了學習西方。1868年,比大清洋務運動晚了8年的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日本快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國力日漸強盛。
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團和1個近衛師團,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
日本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透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一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日之間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朝鮮問題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對開戰的要求更加迫切,時任日本首相山縣有朋,聲稱日本“人口不足”,必須武力“保衛”朝鮮,加緊擴軍備戰。
開赴朝鮮的中國軍隊(圖片來源自網路)
1894年4月25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清朝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分三批在朝鮮牙山登陸,至6月25日,駐朝清軍總數達到2465人,日本認為發動戰爭的時機已至。
1894年6月2日,伊藤內閣決議出兵朝鮮。6月5日,日本立即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領導機關。6月9日,日本派先遣隊400多人,以《利物浦條約》規定之日本有權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進入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同時根據《中日天津條約》知照清政府,其後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進駐漢城。
6月10日,朝鮮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朝鮮政府要求中日兩國撤兵,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開始和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進行撤兵談判。但日本政府一方面電令大鳥圭介拒絕達成共同撤兵協議,另一方面又開始不斷增兵,6月16日大島義昌少將率領混成旅團第一批部隊在仁川登陸,到6月28日混成旅團第二批部隊登陸,侵朝日軍達到8000餘人,比駐朝清軍佔絕對優勢;而清廷決策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則希望中日共同撤兵,既未向朝鮮增援軍隊,又未按袁世凱等人的建議由清軍先撤兵,最終給日本人以可乘之機。
1894年7月期間,日本發動戰爭的陰謀愈發明顯,朝廷形成了以光緒帝載湉、戶部尚書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然而慈禧太后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李鴻章為儲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日本唆使朝鮮親日政府斷絕與清朝的關係,並“委託”日軍驅逐駐朝清軍。
被日艦擊沉的“高升”號商輪(圖片來源自網路)
控制了朝鮮政府後,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增援朝鮮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兩艘軍艦,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艦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一場決定國運的戰爭就此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