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的西邊,過了黃河,順著黃河支流湟水溯河而上,在祁連山南側黃河與湟水流域的三角地帶,由黃河、湟水以及大量支流組成的河谷區域,就是“河湟谷地”,這個讓很多人都很陌生的地名,默默坐落在青藏高原的東北一角,在歷史上卻有著非比尋常的作用,往往能影響到中原王朝的歷史走向。那麼,為什麼河湟谷地會如此重要呢?今天,我們就從隋煬帝西巡、青海道、唐蕃古道和大宋熙寧開邊等歷史角度來展開說一說。
- 1、隋煬帝為何西巡?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隋煬帝楊廣,一生好大喜功、不惜民力,做了很多透支國力的的事情,最終也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其在位期間的主要大事有: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北巡草原、西巡邊疆、三次東征高句麗、三次南巡揚州,很難想象短短在位十五年,卻做出如此多的大事,頗有一種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使命感,這些事情只做一件,起碼也能名揚後世。所以,我一直認為,楊廣是個胸懷大志,一心努力證明自己的永樂大帝式皇帝。
先放下其它,今天我重點說說隋煬帝西巡邊疆這件事情。
有了北巡草原的成功,雄心萬丈的楊廣,已經開始享受威服四方的感覺,這時便把眼光投向了西域,那裡絲路歷史的輝煌和胡商貿易的繁榮,無不牽動著楊廣成就大業的雄心。剛好,還有一個頗不長眼的國家吐谷渾,屢次挑釁大隋的威嚴,經過一次軍事打擊,敗而不亡,依然頑固的與大隋作對,阻礙西域貿易,於是楊廣決心要御駕親征,滅掉這個不長眼的吐谷渾。
這個吐谷渾,便是一個以河湟谷地為核心的國家。
楊廣集十萬軍之眾,攜大隋國力強橫之威,以御駕親征的態勢,這一仗十分順利,在河湟地區,大敗吐谷渾,其十萬部眾全部投降,只剩下了幾十個人和吐谷渾可汗向青海湖方向逃去。至此,吐谷渾的全部土地,今天的青海大部分,南疆和甘南川西北一帶地方,東西三千里,南北千餘里,皆為歸為大隋所有。
軍事征服吐谷渾後,楊廣又率文武百官翻越北部的祁連山,攜勝利之威,在張掖搞了個萬國商品博覽會,雲集了西域二十七個國家的首領,西域諸國無不來拜,楊廣還登上了焉支山的頂峰,在那裡參天禪地,大隋一時威服西域。
隋煬帝西巡一事,對隋唐兩代及其後代的影響都十分重大,為絲綢之路的重新繁榮和後來大唐稱霸西域,都打下了堅定的基礎。那麼,吐谷渾一個以河湟谷地上為核心的西部小國,為何能嚴重威脅絲綢之路的安全,讓楊廣如此興師動眾的御駕親征呢?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河湟谷地的地緣形勢。
河湟谷地與河西走廊分別處於祁連山的南北兩側,是兩個緊緊相鄰的地緣板塊,並且在祁連山脈上有著一些天然的通道相連。所以,河湟谷地政權的影響力便很容易覆蓋河西走廊。
何況,吐谷渾的範圍不只是河湟谷地,還有西部的大片土地,其遊牧領地幾乎包括今天青海全境和新疆東南部,可以說是緊緊貼著河西走廊,還佔據著絲綢之路南線的要地鄯善和且末。而且,吐谷渾還是從隴西通往西域和藏地的必經之路,處於隴西、河西走廊、西域、藏地這四者合圍的中間,吐谷渾就處於這麼一個戰略要地。
吐谷渾雖然是個遊牧國家,但小國強盛的來源卻是絲綢之路,在過去的魏晉南北朝四百年亂世,南方政權的西部貿易通道正是吐谷渾維護的這條青海道,這是吐谷渾的重要財源。
而當下強盛的大隋王朝,必然是要經略西域,恢復絲綢之路的繁榮,但這不可避免的與吐谷渾迎頭相撞了。可以說吐谷渾這個國家,剛好卡在了大隋向西發展的重要關口位置上。一個頑強而又不友好的吐谷渾,對於結束了四百年亂世的大隋王朝,對於雄才大略、立志威服四方的隋煬帝,都是不可忍受的。拿現代的語言,這是國家利益衝突,這個衝突對大隋來說,是盛世發展的需要,對吐谷渾來說,這是生死攸關,所以,這無法調和。
在這個歷史關口,青藏高原腹地的吐蕃正在走向統一和強盛,而十幾年後的中原便是大唐時代。未來是大唐和吐蕃兩強並立時代,雖然吐谷渾仍然如小強般敗而不亡,但處於兩強夾縫之間,生存空間漸小,最終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小國的無奈。而在未來不遠的歷史程序中,那個璀璨的歷史時代,河湟谷地仍然佔據了重要的戲份兒,那是後話。
- 2、從青海道角度看河湟:吐谷渾溝通東西貿易
吐谷渾從立國到徹底滅亡持續350年,創造了中國少數民族立國時間最長的記錄,其開拓和維護的青海道,更是一項寶貴的歷史遺產。那麼這個曾和隋唐都硬剛過的西部小霸王到底是什麼來路呢?很多人可能並不清楚,其實他們是正宗的鮮卑慕容部血脈,因為家族內部爭端才從遼西白山黑水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到達河湟地區,並在此立國、繁衍生息的。吐谷渾既是其出走首任部族長的名字,也是立國之後的國名。
從中國的東北到西北,數千公里的路程,中間有多少豐茂的草原,都沒讓他們長期駐足,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看中了河湟地區,這片羌人長期生活的土地呢?
答案是貿易通道。當時正值五胡亂華,北方政權更換頻繁,河西走廊也是群雄逐鹿之地,絲綢之路幾乎斷絕。吐谷渾眼光毒辣,敏銳的看到了這一點,巧妙錯開了各方勢力激烈爭奪的河西地區,在祁連山南側開拓出了與河西道並立的青海道,在南北朝亂世中重新溝通了東西方貿易。在吐谷渾存在的歷史時期內,一直盡心的維護著青海道,這條貿易通道在南朝對外貿易中大放異彩,也給吐谷渾帶來了源源不絕的財富,這正是吐谷渾看中河湟地區的根本原因。
吐谷渾是鮮卑流浪者,卻是慕容鮮卑政權裡存在時間最長的,比諸燕們的壽命加起來還要長。
吐谷渾是精神流浪者,在別人的土地上建國,又以商立國,連線四方,所以不得不在政治上開明,在文化上博採眾長,卻得以在諸胡中鶴立雞群。
吐谷渾開創了青海道、維護了青海道,避開了河西走廊的戰亂,所以在亂世得以發展,並長期強大。
吐谷渾在隴西和河湟地區站穩腳跟後,以河湟為根本,不斷向羌人腹地發展,鼎盛時期,其範圍東起甘肅南部隴西、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南至青海湖以南,北至祁連山,其勢力範圍正地青海道所覆蓋的範圍。
“天含青海道,城頭月千里”,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曾經盛讚的青海道,不僅繁華於魏晉南北朝,在隋唐時也是重要的貿易通道,到了宋朝,因為西夏斷絕河西走廊的原因,青海道又成了東西貿易主幹道。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在中亞見到的蜀帛,也極有可能就是透過青海道到達中亞的,由此可見青海道應該是自古存在,又因吐谷渾的盡力維護而繁榮,也許那條古老民族遷徙的“羌戎走廊”就是青海道的前身。
青海道的一頭是河湟、隴西,連線著漢地,一頭是西域,連線著諸胡,在這兩者中,又以河湟為根本,因為河湟緊貼漢地,這條貿易通道中的物資供應地是漢地,整個絲綢之路也是因為連線漢地而有價值。青海道既可以沿河湟、隴南,到達關中長安,也可以從河湟直下巴蜀,連線江南,這條路就是河南道,魏晉南北朝時,南方政權西部貿易的主幹道。
吐谷渾長期致力於維護青海道,保證了東西方陸上貿易的繁榮,這就是魏晉南北時期,河湟地區對中原政權重要性的真實體現。
- 3、從唐蕃古道角度看河湟:王朝的轉折點
唐蕃古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唐蕃古道起自陝西西安(即長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即邏些),全長3千餘公里。整個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連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
歷史上的文成公主進藏走的是這條路,後來的金城公主進藏走的也是這條路,唐朝前期的兩位公主和親,見證了唐蕃關係的融洽,兩位公主,一條古道,綿延3000公里,傳頌1300年。這時的唐蕃古道,在相當長的一段歲月裡都暢通無阻,見證著漢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從圖中可以看到,唐蕃古道和青海道的分叉點正是在河湟地區,青海道一路向西進入西域,而唐蕃古道向西南進入了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地。
大唐前期強大無比,牢牢控制著河湟地區,以河湟制吐蕃。這時,即使是強大的松贊干布,在軍事上碰壁後,也只能以謙卑的姿態親自到長安城覲見唐太宗,太宗皇帝李世民很滿意吐蕃的態度,於是賜婚文成公主於松贊干布,創造了一代唐蕃關係的佳話。
大唐後期,經過安史之亂,國力急劇衰落,這時河湟地區的控制權從也大唐轉移到吐蕃手裡,此後的吐蕃更是屢次以河湟為跳板,進攻大唐,甚至數次攻破長安城,嚴重影響了大唐後期的安全形勢。
得河湟而制吐蕃,失河湟而受制於吐蕃,這就是大唐時期,河湟地區對中原政權重要性的真實體現。
- 4、從大宋開邊角度看河湟:王朝的突破點
當歷史前進到宋朝的時候,少數民族變得異常強大,周邊遼國、西夏、吐蕃、大理各據一方,對大宋形成了半包圍的態勢,特別是西夏,固執而頑強的與大宋為敵,從宋太宗開始,直至北宋滅亡,與宋朝的戰爭不斷。
西夏據朔方、靈武、河西,大宋對其始終無可奈何,直至北宋中晚期的神宗朝,王韶的“平戎策”,才算找到了正確的方法:“欲取西夏,先復河湟”。藉著吐蕃進犯狄道城的機會,大宋積極用兵河湟,攜王安石變法後國力猛增之威,恩威並用,攻取、招撫吐蕃部無數,最終收復河湟地區,並繼續向西,將疆土推進至西域高昌回鶻附近。同時,在新開拓的領土上設立了隴右都護府。大宋的這個隴右都護府幾乎就是吐谷渾的翻版,同樣是隴右,但並不是大唐時期的隴右,大唐的隴右道更大,是包含隴西、河西走廊、西域、河湟地區在內的廣大西部疆土。
與漢唐的銳意開拓進取相比,丟失了河西的大宋是全面內卷的,但最終的突破口卻是河湟,河湟拓地的成功,從軍事上對西夏也形成了半包圍的形勢,可以迂迴至西夏後方,前後夾擊,對西夏形成泰山壓頂的攻勢。可以說,河湟開邊的成功讓大宋對西夏的形勢為之一變,一改之前的頹廢之氣。
得到河湟的另一方面,可以讓大宋得到優良戰馬供應地,也打通了與西域之間的商路。如果假以時日,可以充分發揮隴右都護府的作用,把這個西北荒涼之地,變成繁榮貿易的稅收來源地,給大宋國力以正向反饋,那麼大宋朝的未來是不可限量的。
可惜,天不佑大宋,就在這個歷史關口,女真人迅速的崛起,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態,滅大遼,攻大宋,不得不讓強大的大宋西軍調往京師,錯失了滅夏良機。而大宋朝廷內部,也是新舊黨爭激烈,舊黨居然把王安石主導收復的隴右都護府送到西夏手中,西夏人震驚的瞠目結舌,卻還是手足無措的趕緊接收。以險地資敵,不管何種原因,這在世界史上都是奇觀一件。
大宋國勢因得到河湟而變被動為主動,卻又在內外形勢的壓力下放棄河湟,至此,大宋的前半部分也已經接近尾聲,從此大宋與河湟、河西、西域,再也無緣,歷史就是這樣給人開了個玩笑,讓人唏噓不已。
被燕雲、河朔、河西鎖住國運的大宋,卻在看似不起眼的河湟找到了突破口,如果不是國運不濟,很大可能就真正突破了。這就是大宋時期,河湟地區對中原政權重要性的真實體現。
- 5、河湟谷地的地貌特徵
西部中國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而在這片荒涼大地中竟有一塊處處青山秀水的地方,這裡河流密佈、降水豐沛、土地肥沃,是被牧區包圍著的農業區,這裡繁衍了眾多人口,僅是三百多公里的湟水河谷佔地面積只有青海省的2.2%,卻擁有青海省55%的耕地面積和近60%的人口。
遊牧區域包圍著的農耕區、黃土高原上的青山秀水、戈壁灘上的水網密佈,這就是河湟谷地地理特徵的生動寫照,說她是西部明珠也不為過。
太平洋的暖溼氣流,順著湟水河谷朔流而上,最後被西寧西邊的日月山所阻,已是所能覆蓋的極限,但是也造就了湟水河谷這個肥沃的農業生產區,西寧的降雨量比蘭州更大。日月山既是地理和氣候上的分界線,也是農耕和遊牧的分界線,歷史上中原政權也只能把農耕區域推進到這個地方,翻過日月山就是青海湖的範圍,那裡的降雨量急劇降低,也只適合放牧。
中原政權控制河湟地區時,往往以青海湖西側的西寧城為核心,而中原政權對青海湖地區施加影響,也是透過西寧城,西寧城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青唐城。而像吐谷渾這樣的遊牧政權,卻是以青海湖西側的伏俟城為王城,來控制整個河湟地區。
河湟地區北鄰河西、南鄰吐蕃,向西可以透過青海湖、柴達木盆地進入西域,向東可以透過關隴道進入關中,東南可以透過羌氐道進入巴蜀,進而連線江南。作為古羌人繁衍生息的核心區域,他們也是透過這些古道向四方蔓延,有的部族向南方進入青藏高原腹地,和高原上的民族融合,最終形成了吐蕃;有的部族向東進入了關中,融入了華夏民族,這應該就是周秦的來源;有的部族為了避禍,向南挺進了蜀中,形成了今天的羌族和西南眾多藏緬語族民族;有的部族向西域方向挺進,最遠到達了龜茲一帶;有的部族向北到達了內蒙額濟納旗一帶。羌人分佈之廣,遍佈於巍巍崑崙之下和茫茫祁連之間,卻始終以河湟為核心區域。
- 6、河湟谷地的前世今生
雖然河湟是邊地,卻也有著古老的歷史。
自古,這片區域生活的人群被統稱為羌人,最早記載於商代甲骨文。
西周,這裡有著周穆王西會王母的美麗傳說,青海湖就是他們相會的瑤池,周穆王沿著湟水河谷來到青海湖,與之相會的應該是這一帶的羌人母系部落的首領。河湟緊鄰隴上,周人探索邊地,來到這裡,並不意外。
東周,河湟出現了史書記載的第一人:無弋爰劍,這個被秦國通緝過的青海第一賢人被推崇為羌人共同的祖先,後來的先零羌、燒當羌、卑湳羌、卑禾羌、婼羌、參狼羌、鍾羌等羌人部落據說都是無弋爰劍的子孫。
秦朝,所控國土止步於臨洮,這個古時隴西郡的治所,也是河西李氏的發源地,飛將軍李廣和大唐皇室的家族,其宗祠最為霸氣,名曰李氏龍宮,秦朝透過臨洮影響河湟,並未實際控制,這裡仍是羌人遊牧的範圍。
漢朝,在漢武帝時期開拓河西走廊後,河湟谷地自然映入大漢的眼光,在此地設立了護羌校尉,並進行屯邊,填充了大量的漢人。
東漢,對歷史影響深遠的百年羌戰遍佈河西,以河湟地區最為激烈,最終動搖了國本,也是東漢滅亡的最大誘因。
兩晉、南北朝、隋、唐初級:這裡是一個英雄的時代,吐谷渾的時代。
安史之亂以後:河湟被吐蕃所控制,並作為進攻關中的跳板,數次攻入長安城。此後,這裡被吐蕃化,雖然後世還一直被中原王朝控制,但這裡主體民族卻由羌人變成了吐蕃人。
宋朝:這裡是吐蕃部族的角廝囉時代,與大宋一向和睦,後來角廝囉沒落。作為大宋王朝的國勢突破點,大宋也曾短時間控制過這裡。
元明以後:這裡進入了土司時代,直至民國進行改土歸流,新中國建立了青海省,這裡也成為了青海省的一部分。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感謝網友們,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