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房小評 中國房評報道 今天
前幾天,融創物業租售部推出了6套“元大都7號”的次新房,面積從264平米到429平米,均為複式和大平層,價格優惠,每平米單價僅6萬元出頭,套均總價2000萬元左右,要求2個月付清全款。
訊息掛出不久,位於15層面積最大的429平米大平層就賣了出去,據說買家不差錢,2600多萬元房款,一次性付清。
更有意思的是,這6套房子掛出來之後,短短兩個星期,就有近百組客戶預約看房。雖然是各渠道公司帶客,但客戶都是看到銷售員朋友圈廣告之後主動聯絡來看房的。
“價效比高的房子掛出來,還是不愁賣!”
一位融創物業租售部的銷售員感慨:“平時客戶都在朋友圈潛水,元大都7號這樣的房源一出現,他們就紛紛冒泡了。”
也就是說,至少在北京市場上,不缺高階改善客戶,缺的是能夠打動客戶的產品和價格。
近期,北京新房市場的情況也能說明這一點。比如:學府壹號院的900套房源,每套總價1200萬元-2500萬元,吸引了1700多組客戶參加搖號,開盤當日去化90%左右。學府壹號院旁邊的圓明天頌上週開盤,推出238套房源,單價和總價比學府壹號院還貴,而且區域已經被學府壹號院收割一遍。即便如此,每套總價2200萬元起的圓明天頌當天就賣出了232套。
據說,剩下6套下躍產品,是開發商沒捨得推。
再比如,位於二環的豪宅天壇府日前二期開盤,據說所推房源幾乎售罄。天壇府二期戶型面積139平米起,每套總價1695萬元起。而位於西南三環的豪宅葛洲壩北京中國府12月底交房,單價約11萬元/平米帶精裝修,240平米大平層和330-540平米的疊拼別墅近期銷售也不錯。
更誇張的是,據媒體訊息,每套售價1億元起的北京莊園,也在7天內賣出了5套房,在過去3個月時間裡賣出了30餘套房,平均每3天可以賣出1套房——這可是1億元的房子啊!
與此同時,北京的二手房市場卻出現了降價也賣不出去的情況。有的房主著急用錢,對房價一降再降,就是沒人接盤。
這是為什麼?高階買房人放著便宜不佔,卻偏愛更貴的房子?
房小評認為,這恰恰說明了市場購買力的分化。過去我們愛籠統地看待市場潮起潮落,如今卻要用結構化的方法分析市場變化。
整體來說,北京樓市客群呈現兩頭有需求,中間被阻滯的情況。
過去是二胎、三胎、學區房等改善需求主導市場,因此產品要麼做大,做經濟型多居室,要麼就是二手學區房的天下。
如今市場變了,二手房因貸款政策交易遲緩,導致剛改、再改需求被阻滯,而剛需和終極改善需求卻得到釋放。對於剛需來說,首套按揭貸款得到保障,有資格有首付,困擾的是新房定價太高、產品戶型太大、二手房房主讓價幅度不夠等問題,抱有持幣觀望的態度,不撿到大便宜不出手。
而終極改善客戶則是苦於集中供地之後產品品質變化,找不到適合自身需求的房子,一旦遇到喜歡的房子,全款都可以接受。對於終極改善客戶來說,因為現金貶值,今年理財又頻繁爆雷,手持現金恐慌,乾脆買豪宅改善和享受生活,如果遇到元大都7號這樣位置好、定價低的次新房,也考慮投資。
以上,就是目前市場上兩頭分化的現狀。對於開發商來說,不是房子不好賣,是地塊產品定位錯了。當然,這些問題還要歸因於拿地時市場一片紅火,誰也沒料到短短兩三個月,市場會出現180度大轉彎。
如果是海淀、昌平一帶,有碼農剛需支撐的新房,只要設計經濟型兩居、三居產品,幾乎是開一個清盤一個。而朝陽的改善型新房專案扎堆入市,陷入紅海競爭,價格又比較高,再加上朝陽產業變化帶來就業人群變化等因素,導致身在其中的營銷人,苦不堪言。
以上,就是買房人群分化導致的市場現狀。這種分化,預計會持續到2022年的年中,希望未來入市的新專案能夠吸取教訓,做好產品與客群的適配。
說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朋友會奇怪,這些有錢人多數已經沒有購房資格了,他們是如何買房的?
如果深入到一線瞭解,就會發現購房資格可以透過多種途徑獲得。
例如,有的客戶孩子已經成年,當下手頭有現金,就提前用孩子的名額去買房。這部分人有多少呢?按照2018年北京市有關部門的資料,20-24歲的戶籍人口約62.3萬人,這部分人群正在上學或者剛參加工作,無法獲得貸款,父母可以一次性付款幫忙買房。
還有客戶以父母名義買房,自己居住。雖然父母由於年齡問題已經不能貸款,但是多數有購房資格,名下的房子可以透過贈予和繼承的方式給兒女、孫子等親屬,騰出購房名額買房。有的客戶就是因為要接父母一起住,要贍養父母,而原來的房子面積或戶型不方便,乾脆就換房了,至於以誰的名義買房,他們並不太在意。
除了用親屬名義買房,更多的改善客戶採取用公司買房的辦法。
一些熱點樓盤因為需要搖號開盤而公示了客戶名單,我們從中發現了很多公司名義買房的情況。
例如,望京養雲共計377套房源,參與搖號的公司數量有57家;學府壹號院共計900套房源,參與搖號的公司數量有123家。
按照這個情況來看,在未公示客戶名單的新房專案當中,公司名義買房的比例應該也不小。
有人會覺得公司名義買房稅負更高。
各人有各人的算賬方法,房小評在此不便言明。但是需要提醒一句,如果房地產稅開徵,透過公司名義買房反而可以將稅費分攤到公司運營成本當中,實現抵扣,這不失為一種不錯的資產配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