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在《詩經 采葛》裡描寫美麗的少女采葛採艾,透過反覆吟誦來表達情人之間不能見面的相思之苦。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也便由此而來。在古代,艾早已經融於人們的生活,或用來治病,或用來做食物,或用來染色。
我猜測,大概每個中國人都知道艾,一是因為艾灸的主要原料就是艾,二是因為端午節的習俗就是家家戶戶插菖蒲和艾草,吃粽子。
關於“艾”的名字由來,在《本草綱目》記載,王安石雲:艾可乂(讀義音,安定、治理的意思)疾,久而彌善,故字從乂。李時珍又云: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一灼謂之一壯,以壯人為法也。
艾作為藥用,最早記載於《名醫別錄》,雲其“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瘡瘍,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與今天《中國藥典》記載的艾葉的功能“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外用除溼止癢”大致差別不大。
艾葉也可以染綠。中國最早的染料都來自於植物,如紅花,茜草等染紅,薑黃,黃檗等染黃,靛藍等染藍等。據說艾草染出的顏色,是極素淡的黃綠色,很是疏淡素雅。那恰恰是我的心頭好。
關於艾葉染色,《草木有趣》說“四月以前採收艾的嫩葉,加水煮沸20分鐘,過濾放入染布,染20分鐘洗淨,再放入明礬水中媒染,可得黃綠色。”又說“夏天以後採收的艾草染成的,則是咖啡褐色。”看來艾染色的區別與其採收時間至關重要。
在習俗中,艾要端午節採收;作為藥用的艾,採收季節要在夏季花未開時採收;《本草綱目》記載,艾要三月三或者五月五,即在上巳節和端午節採收方好;如此看來,若要染出心儀的黃綠色,採艾要在三月三方好了。
我恰好有條純色的黃綠色的絲質旗袍,大概是和黑色的帽子放在一起,染了小塊的黑色,正愁如何處理,明年就拿它試做植物染了。
醫院的藥園裡有一小片艾,恰是唾手可得的原材料。艾作為生命力頑強的菊科植物,種植一年,無須打理,待到和風送暖,自會年年“春風吹又生”。今年9月份,醫院的艾被園丁整體收割,我發現,即使是在秋季,艾竟然又冒出了許多毛茸茸黃綠色的新芽,著實令我訝異!
李時珍稱艾為“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寒溼之功效。”孟子言“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
在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面前,我們醫院製作了以艾葉,佩蘭,蒼朮等為主要成分的香囊,香薰等,頗受群眾歡迎。有的患者回購,對我說“我太喜歡這個味道了,放在枕邊,我的失眠都好了!”間接治療失眠,這倒是我始料未及,想必是她喜歡中藥的味道,身心放鬆,當然很快就進入夢想了。
一個朋友也曾經對我說,她每天用艾葉和紅花泡腳,子宮肌瘤都變小了。艾葉價格低廉,療效確切,確實是平民平日養生保健之首選。
一個師兄專門研究我們任丘本土艾,認為絲毫不遜於蘄艾,他鑽研中藥之深,愛故土之情切,尤其令我敬佩。
再分享一個用艾草做青團的做法:艾草加入少量水,放入攪拌機,打成青汁。將青汁加入少量鹽,入鍋中煮沸,祛除澀味。然後把青汁和少許豬油趁熱混入糯米粉後揉成麵糰,將粉團和豆沙分成數量相等的小劑子,將豆沙包入粉團中,搓圓,放入墊棕葉的籠屜中蒸20分鐘,即可。
艾,愛你沒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