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13集的《女心理師》,突然發覺這部劇似乎是串場了,拍成了另一個IP《心理罪》。
復仇者葉家輝
《女心理師》原著小說的風格側重於現實,甚至現實到觸及了道德底線,不過核心價值還是治癒的。但劇版《女心理師》在經過改編之後,不僅加入了偶像劇元素,而且還虛構出了葉家輝這樣一位復仇型的人物。
葉家輝很像《心理罪》中的反派角色,例如“城市之光”江亞。雖然葉家輝這個角色為劇版《女心理師》帶來了懸疑的色彩,但也使得其離原著越來越遠了,實現了徹頭徹尾的“魔改”。
七宗罪
除此之外,在劇版《女心理師》中,還讓人看到了“七宗罪”的影子。有關“七宗罪”的小說、影視作品有很多,比如說由大衛·芬奇執導,布拉德·皮特、摩根·弗里曼、格溫妮絲·帕特洛、凱文·史派西等人主演的同名驚悚懸疑片《七宗罪》(1995年上映)。
由此可見以“七宗罪”為基礎創作的影視作品早已有之,源於“七宗罪”包含了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幾乎囊括了人性的所有陰暗面。
對應嫉妒、暴怒、暴食的三個來訪者
可能有人會疑惑了,《女心理師》怎麼就跟“七宗罪”扯上關係了呢?
很簡單,這就要從賀頓在劇中接手的第一個病例尤娜說起了。尤娜多次透過自殘的方式將父親留在自己和母親的身邊,與此同時還對另一個人產生了強烈的嫉妒之情,那便是小哲了。當然了,這是由於尤娜對父親的誤解,錯以為是小哲的媽媽破壞了自己的家庭。但不管怎麼樣,恰好對應了“七宗罪”中的嫉妒。
第二個病例是荀總,荀總因為與兒子之間的分歧,常常會處於暴怒的狀態。正是這種狀態導致荀總出現了一系列的身體不適,故而不明所以的荀總才會四處求醫,擔心自己得了絕症。實際上荀總只是患上了驚恐障礙,如果荀總能有足夠的耐心與自己的兒子多溝通,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與尤娜類似,荀總則是對應上了“七宗罪”中的暴怒。
第三個病例是蔣靜,蔣靜正好與荀總反過來了,是與自己的母親存在價值觀上的衝突。蔣靜的症狀就是暴食,透過暴食來緩解自身的壓力,對應著“七宗罪”中的暴食。至於暴食過後的扣吐,賀頓的解釋是補償行為,實質上在“七美德”中可以理解為節制。
PS:“七美德”,簡而言之便是與“七宗罪”對立的人性之善,貞潔對色慾、節制對暴食、 慷慨對貪婪、勤勉對懶惰、耐心對暴怒、寬容對妒忌和謙虛對傲慢。
以上三人是進入過賀頓診所的病例,實際上劇中還有一些臨時性的案例,比如說把錢開逸視為精神支柱的女聽眾小文、婚禮當天“罷工”的新娘莎莎等等。假定劇版《女心理師》中真的存在“七宗罪”的設定,這些人極有可能不在其列,而是僅限於正式向賀頓進行諮詢的患者。
這樣的話,“七宗罪”中剩下的傲慢、懶惰、貪婪和色慾理應會在接下來的劇情中出現。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劇中的“七宗罪”或許並不是狹義上的,而是廣泛意義上的。拿懶惰來說,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好吃懶做,但也可以延伸為逃避現實、無責任心以及虛度光陰等等。
F的兩種可能性,Faith和Flawless
相信正在追劇版《女心理師》的觀眾,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謎團,F到底代表了什麼?
假定用“七宗罪”的概念來解析劇版《女心理師》,個人認為F有可能代表忠誠(Faith),其英文首寫字母正是F。因為忠誠也是“七美德”之一,與貞潔的含義相近,對立於“七宗罪”中的色慾。
小說《女心理師》中賀頓的爸爸拋棄了賀頓和賀頓的媽媽,而劇版《女心理師》大概也是類似的設定,在演員表中出現了賀召誠這個名字,應該就是賀頓的爸爸了。賀召誠當年拋妻棄女,視為對家庭、對婚姻的不忠誠,至於原因或許也是因為某個女人。
但這種猜測缺少了與葉家輝之間的聯絡,不過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F代表了完美無瑕(Flawless)。同樣用“七宗罪”的概念來解構劇版《女心理師》,一個人如何才能做到完美無瑕呢?
答案很簡單,兼具了“七美德”即可。說到這裡想起了《火影忍者》中的長門,長門認為人們只有體驗過戰爭帶來的痛苦,才會因懼怕痛苦而畏懼戰爭。按照這個邏輯,唯有經歷過了“七宗罪”,才會成為兼具“七美德”的完美無瑕之人。
要是果真有一個從“七宗罪”過渡到“七美德”的Flawless心理實驗,實驗物件所經受的痛苦是難以想象的,而葉家輝多半是這個實驗的受害者之一。這樣的話,葉家輝那出場自帶恐怖效果的氣質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心理扭曲的人通常都會讓人產生不適感。從葉家輝把報復物件鎖定為姬銘聰來看,實驗的主導者十有八九為姬銘聰無疑了,起碼是主要參與者之一。
在以上猜測都成立的前提下,賀頓接手了7位暗合了“七宗罪”的患者,並且逐一打開了他們的心結。與此同時在這個過程之中,也解決了困擾自己多年的夢魘,從而獲得了新生。將與Flawless心理實驗形成強烈而鮮明的對比,得以凝結出直擊靈魂深處的戲劇衝擊力,進而對整部劇起到昇華的作用。
結語
最後要強調一下,本文為個人對劇版《女心理師》的解讀與猜想,內容僅供參考而已。如有不同見解,歡迎進行討論,期待你的分享。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