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說,“吸毒”是個主動的行為,誰吸就抓誰。但實際情況比較複雜,有不少檢出毒品陽性的人,其實是“被吸毒”了。
由於歷史課本上禁菸運動和鴉片戰爭是重點章節,很多小夥伴可能以為,罌粟是到近代才被西方列強販賣到中國來的。其實不然,中國人在古代就已經接觸罌粟。
隋唐時期,罌粟就作為貢品傳入中國,宋代以後,人們已經意識到其藥用價值。但是古人對其毒性缺乏準確的認識,《本草綱目》記載罌粟殼"酸、澀,微寒,無毒,可止瀉痢,固脫肛”,將鴉片描述為“酸,澀,溫,微毒”。以我們現在的標準來看,其毒性被大大低估。直至清代鴉片氾濫後,人們才發現了罌粟有強烈的毒性和高成癮性。
所以中醫開始採用蜜炙法來降低罌粟殼的毒性,把藥蜜和罌粟殼拌在一起,待其吸收藥蜜後,在熱鍋中進行炒制,經過加工後,罌粟殼中的生物鹼含量和成分發生變化,毒性反應也隨之發生變化,從而達到減輕毒副作用的目的。目前的中藥和中成藥,也沿用了這種處理罌粟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