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央視網發出影片,影片中講述了一起令人心痛的事件,3個月大的嬰兒因“捂熱綜合症”就醫,家長在憂愁和無奈中將嬰兒送進了新生兒ICU,然而嬰兒最後還是不治夭折。直至今日該類疾病已然成為了嬰幼兒夭折的重要兇手!該疾病發病快,死亡率高,一旦嬰兒患上該疾病,即便搶救回來保住性命也會因此造成嚴重的後遺症。影片已經發布在網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大家紛紛開始反思自己小時候是否也受過“捂熱綜合徵”的影響, 以及現在家裡的嬰兒是否還在遭受著它的威脅。
現今從國家到民間都在提倡著科學養娃,從餵養到教育類的育兒書籍也是層出不窮,但是依然會有很多家長特別是年齡較長的長輩打著經驗至上的旗號,用自己所信奉的教條撫養孩子,這才導致了很多嬰兒早夭和家庭崩潰的悲劇。那麼“捂熱綜合徵”究竟是怎樣一種疾病,家長要如何規避預防呢?專家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病症,冬季嬰幼兒千萬別多穿多蓋。
“捂熱綜合徵”是什麼?
“捂熱綜合徵”主要發生在冬季且1歲以內的嬰幼兒身上,也稱蒙被缺氧綜合徵,其主要表現為缺氧以及神經系統症狀,嚴重時還會導致呼吸衰竭、休克、腦水腫及多臟器功能衰竭。嬰兒患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缺氧。其實在嬰幼兒期間父母的壓力大主要來源於孩子不會說話,不舒服也只會用哭鬧來表達,嬰幼兒力氣小當感覺到衣物繁重過熱時也無法憑藉一己之力掙脫。孩子發熱後出汗增多,發熱時體內的耗氧量增加;不舒適的感覺讓孩子開始哭鬧,哭鬧又會增加孩子的耗氧量,加之孩子被困在被窩和衣物之中,新鮮空氣較為缺乏,最終導致患兒缺氧,當發現孩子憋喘、口唇紫紺時一定要注意。
第二:過熱。在嬰幼兒時期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未健全,對外界氣溫改變的感知和適應性都無法和成人或兒童相比,在嬰兒出生後產熱量逐漸增加,但散熱的能力並沒有跟上,產熱和散熱比不對等不協調,熱量在嬰幼兒體內蓄積就會很容易導致嬰幼兒發熱。在發現患兒發熱時父母或家中是長輩常常走入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發燒捂一捂,把汗捂出來就好了,覺得穿的越多蓋的越厚越好,可事實上這樣做無疑是火上澆油,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越捂越熱,出現“捂熱綜合徵”甚至誘發高熱驚厥。
孩子過熱時常常會有哭鬧、抗拒、、不吃奶、手腳發涼甚至會出現憋喘的表現,其中手腳發涼是誘導家長走入誤區的重要原因,原因是發高熱時肢體迴圈變差所導致的,因此此時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孩子散熱,不用擔心孩子會怕冷,高熱出汗時首先需要鬆解衣物和厚重的包被來幫助孩子散熱,同時可以採用溫水擦浴或洗熱水澡的方法來幫助孩子物理降溫。同時由於孩子哭鬧、出汗,體內水分流失過多,家長要注意及時補充孩子的水分,特別是當孩子出現無淚大哭時一定要警惕,此時孩子可能已經出現了脫水!千萬不要自行給孩子服用退熱藥或發汗藥,否則會加重患者脫水的症狀,要立即送醫補充葡萄糖、生理鹽水或碳酸氫鈉等糾正脫水和酸鹼失衡。
如何避免“捂熱綜合徵”?
其實要知道孩子是不是過熱很簡單,並不是一定要追求孩子的手腳暖和才可以的。在孩子成長髮育期間手腳發冷是較為正常的,很多家長在摸摸孩子的雙手以後覺得冷就拼命地給孩子新增衣物,這其實增加了孩子的束縛,不利於孩子的發育,同時還會影響孩子的散熱。當不確定該穿多少時可以摸一下孩子的後背,如果是發熱且微微出汗時就要及時撤除衣物了,手腳只要溫熱就行,稍凉一些也正常。孩子在家時,可以適當地減少衣物,給孩子充分地發揮空間,過重的衣物束縛會延緩孩子學習抬頭、翻身的程序。
其次嬰兒和大人儘量避免同睡,即便睡在一起也應該將孩子放在距離自己遠一點的地方,餵奶時更要格外注意。成年人肺活量大,需氧量多,嬰兒和父母放在一起會導致嬰兒氧源減少同時吸入過多成人排出的二氧化碳等廢氣。餵奶時母親要格外注意不要在睡著時讓乳房遮住嬰兒的口鼻導致嬰兒缺氧窒息。
“捂熱綜合徵”危害極大,因為即便是存活下來多數也伴隨著嚴重的後遺症,其中就包括腦癱、失明、失語、智慧低下、繼發性癲癇等,可以想見未來孩子和家長的生活生存會是多麼辛苦和困難,這些足以給一個家庭帶來滅頂的打擊。因此,養育一個孩子非常困難,不單單體現在經濟上的負擔,更多的是因為太容易“踩雷”,生活中還需要處處小心才是。很多年輕的父母沒有經驗只能依靠書本和長輩的經驗,可市面上的育兒書籍良莠不齊,長輩的經驗也不一定正確,不適用於現在的社會發展,遇到問題後建議多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例如育嬰師、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