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疫情時代的背景之下,社會經濟與供應鏈物流行業,正在同步迎來命運的轉折點。
近期四起的疫情又為明年全球經濟及行業發展狀況添了一層迷霧。
去年年末,有博主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提問:為什麼當代年輕人,對國家前途感到樂觀,卻對個人前途感到悲觀?這個疑惑的相關討論幾乎延續了一整年。
轉眼又是歲末將至,回望過去,展望未來,站在這個時間節點,相信不少供應鏈物流從業人員的感受也是近似的:對行業的前途看好,卻對個人的發展迷茫。但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因為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落到個體身上,具體的影響因素千差萬別。
而對於2022年的業界狀況,華創交運分析師則下了“變局之年”的註腳,近期也在圈內引起了一些傳播。
分析報告中的進一步解釋是:“從快遞到航空出行到 ToB 供應鏈服務市場, 或行業競爭出現外部與內部共振的變化,或疫情壓制了兩年行業開始顯現一定曙光,或產業發展階段提出了新的組織需求。”
但我們都逐漸意識到,在後疫情時代的背景之下,社會經濟與供應鏈物流行業,正在同步迎來命運的轉折點。
01 “不適”的經濟預期
本月初開始,各大機構針對2022年的經濟和股市展望已經相繼出爐。
從國內的權威機構來看,或許結果出乎一些人的預料,對於中國明年的GDP增速,中金預計5.3%,中信預計5.4%。如果從疫情後這兩年的狀況來看,與2020-2021間5.1%的複合增長率相比,可以稱得上相當樂觀。
對於全球的經濟狀況,中金形容為“一個低效時代在終結”,而對於中國的宏觀經濟,則表示關注點將從供給端向需求端側重。
這也是基於中美兩國生產與生活資料漲幅做出的判斷。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疫情導致跨境航運阻塞,全球製造中心高度依賴中國,在美聯儲持續加息的背景之下,歐美等發達國家低收入群體的薪資正在迎來大幅度上漲,這也是引起中美兩國生產生活資料不同頻的因素之一。
對此,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展望2022年經濟形勢,在供給約束之外,中國市場還應關注房地產和相關債務風險問題。這兩個問題相互聯絡,不僅影響明年的消費和投資需求,也是我們看經濟中長期供需平衡問題的重要視角。”
除此之外,他也補充,需要市場關注更多的問題,還包括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全球產業鏈瓶頸、發達國家勞動力供需錯配,以及中國需求下行壓力、房地產和相關債務風險等。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則直接撰文表示,2022年經濟表現實際上將好於今年:“今年中國經濟短期出現了一定的下行壓力,總體表現為’疫情尾部綜合徵’。2022年中國經濟執行將真正邁入’後疫情時代’。”
二者的預測也與世界銀行近似。
今年中旬,世界銀行釋出最新《中國經濟簡報》表示,隨著經濟活動繼續正常化,中國的復甦範圍擴大。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達到8.5%。隨著低基數效應逐漸消減,經濟迴歸趨勢增速,預計2022年增速將放慢至5.4%。
但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全球市場,世界銀行已經多次進行了警告。在其釋出《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就預計在2022年之前全球產出將徘徊在低於疫情前預測2%左右的水平。復甦勢頭不均衡,很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面臨新冠肺炎病例上升,在疫苗接種方面也受到制約。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歐美國家的經濟復甦速度已在不知不覺中加快,在全球通脹壓力的加持下,後續將有機會與包含中國在內的全球市場都將拉開距離。
因此,高盛在市場展望報告中的措辭,也許更值得我們玩味:“不適”的上行空間,離岸市場重回超配。
這個態度也顯得更接近絕大多數人的感知,高盛經濟研究團隊預計2022年中國GDP增長4.8%,並警示這是疫情等危機年份之外的歷史最低增速。
02 行業發展的週期性
近期三季報出爐,行業當下感知到的趨勢是,物流企業越來越難,艱難廝殺,但供應鏈服務企業卻走向機遇期。
事實上,這種類似的改變,已經在行業發展的歷史週期中發生過許多次。
經濟騰飛時,民眾購買力上升,企業快速擴張,促進運輸物流業發展,同時甲方企業能夠對乙方不斷給予支援,以價格換貨量,快遞的價格戰持續競爭,寡頭也不必急於在一短時間內時間形成,如何不斷拓展市場的發展空間是更值得關注的方向。
而到了經濟下行期間,消費者的觀念會更謹慎,中小型企業面臨倒閉風險,大型公司也舉步維艱。增長點消失,現金流變少了,儘管社會對於貨物生產製造運輸的依賴已經養成,但發展速度減弱時,維持穩定成了更重要的事情,這個時候才會講究集約化,以追求競爭力的持續。
美國快遞物流業的發展與其經濟狀況就持續息息相關。
而供應鏈管理的別稱,就是整合業務流程最佳化,從最初相對簡單但勞動密集型的流程逐步脫胎到現代管理科學,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運籌演化。
有關於供應鏈管理學科的起源,儘管眾說紛紜,但無可否認的是,運輸物流、世界戰爭與計算機科學對其全球化發展的推動作用。
首先是物流的根源性。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美國,工業工程和運籌學研究都曾試圖保持其各自的身份,但是經過不斷的實踐證明,在整合框架中使用它們來解決供應鏈和物流問題時,它們取得的突破才會較大。也因此,越來越多的行業將其稱為“供應鏈工程”。
在1950年代中期的歐美國家,隨著聯運集裝箱以及輪船、火車和卡車的發展,此概念擴充套件到了透過運輸管理來處理這些集裝箱,“倉庫”和“材料處理”的概念便如此應運而生。
其次是,不少供應鏈學者所強調的運籌學,本就起源於1940年代,是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複雜要求,科學家及管理者在透過分析研究軍事的後勤問題時,需要精進管理所誕生的科學。
最後是計算機網路發展,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的時候,美國不少研究型大學,比如佐治亞理工學院就建立了生產和分銷研究中心、物料搬運研究中心和計算最佳化中心,都為物流的專業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學科基礎。它們都催生了大量新技術,其中包括電子表格和基於地圖的介面,從而使物流計劃和執行技術得到了極大的改進。
以美國汽車業的供應鏈為例,近年來,由於對消費者服務不斷最佳化,其供應服務商所合作的汽車公司的也更多元化,議價權和盈利能力也隨之上升。
資料顯示,尤其在金融危機前後,一級供應商與日本三巨頭(豐田、本田和日產)、美國三巨頭(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的關係供應商與汽車原廠的關係,越來越均衡。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周期性,而一切相關規律的草蛇灰線,皆藏在歷史的時間軸裡。
從更長遠的時間來看,行業的發展變革,只不過是社會經濟市場又一次的自我調節。
網際網路企業改造了消費的形態,網購成為日常,但從長期來看,真正支撐全社會經濟發展的,真正貼近民眾”衣食住行”的,卻並不是這些平臺企業,而是品牌企業,而我們也即將進入品牌企業不斷壯大,越來越講究”價效比”的時代。
今年的雙十一資料也能夠說明品牌崛起,分流之後,單一電商資料對物流企業的參考性將逐步下降,而當B C端逐漸融合,私域流量越來越重要的時候,對於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更重要的思考是,面向未來的品牌客戶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物流服務?
03 逐步開啟的破局之路
供需兩端變革是正在推動供應鏈模式大發展的基礎,歷史有其規律,雖然大環境經濟下行,但行業發展是持續的,新的機遇也正在醞釀之中。
在產業分層之後,面對追求低價和追求實效質量的兩條路線,一定會有物流公司殺出自己血路。這一點,不論境內外的物流公司,不論是快遞還是快運,不論是整車還是零擔,不論航運還是空運,公司們都在尋找自己的解法。
最明顯的還是快遞行業,全網能力相對頭部公司弱的企業,已經難以利用價格手段推動明顯的業務量增長。
極兔完成百世快遞中國收購後,低價電商件內寡頭效應只會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政策底”與“市場底”共振,價格戰的主要發起者在博弈中都將難以達到價格手段的目的,電商件與實效件的分層只會越來越明顯。
實效件領域,年底順豐的鄂州機場建成,窄體機+ 寬體機組合將降低 22%成本,而空鐵聯運更可降低 70%成本。京東的一體化供應鏈戰略也必然會持續佔有一席之地。
而在通達系掌握的電商件領域,中通極大可能性會維持市佔率,而最有機會與之爭風的首先是韻達,其次就是圓通。
除了眾所周知已經賺翻了的航運公司,例如中遠海控利潤持續上漲,由於跨境電商持續處於紅利期,長期佈局跨境物流的公司(中國外運、華茂物流、縱橫集團)也將迎來發展期。
此外,航空運輸業也值得一看。儘管恢復水平不同,但各航司透過貨運也均處於恢復期。根據分析師測算,由於國際客運航班的總體缺失,統計所得的7家披露具體貨運業務資料航空公司,相比19年均大幅增長 100-200%,而客運收入均下降,對應貨運收入佔比大幅提升。
當然,最火熱的還是ToB供應鏈市場。和美國汽車供應商一樣,隨著流量不斷被分散,供應鏈服務正變得越來越集約。
根據京東物流招股書引用的灼識諮詢資料,2020 年中國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行業的市場規模達 2 萬億,預計到 2025 年將進一步增至人民幣 3.2 萬億,年複合增速為 9.5%。此外,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滲透率(定義為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支出除以外包物流服 務支出)預計將由 2020 年的 31.0%增至 2025 年的 34.6%。
供應鏈企業三季報的結果也是對這一預期的又一次佐證。
而隨著供應鏈服務商不斷集約,一方面要關注的是什麼樣的顧客能帶來大單量,另一方面值得看的是什麼樣的行業能創造高利潤帶來高收入。
個體對於經濟下行壓力的感受當然是不同的,而供應鏈物流行業的鏈條太長,就業範圍太廣,快遞員、貨運司機、倉管員、採購員、程式設計師、諮詢分析師……都可以說屬於這個行業,各自持有的態度和切身感受必然也是不一樣的。
那麼,對於近在眼前的2022,你是悲觀還是樂觀呢?
作者 | 劉聖琳
來源 | 物流沙龍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