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對大腦的傷害是毀滅性的
來源:醫諾維
睡眠是人體的一種修復過程,可以恢復精神和解除疲勞。近年來,高質量的睡眠對不少普通民眾來說似乎都成了奢侈,更令人擔憂的是,睡眠問題已經不再是成年人特有的煩惱。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在Cerebral Cortex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 該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對發育中的青少年大腦絕對是毀滅性的傷害,並可能導致日後的記憶、注意力和情緒問題。研究分析表明,較短的睡眠時間、較長的睡眠潛伏期、頻繁醒來和睡眠呼吸紊亂與低靈活性和彈性較低的大腦網路有關。網路異常可能會導致多種認知過程的缺陷,包括注意力、獎勵機制、情緒調節、記憶以及計劃、協調和控制行動和行為的能力。
閱讀連結:
2,王曉群課題組等團隊揭示脊髓室管膜瘤腫瘤微環境和多種細胞的互作網路
來源:細胞
脊髓室管膜瘤腫瘤微環境多種細胞的互作模式室管膜瘤是發生在兒童和成人中樞神經系統(CNS)的神經上皮惡性腫瘤,常見發生於幕上、顱後窩和脊髓位置。手術切除是目前脊髓室管膜瘤的主要治療方法,但並不是所有病人都具備全切除手術條件。對於不接受輔助放化治療的次切除患者,腫瘤複發率高達50%-70%。因此,新型治療靶點和治療策略的發現對於臨床室管膜瘤的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吳倩課題組聯合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和北京天壇醫院賈文清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了研究論文。該項工作在單細胞水平對脊髓室管膜瘤中的惡性細胞、免疫和基質細胞開展了系統性的研究,揭示了腫瘤微環境的細胞類群和基因表達譜,深入解析了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亞群的分子特徵、譜系轉化特點及這些免疫細胞與其他細胞間的互作關係。
閱讀連結:
王曉群課題組等團隊揭示脊髓室管膜瘤腫瘤微環境和多種細胞的互作網路
3,微小RNA與孤獨症譜系障礙研究進展
來源: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孤獨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組嚴重的神經發育性障礙。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ASD發病機制尤其是表觀遺傳學機制的探討取得了顯著成績,認為表觀遺傳機制是環境因素和ASD表現型之間的重要媒介,是ASD多基因遺傳的本質,DNA甲基化、組蛋白乙醯化和微小RNA(miRNA)表達改變所產生的各種變異體均增加ASD患病風險,其重要性遠超候選基因的研究,其中miRNA對ASD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 許多學者認為特殊腦區的miRNA表達模式改變影響基因表達,繼而改變腦神經元增殖、分化、軸突導向、樹突發育和突觸發生等功能,很可能參與了ASD的發生和發展,miRNA有望成為診斷和治療新的生物學標誌物。近日發表在《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上的綜述文章總結了miRNA與ASD之間的相關研究結論。
閱讀連結:
4,體積解析度提高10倍!吳一聰等《自然》發文報道共聚焦顯微鏡新突破
來源:小柯生命
共聚焦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醫學研究,尤其是厚樣品的三維成像。近日在《自然》雜誌上線的一篇新研究中,美國國家生物醫學成像與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透過硬體創新和深度學習方法,成功地將共聚焦顯微鏡的體積解析度提高了10倍以上,並降低了光毒性,從而能夠以更高的解析度對活體樣本的精細結構進行三維成像。
該團隊展示了該技術在20多個不同的固定樣本和活體樣本上成像的能力,包括單細胞中的蛋白質分佈,線蟲胚胎、幼蟲和成蟲中的細胞核和神經元,果蠅翅成蟲盤和小鼠腎臟、食道、心臟和腦組織中的成肌細胞,並探討了該技術在組織學和病理學實驗室中對人體組織進行成像的前景。
閱讀連結:
體積解析度提高10倍!吳一聰等《自然》發文報道共聚焦顯微鏡新突破
5,Stoke:串聯病變急性缺血性卒中,放置支架?
來源:腦血管病及重症文獻導讀
串聯閉塞,即併發顱內和顱外閉塞,佔所有大血管閉塞卒中的10%至20%。血管內治療(EVT)對前迴圈串聯閉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安全和有效的,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EVT功能預後良好的機率更高。頸部頸內動脈(ICA)狹窄-閉塞性病變對EVT手術者是一個挑戰。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卒中協會認為EVT期間對頸部ICA治療是合理的。缺乏隨機試驗以及相互矛盾的觀察性研究結果造成了一種不確定性。
日前來自法國的Benjamin Gory等在Stroke 上公佈了他們對兩項登記研究的彙總分析結果,目的是比較目前臨床實踐中因串聯閉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EVT期間,頸部ICA病變的不同治療方法對患者功能和安全性結局的影響。研究表明接受緊急頸部ICA支架置入術治療串聯閉塞卒中的患者,儘管腦出血的機率更高(大多數為無症狀者),但90天預後良好的機率更高。
閱讀連結:
6,PNAS|等你老了就放輕鬆?錯
來源:iNature Life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鍛鍊有好處。但有多少人能告訴你為什麼和如何將體力活動納入人類生物學?近日,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PNAS上線上發表了研究論文,發現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進化為保持體力活動--這樣做是為了將能量分配給生理過程,這些過程減緩了身體的逐漸惡化。這防止了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甚至一些癌症。
閱讀連結:
7,前沿 | 美國心理學會調研顯示:心理治療的需求仍增長明顯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最新調研表明:“人們對心理治療的需求激增。” 相比疫情前,心理工作者工作量也隨之增加。2021年8月30日至9月17日期間,美國心理學會對美國約26400名具有臨床資格的心理學家進行了“2021年新冠從業者調查”,根據調查資料顯示,自疫情開始以來,大眾對焦慮症、抑鬱症等治療的需求有所增加。與此同時,心理從業者的工作量增加明顯,民眾需求大大超過了承載力。疫情的到來也促進了遠端心理治療(telehealth)的發展。
閱讀連結:
8,假肢手的嵌入式電刺激觸覺反饋系統
來源:CAAI認知系統與資訊處理專委會理專委會
隨著技術朝著更像人類的仿生肢體發展,我們越來越有必要開發一種反饋系統來為仿生手使用者提供主動觸控反饋。大多數當代的感覺替代方法只包括簡單的位置和力感測器,以及為數不多的離散刺激單元相結合,透過反饋傳輸有限的的資訊量。
本研究描述了一種新的觸覺反饋系統,它集成了先進的多點感測(電子面板)和刺激(矩陣電極)。該系統是朝著新一代觸覺反饋介面邁出的重要一步,該介面可以在使用者和他/她的仿生肢體之間提供高頻寬介面。這樣的系統將可以模仿空間分佈的自然反饋,從而促進人造裝置在使用者身體機構中的控制和實施。
閱讀連結:
審校:Simon
題圖:攝圖網
前 文 閱 讀
1,腦科學日報 :加州大學提出價值決策被大腦高效編碼
2,腦科學日報: 明知“付出就有收穫”,為何還躺平?編輯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