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裡是大興安嶺腳下,諾敏河畔。這裡的農民祖祖輩輩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整個一個大隊五六百戶富裕的很少,吃不飽穿不暖的大有人在。那個年代的人,不管大人小孩都盼過年。過年能吃到好吃的,穿上新衣服。
分糧食
秋後莊稼成熟了,社員們打車放牛的把地裡的莊稼都拉到生產隊場院,然後開始打場。黃豆穀子高粱的秸稈鋪滿場院,馬,馿,或者騾子拉著碌碡(方言磙子)壓,籽粒壓掉了藉著風揚場,糧食乾乾淨淨的被裝在麻袋裡。玉米棒子可以人工搓,還可以用榔頭打。生產隊莊稼多,打場從秋末一直到初冬才完成。稻子用人工脫粒機,粒子脫掉後用磨米機磨。那時候磨大米需要磨十遍八遍的雪白的大米才從米碾中流出來。小麥用打麥機,脫掉粒子後要用碾子壓很多遍麵粉才能出來,用馬馿騾子拉碾子。糧食都弄好了,送一部分公糧,剩下的糧食生產隊就按人口分糧食,社員過年就有新糧食吃了。
準備過年
糧食按人口分到社員家裡之後,離年關越來越近了。這個時候社員糧食是最充足的。生產隊的活都幹完了,冬天外面零下30多度,人們沒事很少出門,就開始“貓冬”。貓冬的時候幾乎家家都蒸豆包,蒸年糕,蒸饅頭。蒸熟了放到倉房裡凍起來,留著過大年和正月裡吃。
開支
糧食足了,還得有錢辦年貨。元旦之前每個小隊都開支。根據社員一年掙的工分,會計算出一個勞動日勾多少錢,就知道每個勞力開多少錢。記得父親是小隊會計,有一年一個勞動日勾了1.3元,最高的時候勾過1.5元。開支的時候,五隊社員都聚到我家開支,多的一個勞力能開五六百元。這些錢就是一年的汗水收入,一年的花銷就這些錢。如果莊稼收成不好或者受災,一個勞動日勾幾分錢幾毛錢的也有,社員幹一年不但一分錢沒掙來,還得往生產隊裡倒搭錢。小的時候我聽父親說七小隊一個勞動日勾一角五分錢。社員開支的時候是最高興的時刻,各個滿臉堆笑著把一張張嶄新的紙幣揣進兜裡屁顛屁顛的跑回家。
辦年貨
有了錢就開始辦年貨,因為年關迫近了。辦年貨就是到供銷社買凍梨,花紅,糖球,鞭炮,洋臘,油鹽醬醋茶等。那個時候買東西都憑票,什麼布票,糧票,都限量。記得我家九口人,姐弟七個。父親買的凍梨,過年我們只能一人分一個,捨不得一次吃完,吃半個留半個第二天吃。
糊牆糊棚
接近年關,幾乎家家都糊牆,紙充足的可以糊棚。糊牆的紙是平時攢的報紙或者孩子唸書用過的書本。糊棚就得到供銷社買紙。屋裡埋汰的地方該擦的擦,衣服被面髒了該洗的洗,這些都是家庭婦女的活。
吃好吃的穿新衣服
那個時候的孩子盼過年除了想吃好吃的,還想穿新衣服。記得那個時候的孩子經常在冰天雪地裡玩耍,打尜,摳馬掌釘,滑冰車冰鞋 ,推鐵圈,活動量大就餓了,進倉房偷凍豆包啃著吃,孩子多你偷他偷的,父母發現一頓胖揍。盼親親來能借光吃好吃的,一次三舅來我家了,他家離我家十多里路,母親就炒菜。炒了一盤子雞蛋,放到鍋臺上,母親去倉房取白麵,回來一看,一盤子雞蛋都被孩子們你抓一把她抓一把偷吃了,被母親一頓罵。
年三十都得換一雙新襪子穿,條件好的家庭換一套新衣服,條件不好的也就挺著了,意思是辭舊迎新。鞋基本都是婦女手工做的,條件好的可以去供銷社買膠皮鞋,條件再好一點可以買翻毛皮鞋。那個時候很多孩子露著後腳跟在雪地裡玩耍,腳跟凍成紅蘿蔔。衣服大襟髒兮兮的,臉上大鼻涕抹的花蝴蝶一樣。換了新衣服新鞋高興的做夢都樂醒了。換了新衣服新鞋感覺男孩都是帥哥,女孩都是美女。因為平時穿的破破亂亂,補丁摞補丁,領丁換件新衣服反差極大。記得小時候,我換件新衣服鼓足勇氣才敢出去玩。盼過年的那種急切心情無以言表。
貼對聯過新年
年關之前,部分家庭殺年豬,賣一些,剩下的自己過年吃。殺不起豬的就買十斤八斤的豬肉留著過年炒菜,包餃子吃。
貼對聯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農曆二十九早晨家家都貼對聯。屋門,大門,豬圈,車上都貼對聯,以示吉祥。對聯都是會寫毛筆字的有點墨的人寫的。貼完對聯就簡單的吃早飯,丈夫提前一兩天把倉房裡的豬肉在冰裡刨出來,拿到屋裡先化化,妻子開始烀肉。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就開始炒菜,菜至少都炒四個,不能出單。一家人高高興興的吃飯,喝的都是純糧釀造的散白酒。吃完飯之後,大人們有的出去找哥們玩撲克,輸贏一場也就十元八元的。哥兄弟在家玩撲克:三打一,擼大點,錢都是鋼鏰,一場輸贏幾角錢。女孩子不玩撲克就欻嘎啦哈。到了晚上八點多鐘開始剁餡子包餃子,到了十一二點左右開始煮餃子,餃子熟了,孩子到院子裡放鞭炮,回來洗手洗臉開始吃餃子,餃子裡包上一個錢幣,誰吃到了就說誰最有福氣,這就是年夜飯。吃完飯不能睡覺,叫守歲。這個時候吃凍梨,花紅,嗑瓜子,嘮閒磕。後期有收音機聽劉蘭芳的評書《岳飛傳》,再後期有了電視看新年晚會,一直到一點後才能睡覺。睡覺的時候蠟燭或者煤油燈不能熄滅,那是長明燈。
壓歲錢
除夕晚上小輩的都要給長輩的磕頭拜年,長輩的給幾塊錢壓歲錢。父母給子女壓歲錢,爺爺奶奶給孫子孫女壓歲錢,七大姑八大姨的都給小侄子小外甥壓歲錢。壓歲錢一般是給孩子比較小的,如果十八大九了一般就過了給壓歲錢的年齡。
祭祖上墳
上墳一般都在臘月二十三小年之前。買些紙錢,到自家的墳塋地燒紙。意思是過年了,給些紙錢,也告知過世父母爺爺奶奶等回家過年。祭祖就是供奉逝去的爺爺奶奶或者再上幾輩。我家除夕就祭祖,在供桌上擺上燭臺,香爐碗裡插上香,點上蠟燭和香。貢品主要是饅頭蘋果之類,有一次,小弟弟說看見爺爺奶奶在供桌上笑哪,也不知道真假。貢品有的時候也被我們偷吃過。吃餃子前,我們姐弟七個先在院子裡燒紙,唸叨讓逝去的爺爺奶奶回家過年,然後磕三個頭,回到屋裡跪在爺爺奶奶供桌前再磕頭,然後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用碗裝幾個餃子放在供桌上。
躥門
初一初二都在自己家過年。初三這天尋親躥門。小輩的買些禮物看長輩。爺爺,奶奶,叔叔,大爺,姑姑,舅舅 ,姨娘,這些親屬都要去送祝福拜年。還有躥新門子的,就是新婚的小兩口拿四色禮看岳父岳母或公公婆婆。躥門的習俗也一直延續到現在。
正月吃喝有講究
正月裡吃喝有講究。正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吃麵條拴小孩腿,意思是怕孩子走丟了。初五,十五,二十五吃餃子,意思是交子。二月初二龍抬頭,吃豬頭肉,豬蹄,豬爪,這時候已經出正月了,是最後一個節日。殺年豬的有頭蹄下水,二月初二這天這些東西都不缺,沒有這些的人家就得買,很多人家買不起豬頭,豬爪,就殺雞鴨鵝來代替。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那個時候農村沒有元宵,晚上可以吃年糕豆包。有的人家撒燈。把鋸末子撒上柴油,撒在院子裡或者大道上,點著了之後火光通明煞是好看。孩子們把罐頭空瓶子底部放上紙殼子,上面粘上小洋臘(也叫磕頭燎,小拇指粗細)點著了,罐頭瓶子嘴用細繩子纏住繫緊,然後拴在木棍上用手拎著,晚上成群結隊的孩子在大街上拎著燈籠排著隊玩耍,遠遠望去,像滿天星斗一樣。也有糊紙燈籠的,紙燈籠顏色各異,鮮豔奪目。從除夕開始,家家門前都掛大燈籠,一直掛到出了正月。屯子裡一到晚上燈火通明,鞭炮聲聲,呲花絢麗多彩。正月十五晚上必須去墳地送燈。把煤油放在瓶子裡,插上捻子(也有用蠟燭的)點著,放到墳頭,四周用積雪擋風,燈火可以一夜不滅。
扭秧歌
正月初五(破五)大隊的秧歌開始拜年。鑼鼓喧天,喇叭聲聲,把年的味道推向高潮。大人小孩成群結隊出門看秧歌,小孩子們戴著狗皮帽子小臉凍的通紅,追逐大秧歌嘻戲。大秧歌給供銷社拜年,給生產隊拜年,給在屯子裡德高望重的老人拜年。有的給幾元錢,有的給幾盒煙,說幾句吉祥話祝福語,代表大吉大利。
過了破五,再扭幾天之後就到其它大隊扭秧歌拜年,別的大隊的秧歌也來我們大隊拜年。最後各個大隊的秧歌都去公社比賽,幾十夥來自十多個大隊的大秧歌一起扭,那壯觀場面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生產隊時期日子苦,人們的精神生活充實。特別是過年,年味足,讓人流連忘返,記憶猶新。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想吃啥買啥,肉山酒海,可是年味越來越淡,不盼過年,反到怕過年了。
對此,親們你們怎麼看?
(作者原創抄襲必究。圖片來源於網路與故事無關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