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授權釋出
1944年春天,隨著軸心國軍隊在戰場上連連敗退,美軍陸航轟炸機編隊開始到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上門問候”。軍工廠和煉油廠深受其害,居民區被炸彈夷為平地,連多瑙河裡都被丟進了水雷,航運受到極大阻礙。
對戰略空襲毫無防備的匈牙利朝野上下大為震驚,新組建的第101“美洲豹”戰鬥機聯隊是一支專門用來執行國土防空任務的部隊。他們雖然全力奮戰,但在美軍壓倒性的數量優勢之下,無論怎麼努力,也只能說是杯水車薪。匈牙利的戰鬥機產能不足,非常依賴德國進口,而德國此時也無力向匈牙利提供更多戰機。倘若數量問題一時無法解決,就得從技術層面想辦法。
在匈牙利上空被擊落的美國陸航B-17重型轟炸機。
1943年,布達佩斯理工大學的普瓦利·卡羅伊教授(Pulvari Karoly)研製了一種聲控近炸引信,這種引信會對敵方轟炸機引擎產生的噪音作出反應,一旦聲強超過引信設定的閾值,引信就會引爆高射炮彈。匈牙利軍方非常重視這項發明,但在經過分析和研討之後,軍方發現,以匈牙利當時的科技水平而言,很難將聲控引信的體積縮小到可以裝在高射炮彈上面的水平,不過,現有的引信倒是可以裝在火箭彈上面。與高射炮相比,火箭的造價和工時都要要低得多,更有利於批次生產。新型的對空火箭彈被定名為44M“女妖(Lidérc)”,這是一個匈牙利民間傳說中的角色,類似於英語中的魅魔(Succubus)。
44M“女妖”火箭彈最初是作為地對空武器設計的,但其推進部效能不足,無法達到B-17等重型轟炸機的飛行高度,因此,後來又改作空對空武器。戰鬥時掛載於截擊機的翼下,由截擊機向敵方轟炸機編隊發射,起到殺傷和擾亂隊形的作用。
44M“女妖”火箭彈是一種大口徑火箭彈,直徑30cm,長度143.2cm,重約141.3kg。彈頭有流線型整流罩,彈體中段向後逐漸收窄,末端裝有喇叭狀的尾噴口。火箭彈彈體用鋼材和鋁材製成,沒有設計任何翼面。
44M“女妖”火箭彈概念圖。
火箭的推進部外殼是一根直徑14cm、長94.4cm、壁厚7mm的鋼管,兩端用箅子狀的圓形結構封閉。燃料為7支二甘醇炮彈推進藥柱,總重35.9kg,外側排布6支,還有1支在中心部位。推進藥柱中心裝有一條黑火藥引信,在發射的時候,需要先用電打火裝置引燃黑火藥引信,之後推進藥柱會從兩頭向中間燃燒。
推進藥產生的燃氣分別從推進部前後排出。一部分燃氣直接從尾端的喇叭口位置噴出,產生反作用力推動火箭飛行。從推進部前方開口排出的燃氣最終會從整流罩後面三個切向佈置的小噴口噴出,產生陀螺效應,起到穩定飛行姿態的作用,這是一種渦輪旋轉穩定佈局。由於“女妖”的彈體並沒有安裝穩定翼,所以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都是依靠自旋穩定——匈牙利軍方曾經研究過德國的“煙霧發射器(Nebelwerfer)”和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他們認為後者的尾翼穩定方式精度不足,所以採取了類似於前者的渦輪旋轉穩定方式。相比於尾翼穩定火箭彈,渦輪旋轉穩定火箭彈的結構要複雜一些,因此成本也會更高。
44M“女妖”火箭彈的設計圖紙,第二張圖中類似於手榴彈的物體是聲控近炸引信。
44M“女妖”火箭彈的戰鬥部是一個鋁製的環狀物,裡面容納著11kg炸藥。環狀的戰鬥部巢狀在推進部之外,這樣的設計可以保證重心穩定,最大限度地減少燃料消耗對飛行姿態產生的影響。戰鬥部裝藥為TNT,或TNT與季戊四醇四硝酸的混合物。戰鬥部靠外一側還裝有鋼材質的預製破片襯套,爆炸之後會產生大量破片,在空中形成一個長約60-70m,寬約7-8m的破片飛散區域。
44M“女妖”火箭彈的聲控近炸引信原理類似於無線電臺。在火箭彈推進部和整流罩之間設計了吸音板,吸音板上安裝了拳頭大小的高靈敏度麥克風,麥克風透過管式放大器與整流器連線,後者將麥克風的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直流電通往一根三極體,三極體又透過電路連線著一對雷管。當電壓達到閾值時,三極體向雷管通電,引爆戰鬥部中的炸藥。
麥克風和吸音板都經過了精心設計,對美製B-17G轟炸機的萊特旋風引擎噪聲非常敏感。引信的電力由兩塊軍用手電電池提供——火箭彈的滯空時間短,維持麥克風執行和觸發雷管所需的電流也不大,所以這樣的電源已經能夠滿足設計需求。
聲控近炸引信有延時功能,火箭完成發射之後才會開始工作。如果不設延時的話,火箭彈載機引擎本身的噪聲就可能會啟用引信,引爆戰鬥部。麥克風啟動後,會不斷收集周圍的噪音。在火箭彈飛行過程中,如果火箭彈與目標之間的的距離不夠,那麼噪聲強度也就不夠,來自麥克風的電壓就不足以觸發引信。當火箭彈飛到殺傷半徑之內的時候,敵方轟炸機的引擎噪聲也會達到一定強度,來自麥克風的電壓就會達到閾值,透過三極體觸發雷管,產生爆炸。
匈牙利空軍計劃用重型戰鬥機掛載44M“女妖”火箭彈作戰。德國之前曾經授權匈牙利生產了一些Me-210 Ca-1雙發重型戰鬥機,它可以掛載2-4枚44M“女妖”火箭彈,火箭彈的發射管可以連線在翼下的炸彈掛架上。發射之前,戰鬥機飛行員需要提前1分鐘啟動火箭彈的聲控引信,預熱引信當中的三極體。匈牙利在1943年時還曾經購買過Me-410“大黃蜂”戰鬥機的生產許可證,計劃以此代替設計存在缺陷的Me-210,但由於戰局所限未能實現。
按照戰術,為了避開轟炸機的自衛火力,截擊機應在距離敵方轟炸機編隊約1-2km時向編隊中心區域發射火箭彈。多枚火箭彈爆炸之後,破片四處飛濺,可能會摧毀編隊中的一部分轟炸機,同時打亂編隊隊形。這樣的話,一些轟炸機就會落單,失去隊友的火力掩護。看到機會的匈牙利戰鬥機就會一擁而上,群毆那些落單的轟炸機。除此之外,把敵方轟炸機的隊形打散還可以起到削弱戰略轟炸效果的作用。
44M“女妖”火箭彈的作用類似於德軍的WGr 21空射火箭彈,WGr 21其實就是德軍火箭炮部隊裝備的21cm Nebelwerfer 42火箭炮,在地炮基礎上改為單管發射,併為火箭彈換裝了重型戰鬥部和延時引信。二戰期間的匈牙利空軍也使用過這種武器。
匈牙利空軍的Me-210 Ca-1重型戰鬥機。
雖然設想很美好,但戰局留給匈牙利人的時間已經不多。普瓦利教授帶領著布達佩斯理工大學的團隊完成了44M“女妖”火箭彈的引信設計工作,彈體設計由布達佩斯卻貝爾島上的維斯-曼弗雷德工廠(Weiss Mainfred)負責。維斯-曼弗雷德工廠是匈牙利最大的彈藥生產基地,許多火箭動力專家也雲集於此。
布達佩斯理工大學從一架墜毀的B-17轟炸機上面拆取了一具引擎,以此充當開發和測試聲控引信的聲源。經過無數的測試和調整之後,聲控引信和配套吸音板在1944年夏季設計完成,成功通過了風洞測試。維斯-曼弗雷德工廠的專家們並不瞭解德國和蘇聯火箭彈的燃料配方,因此只好用普通的炮彈推進藥充當燃料,推進藥柱兩端燃燒速度不一致的問題令他們很是頭大,在開發之初還發生了多起意外爆炸事故。最終,在獲取了德國Nebelwerfer 41火箭炮的技術資料之後,諸多技術問題才迎刃而解。
1944年7月27日,美軍空襲了維斯-曼弗雷德工廠。火箭實驗室被毀,所幸專家團隊毫髮無損。事後,匈牙利軍方將專家團隊和倖存的實驗儀器遷往迪馬瓦格(DIMAVAG)機械廠,44M“女妖”火箭彈的開發進度因此大受影響,直到10月份才進行了首次地面發射測試,其彈道效能和精準度都達到了軍方要求。隨著東線局勢的迅速惡化,迪馬瓦格工廠後來也被迫搬遷,導致火箭彈的測試和研發再次受阻。彈體相關的工作可能一直持續到1945年初,最終完成的彈體數量可能有30-200具,但配套的聲控近炸引信一直沒有投入量產,空射試驗也一直沒有進行。
44M“女妖”火箭彈和一發“狼牙棒”反坦克火箭彈放在一起,後者請見:匈人的狼牙棒:二戰匈牙利44M反坦克火箭發射器
已經完工的44M“女妖”火箭彈後來被改裝成了地對地火箭彈,安裝81mm迫擊炮的碰炸引信。其戰鬥部和外殼之間的間隙填入了用三氧化二鐵、鋁和氧化鋇配製而成的鋁熱劑,兼備了破片彈和燃燒彈的功能,以此提升攻擊效果。對地型44M“女妖”火箭彈在1944年11月投入前線作戰,布達佩斯的守軍從卻貝爾島上向多瑙河對岸的蘇軍陣地發射了這種火箭彈。在布達佩斯圍城戰期間,有戰報提到守軍使用了一種新型武器,在爆炸時會出現獨一無二的藍綠色火光,同時產生大量煙霧,這很有可能是44M“女妖”火箭彈裡面的鋁熱劑所為。
對地型44M“女妖”火箭彈復原圖,與其配套的還有一種可以從上面開啟的三腳架筒狀發射器。
匈牙利第3騎兵團的拉約什·多爾雷(Lajos Dőry)中尉曾在卻貝爾島上作戰,他在日記中記錄了一次44M“女妖”火箭彈的發射過程,當時大多數的匈牙利官兵並不知道這種武器的存在:
11月25日,埃米爾上尉的陣地那裡的人都在跑來跑去。過了一會兒,一個類似於德國V-1的東西拖著長長的火焰飛上天空,飛到看不見的高度,之後掉落在聖米克羅什那裡爆炸了,竄起的煙柱足有50米高。我可憐的同胞們啊!我在前哨陣地看到一大幫蘇軍正在往前衝,那些穿著皮夾克的炮兵戰友端著衝鋒槍,臉緊貼著槍托,往600米開外的蘇軍當中瘋狂掃射,我當時都看傻了……
匈牙利投降之後,蘇聯軍管當局要求迪馬瓦格工廠彈藥生產負責人伊姆雷·柯蘭博士撰寫關於該廠戰時情況的報告。在報告中,伊姆雷提到了44M“女妖”火箭彈的情況,這引起了蘇聯軍管當局的興趣,他們要求工廠上交相關資料和樣品,但原始資料已經丟失,實彈也已經找不到了。最終,工廠的設計人員根據記憶復原了一份材料,這份材料在被轉交給莫斯科方面之後不知去向,44M“女妖”火箭彈後來也被忘得一乾二淨。
在布達佩斯舊戰場發現的44M“女妖”火箭彈殘骸,從戰鬥部預製破片襯套開裂的情況來看,這枚火箭彈的推進部可能在發射之後意外爆炸了。
直到1987年,伊姆雷博士才把他儲存的材料副本公之於眾。1990年,人們又在檔案館的故紙堆中挖掘出了44M“女妖”火箭彈的設計圖紙,但引信的設計圖依然缺失。2006年,在多瑙河畔的舊戰場中找到了一枚44M“女妖”火箭彈的殘骸,塵封多年的“女妖”方才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