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人類和動物的心理是現代科學的“終極前沿”之一。儘管有很多突破,但仍有很多我們不瞭解的東西。儘管如此,仍有證據表明人類和動物的認知能力存在顯著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可能只是另一種動物,但動物和我們一樣不會思考。這一點已經透過對人和動物大腦的全面研究以及對人和動物行為的研究得到了證明。
千百年來,人們認為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在於靈魂的存在,這一假設很大程度上基於宗教。這種正規化隨著查爾斯·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而改變。達爾文認為,智人是靈長類動物的後代,人類是“腦大的猿類”。現代科學並沒有證明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錯誤的,儘管它已經證明了人類的大腦與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的差異比達爾文想象的要大得多。神經學研究與人類大腦的獨特性神經學研究,或者說對人腦的微觀分析,已經表明人類的大腦在結構上不同於其他動物的大腦。1999年,神經科學家普魯斯(Preuss)和科爾曼(Coleman)推翻了哺乳動物大腦近乎一致的理論。
他們發現,在人類大腦的視覺皮層中,存在著其他哺乳動物,甚至是最發達的靈長類動物都沒有的網狀模式。他們還發現,人類大腦比靈長類大腦有更多的VEN神經元。這兩種獨特的結構被認為是人類情感複雜性的原因,導致了內疚、尷尬和同理心等情感的產生。認知學雖然神經學研究展示了大腦的微觀結構,但認知學研究更清楚地描繪出人類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哈佛大學科學家馬克·豪澤描述了動物似乎缺乏的四種人類認知能力:透過組合資訊獲得理解。將通用的“規則”應用於各種問題。把思想從感覺輸入中分離出來。鐳射束VS泛光燈思維
豪澤將人類和動物的認知能力比作泛光燈和鐳射束的不同功能。豪瑟認為,動物是透過鐳射束認知來操作的。他們可以用他們的大腦來找到解決特定問題的方法。但他們無法將這種解決方案轉移到生活的另一個領域,或修改它以解決不同的問題。與此同時,人類擁有泛光燈智慧,使我們能夠識別模式,並看到解決特定問題的特定方法可能在生活的其他領域有用的方式。人類與動物認知的有限相似之處當然,動物的認知在某些方面與人類的相似。教學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眾所周知,成年貓會抓老鼠,並把它們帶回給它們的後代,教小貓如何狩獵。然而,即使在這裡,貓的行為也不同於它的人類形式,因為貓是基於純粹的本能和適應來教育它的後代。相比之下,由於各種社會和文化原因,人類個體有能力向我們的兄弟傳授大量的主題。一些動物也會使用工具,這種能力以前被認為只存在於人類。
黑猩猩可以使用棍子或其他物體作為工具,目的只有一個。儘管如此,人類用各種元件製造工具並將其用於不同用途的能力仍然是完全獨特的。其他相似之處動物與人類的思維方式還有其他相似之處,但程度不同。
這裡有一些例子:黑猩猩的短期記憶幾乎和人類一樣強。許多動物已經證明,它們可以透過諸如推一個給它們食物的槓桿來識別因果關係。鳥類似乎很像人類,為第二天準備食物。黑猩猩會進行欺騙,為了個人利益,透過假陽性的陳述來誤導同伴。黑猩猩可以感知他人的目標或慾望(儘管這種粗略形式的“同理心”是為了個人的、自私的目的,而不是社會凝聚力)。黑猩猩透過用手敲打物體表面進行交流,這種行為可以被解釋為一種原始形式的“手語”。“那麼,動物能像我們一樣思考嗎?”不完全是。人類的認知能力有很多是獨一無二的,儘管動物王國裡的思維能力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