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董思思 楊鴻 吳家陽 易恢榮
張林昌,貴州省錦屏縣人,苗族,1964年出生,1983年入伍,在原廣州軍區某部服役3年,1987年退伍回到家鄉後,主動到最偏遠的山鄉當了一名郵遞員,承擔起為大山深處的苗族、侗族群眾投遞郵件的工作。34年來,他步行投送郵件總里程24萬多公里,相當於走了19次“二萬五千里長徵”。工作中,他始終保持軍人吃苦耐勞和樂於奉獻的品質,盡心盡職,風雨無阻,在投遞報刊、郵件的同時,還義務為山區群眾代購生產物資和生活用品,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鄉郵路上的天使”和“九十九道拐上的綠色使者”。近年來,張林昌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青年投遞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2019年,他被表彰為全國“最美退役軍人”。
堅守在黔東南大山深處的“山鄉信使”張林昌
苗嶺山麓,清水江畔,一輛寫有“中國郵政”的綠皮郵車,沿著盤山公路一路盤旋而下,穩穩地停靠在貴州錦屏縣啟蒙支局郵政代辦所的門前。聽到熟悉的呼喚,張林昌從代辦所快步走出,卸下郵車運來的報刊、信件和大大小小的包裹。接下來,他將又一次踏上90多公里長的崎嶇山路,為沿途23個行政村的苗族、侗族鄉親投遞郵件。
張林昌:我現在有兩個班次,週一去韶靄村送件,週二去河口鄉政府那邊送件。河的這邊可以騎摩托車,過河以後就要走路了。如果只有報紙信件,就裝在袋子裡揹著,而如果包裹多的時候,就需要用扁擔挑著走。
張林昌(前排右)在部隊時與戰友的合影
張林昌的家鄉位於錦屏和黎平、劍河三縣交界的地方,周圍村寨沿著清水江散落在莽莽大山之中。生長在大山裡的孩子,大多盼望著能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年少的張林昌也是如此。1983年冬天,19歲的張林昌參軍入伍,來到駐守在海南島的某部軍營。服役期間,他吃苦耐勞,表現優異,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三年的軍旅生活雖然短暫,卻讓張林昌得到了歷練,懂得了責任與奉獻。
張林昌:那時候,貴州的山區好多地方都沒有通公路,年輕人都很嚮往外面的世界。當兵到部隊後,我看到身邊的黨員大都積極肯幹、素質過硬,所以也積極要求入黨,經過幾年的部隊生活鍛鍊,我也就慢慢長大成熟起來。
張林昌在整理報紙和郵件
1987年,張林昌退伍回到家鄉。一次,他無意中瞭解到,由於家鄉片區的郵路地形複雜,崎嶇難走,正面臨郵遞員“斷檔”的窘境。
張林昌:有一次,郵政的楊師傅送報紙到我家。由於天色已晚,就在我家住下了。楊師傅說,我們這一帶的山起伏太大,住戶太分散。我們郵遞員每次要挑著郵件翻山越嶺非常辛苦,根本沒有幾個人願意來當郵遞員,有的人幹了兩三年後就放棄了。他說,他已經50多歲了,馬上就要退休了,問我想不想接他的班。
張林昌挑著沉甸甸的郵件穿山越嶺
就這樣,退伍不久的張林昌,加入到了郵遞行業。第二天,天剛矇矇亮,張林昌就早早起床,點著煤油燈,和楊師傅一起把要派送的信件、匯款單等,按照郵路到達的順序清點之後,踏上了錦屏縣路程最長、最為崎嶇難走的這條郵路。
張林昌:記得第一次派送郵件那天,我早上5點鐘就起床,挑著兩包重達20多公斤的郵件,打著手電筒,跟在楊師傅的後頭,走村串寨開始送件。
張林昌在河邊召喚渡船
從此,張林昌每天就和楊師傅一道,用扁擔挑著沉甸甸的郵包,穿梭於散落在峻嶺之中、江河之畔的苗鄉侗寨。夏天,路邊的草長得比人還高,人在“草林”中穿行,不時還能遇到毒蛇;冬天,大雪封山,數月不化,他上一次在雪地裡留下的腳印已凝結成冰,清晰可見。有時候,送一趟郵件來回要走三四天,餓了累了,張林昌就在熱情好客的鄉親們家中吃頓便飯、借住一宿。
張林昌:每一天,我都要走30多公里,中間還要送信、送報、送包裹,這都要花費不少時間。有時候,送信送到夜裡很晚,就和楊師傅借宿在村民家中。鄉親們會給我們備好熱菜熱飯,吃過飯後會端來一盆熱水,讓我們燙腳解乏。
下船後,張林昌挑著郵件繼續前行
兩年後,楊師傅退休,張林昌從此就一個人奔波在這條郵路上。“上山鑽雲天,下山到河邊。兩山可對話,走路要半天。”這是黔東南山區交通的真實寫照。其中,最難走的一段路是從苗吼寨到宰格寨,要翻過一座叫背細坡的大山,這座山海拔1000多米,有3000多級臺階,被當地人稱為“九十九拐”。
張林昌:這條路通向一個有著三四百戶人家的大寨子,寨子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為了給寨子裡的鄉親們早一點兒送郵件上門,我經常從“九十九拐”爬坡抄近道,但坡陡路很難走。每次出發前,還要準備一根棍子,以免遇到蛇。
張林昌(左)及時把報紙和信件送到鄉親們的手中
“九十九拐”本來就路陡難行,還要挑著沉重的郵包。即使是從小就在山裡長大的張林昌,每次從山腳爬到山頂,最快也要兩個多小時,摔跤跌倒也是“家常便飯”。2005年9月的一個雨天,張林昌在下山時不小心腳下一滑,滾下了十多米的陡坡,臉重重的撞在石頭上,當場撞掉兩顆門牙。
張林昌:那天正好下著雨,為了趕在天黑前把郵件送到山下的裕和鄉政府、學校和村寨的鄉親們手中,我就冒雨趕路。當我走到半山腰時,下坡路非常滑,我一不小心就摔了一跤,順著山坡滾下了10多米遠。
張林昌在送信途中與村民拉家常
過了很久,張林昌才漸漸緩了過來。環顧四周,寂靜的山林安靜得只能聽得見他一個人的呼吸聲和斷斷續續的蟲鳴聲。憑著在部隊練就的堅強毅力,張林昌艱難地爬起來,忍著疼痛將掉落的信件一一撿起,挑著郵包繼續趕路,直到送完了郵件後才去縣城裡就診。
張林昌:當時,我的兩顆門牙撞到石頭上就斷了,出了很多血,感覺非常疼,但是我一個人在山上孤立無援,只好忍著痛繼續往前走。由於鄉下沒有鑲牙的地方,也為了不耽誤送件時間,我硬是堅持把郵件送完後,才去縣城裡鑲了牙。
這條漫長的郵路,張林昌一走就是34年
這條郵路的艱辛之處不僅要翻山越嶺,還要跨過一條條湍急的河流。2000年夏季的一天,剛下過一場大雨,為了把郵件及時送到溪渡河對岸的村民家中,張林昌決定趕在山洪暴發前過河。當他正走在簡陋的木橋上時,山洪突然奔來,他使出全身力氣快速衝到河對岸,等到回頭再看時,剛剛走過的那段橋板已經被洪水衝得無影無蹤。
張林昌:那個木橋離水面大概有兩米來高,看上去十分危險,但不過河就得繞行,要重新爬九十九拐,差不多要走六七十里的路,非常遠。因為我會游泳,所以就放心大膽地過河,可沒想到我快速過橋後,橋板立刻就被水沖走了。
路上累了、乏了,張林昌就掬一捧山泉水洗把臉
雖然一路上充滿艱辛和危機,但張林昌從來沒有選擇放棄。由於偏遠山區的郵遞效益低,鄉郵員的收入並不高,張林昌一家的生活一直過得比較拮据。每當看到別人外出打工掙錢回家蓋了新房,他心裡也會有羨慕,但一想到鄉親們對外界資訊的渴求,加上這條郵路面臨人手青黃不接的難題,他再次堅定了繼續走下去的信心。他說,他是當過兵的人,對這片土地和這裡的鄉親有著特殊的感情。
張林昌:說實話,當年看到村裡的青壯年外出打工,掙到錢回來蓋房子後,我的妻子也想著讓我和她一起出門打工,多掙些錢。但是,一想到我從事這份工作這麼多年了就十分不捨,而且鄉親們也需要我,我就再一次堅定信心,決心守住這塊陣地。
鄉村道路改善後,張林昌可以騎著摩托車送郵件了
多年來,張林昌一個人風雨無阻,行走在這條漫漫的鄉村郵路上,走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穿爛了200多雙解放鞋和膠鞋,行程共計24萬多公里,相當於走完19次“長征”路。張林昌除了把140多萬件郵件送到鄉親們手中以外,還義務為鄉親們捎帶藥品、代購種子等生產生活物資上萬次,服務群眾25000多人。錦屏縣固本鄉培亮村有一位叫範培碧的苗族老人,因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張林昌主動幫他取錢和採購生活物資,一幫就是十多年,直到老人去世。
張林昌:我記得,他是一個孤寡老人,幫他幫了十五六年。老人每個月有一點兒生活費,每次都是我從銀行幫他取回來。每一次我來他家,都看到老人坐在家門口等我。看到我來了,他就把我拉過去,一定要給我煮飯吃。老人平時買了點兒好吃的,也捨不得吃,一定要等我來了才煮,非要和我一塊兒吃。
山路彎彎,留下了張林昌默默奉獻的足跡
有一年,張林昌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幫助一位臺灣老兵找到留在錦屏老家的兒子,把一封來自海峽對岸的信件送到親屬手中,讓離散大半個世紀的父子得以團聚。
張林昌:那一年,他在臺灣的父親已經80多歲了,特意寫信寄過來。他不識字,我就唸給他聽。聽著聽著,他就哭了起來,連聲說,真不敢相信他的爹還活著!
2021年,張林昌被表彰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擔任郵遞員這些年,張林昌見證了太多的悲歡離合,更見證了社會發展的巨大變遷。2017年,河口鄉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這給年近花甲的張林昌減輕了不少負擔,送郵件模式也從完全依靠雙腳和肩挑背扛,改為騎摩托車為主、走路為輔。近幾年,隨著電商和網購的興起,快遞包裹數量劇增,雖然郵遞派送的辛苦程度有增無減,但張林昌卻在為山鄉的變化而開心不已。
郵路漫漫,歲月無悔(楊鴻 攝)
“雲霧滿山飄,海水繞海礁。人都說咱島兒小,遠離大陸在前哨,風大浪又高啊。自從那天上了島,我們就把你愛心上……”34年鄉郵路,張林昌來回穿梭的身影早已成為青竹綠林之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崎嶇的山路上留下了他傾情服務人民的青春足跡。每當唱起這首在部隊學唱的《戰士的第二故鄉》,他就會想起當年在海南島當兵的難忘時光,就會更加充滿激情地走在這條鄉郵路上,繼續演繹著一名退役軍人的最美故事。
張林昌:當我把一封封信、一張張匯款單送到鄉親們的手上,看到鄉親們綻開的笑容時,我就覺得自己的這點付出和辛苦真的很值得。我的“長征”路還很長,今後,我要繼續為山裡的鄉親傳遞親情、送去希望,直到我走不動的那一天為止。
(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