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君,一個陪您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文章篇幅較長,分三篇文章詳解,歡迎關注
就在粟裕計劃同兩廣戰役同時發起臺灣戰役時,在臺蔣軍為了自保,也加劇勾結美日賣國,一方面謀求與美國簽署防務協議,一方面花重金僱傭日本僱傭兵。1949年11月,日本公開承認,已經有1670名空軍“志願兵”抵達臺灣岡山,2440名海軍“志願兵”抵達新竹,另有未出發“志願兵”若干。
在此種情況下,唯有速戰速決才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途徑。在確定1949年冬季已經無法攻臺的情況,粟裕做出了1950年春季攻臺的決定。12月17日,粟裕在杭州軍事會議上明確表示:如果海空軍能在1950年2月底前或春季準備好,則立即發起攻臺戰役。
因為第一次攻臺的推遲,粟裕將攻擊重點放在了沿海蔣軍控制的島嶼上,並將重點目標放在的舟山群島。提出“盡殲沿海諸島蔣軍,以創造攻臺有利條件”,其意便是以舟山為中心,吸引蔣軍海空軍聚集,儘量重創之,以平衡雙方海空軍力量。
同時訓練陸軍登陸作戰的能力,粟裕還要求海空軍出動適當兵力配合作戰,以訓練海陸空協同作戰的能力。粟裕在申請中闡明,動用海空軍不僅僅是保證戰役的勝利,更是為日後攻臺,甚至是對付帝國主義的“志願兵”干預而提前演練。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粟裕多次進京,分析對比兩岸軍事力量對比,對1950年春季攻臺做了分析。
在1949年11月20日的解臺委第一次會議上,粟裕就臺灣形勢和解放臺灣的困難做了四點總結。第一,美帝對臺灣加強注意,積極策劃臺灣獨立;第二,蔣匪力量將進一步集中於臺灣,並繼續採取殘暴統治;第三,蔣匪的反動統治,特別是“二二八”事變以後,臺灣人民對大陸人民不滿,不夠了解;第四,攻臺經費預計達到800到1000億元。
對陸軍力量而言,在臺蔣軍約20萬,作戰部隊約為14萬左右,日本僱傭兵約2萬,但戰力不俗,與蔣軍的戰力比為三比一,因此視為6萬蔣軍,所以攻臺時面對的敵陸軍主力約為20萬人左右。我軍兩批登陸50萬,保證其中30萬為戰鬥部隊即可完成任務。
對海軍力量而言,當時蔣軍約有各型戰艦45艘,堪用的作戰艦艇大概只有三十艘。雖然我軍當時只有17艘戰艦,但在修理中有二十多艘,應該可以趕上攻臺作戰,因此雙方海軍戰艦數量相等,運輸艦數量我軍遠遜色於蔣軍。
對空軍力量而言,蔣軍現階段得不到補充,在兩航起義後,包括運輸機在內僅剩一百餘架。而我軍正積極同蘇聯商議採購戰機事宜,並且航校培養的第一批飛行員馬上就能畢業,擁有的飛行員數量可達到蔣軍的兩倍。
不過兩岸雙方力量的對比,隨著時間的推移,仍有相當變數,而變數的大小,變數更傾向於誰,將決定戰役是否能夠順利發起。但可以明確的是,隨著時間的延長,對於海空軍作戰力量而言,於我更加有利。
此時蔣軍的部署也於我有利,尤其是在我軍發起的金門戰役和布登島戰役戰役失利後,蔣軍有進一步將臺灣本島力量向金門、舟山增派的動作,此舉可以進一步分散臺灣本島守軍的力量。
但在1950年初,解放臺灣成敗的關鍵成了美國的插手動作的快慢,雖然此時美國的實際幫助還未抵達臺灣,但明確的協議和軍援合同已經簽署,這就使我們解放臺灣的準備時間更加緊迫,在已經明確美國對蔣援助後,時間短期延長於我有利,長期延長於蔣有利。
1950年1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公開發表宣告,在臺灣的蔣軍仍可以從美國購買武器。聲明發表的第二週,一艘滿載著100輛坦克、100輛裝甲車和其他武器裝備的貨輪便從費城啟航前往臺灣。
2月上旬,美國國會通過了將1948年援華法的撥款有效期延長至1950年6月30日,以便對蔣軍佔領區提供援助,實際上就是美國再為蔣軍提供1.25億美金的援助。
此後,美國以各種手段援助臺灣,包括動員日本“志願兵”和向臺灣派遣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截止1950年2月底,抵達臺灣的美、日籍技術人員就有一百餘人。他們負責研究臺灣的防禦計劃,並協同蔣軍指揮海空軍對大陸進行轟炸和封鎖。
而後,美國再次與臺灣達成協議向蔣軍提供16艘軍艦和5個師的武器裝備,以及足夠覆蓋臺灣全省的雷達裝置等援助。1950年3月22日,美國國會再次透過提案,將援華撥款期限再次延長一年,到1951年6月30日。
此時美國已經表明態度,公然插手臺灣事務,但在此時雖然美蔣已經達成各項協議和援助,但這些協議生效和武器人員抵臺、技術兵種的訓練都需時間,短時間內不會改變粟裕1949年11月分析的兩岸兵力實力對比。並且在蘇聯的援建下,海空軍力量對比還會向我軍傾斜。
經過對各項條件的綜合考慮,粟裕總結了我軍在1950年春季解放臺灣的兩大難題。
第一點,雖然海軍戰鬥艦艇數量快速增長,達到了與蔣軍基本持平的水平,但運輸兵力渡海作戰的能力尚不具備,換句話說就是缺少運輸船,要想橫跨臺灣海峽,可不是用小木帆船就能解決的。
以總兵力50萬人攻臺計算,所有人、馬、裝備、糧彈等,總計重量約為13.54噸,想要船隻76萬噸,需要千噸以上的大船575艘。以第一梯隊6萬人登陸,則需要各型艦艇2282艘,但此時只蒐集到船隻1292艘。因此,如何運輸大部隊渡海,是當時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
第二點,經費嚴重不足。當時大陸的解放戰爭還未完全結束,剿匪等戰鬥還在進行當中,而戰爭導致的生產停滯,導致我軍的軍費難以籌措,糧食等物資籌措比較困難。
經過討論,中央最終決定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拿出糧食年產量的10%作為攻臺經費,另以一億美金作為裝備購置款。如此規模的經費籌措工作,需要大量時間來完成,此時已經是1950年3月。
鑑於以上兩點困難,想要按計劃在1950年春季擇機攻臺已經不可能完成,因此決定推遲攻臺戰役於1950年夏秋擇機發起。就這樣,第二次攻臺再次被擱淺。
全文篇幅較長,分三篇文章詳解,歡迎關注閱讀
上期文章:1949年到1950年,三次攻臺計劃緣何擱淺,其中原因有哪些?(一)
文章整理不易,歡迎關注狼君。
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想讓更多人瞭解這些歷史知識和故事,請把它推薦給更多人吧。
本文章為狼君子見原創,未經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轉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