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自從第一臺天文望遠鏡被髮明瞭出來,天文學家就開始從地球上向外探索起真實而瑰麗的太空世界來。只是因為相比現在的例如射電望遠鏡之類的先進望遠鏡來說,以前的裝置太過簡陋,所以觀測的距離較短,而且流於表面。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落幕,反法西斯國家獲得了勝利,其中屬於戰勝國一方的蘇聯在戰爭中大力發展經濟和軍事,同時美國透過販賣武器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並在後期也加入了戰場。
因此,美蘇成為了當時世界的唯二超級強國,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兩國也想要決一雌雄,但是由於全球剛剛結束戰爭的苦難,各國百廢待興,急需長時間的發展來恢復經濟,沒人想要再經歷一場戰爭。
更何況美蘇前後研發出了威力巨大的原子彈,這種核武器一旦不加以控制和約束,極有可能導致世界毀滅,它也成為了既威懾對方,同時又威嚇自己的“雙刃劍”,彼此都不敢輕易發動戰爭。
於是美蘇開始在除了武裝進攻以外的各個領域相互競爭,也就是冷戰,在這樣的背景下,20世紀60年代兩國於太空領域“龍頭老大”的地位展開了激烈的競賽。
儘管這場競賽有著政治因為,但是其中所產出的太空技術卻是實打實的,而且為後來航天航空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開拓了方向。
除了載人航天、空間站等等技術以外,在太空競賽的規程中,空間探測器也同樣是一件令人們受益匪淺的技術。
這些空間探測器能夠飛入太空,航行進入天體周圍或者是直接落入天體,比在地球上人類的視角更加近距離地進行觀測,使得科學家們獲得更詳細和真實的資料。
新地平線號
空間探測器就如同是一個個邁向未知領域探索的“英雄”,它們不斷向前跑著,並且前仆後繼,勇往無前,並向地球發回觀測資料。
1977年,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相繼被髮送升空,在探索了太陽系周圍的行星之後,便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更加深遠的宇宙深處,奔向太陽系之外的空間,探索更廣闊而深奧的宇宙秘密。
然而太陽系實在是太過遼闊,想要衝出太陽系的範圍,距離太陽最遠的旅行者1號至少還需要在保持現有速度下航行一萬多年。
除了上述兩個最出名的旅行者號探測器,事實上,2006年美國航天局為了探測曾經被認為是第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和其附近的柯伊伯帶,將“新地平線號”探測器,也被人叫做是新視野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新地平線號”是航天史上速度最快的探測器,在一開始的速度就達到了每秒16.26千米,已經是迄今為止發射速度名列第一的探測器了,甚至從地球到月球軌道只花了不到9個小時。
要知道這兩個天體之間相距38萬千米左右,我國嫦娥五號從起飛到月軌都用了112個小時左右,足以說明“新地平線號”探測器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而在2007年,“新地平線號”探測器抵達木星,離開時的速度達到了每秒21.219千米,如今也每小時航行49900千米左右,換算下來大概是每秒13.86千米的速度。
新地平線號的發現
在上面我們已經瞭解到,“新地平線號”的主要目的共有兩個,一個是冥王星,另外一個就是柯伊伯帶。
在之前,因為早期天文望遠鏡的缺陷,科學家們無法觀測到更加遙遠的天體,因此在1930年科學家發現冥王星以後誤以為它是第九大行星,甚至還曾有科學家以為冥王星就是太陽系最邊界的行星,在之外不存在天體了。
而後來隨著人們不斷地觀測和研究,冥王星的質量也在一次次探測中直線縮減,最後證實它的質量甚至比月球還要小,只有後者的1/6,而另外一顆於2005年發現的鬩神星質量都比冥王星多27%。
故此-冥王星受到了天文界越來越多人的排擠,更多的人否認它第九大行星的身份,當時有一些天文館的館長還會在建立太陽系行星模型的時候故意忽略冥王星的存在。
終於在2006年8月,國際相關會議正式開除了冥王星的行星身份,並將其定義為和鬩神星類似的小行星。
“新地平線號”探測器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對冥王星進行探測的飛行器,從2006年1月19日開始,儘管“新地平線號”探測器是人類目前為止速度最快的航天器,也經歷了9年6個月左右的時間,直到2015年7月14日才飛躍了冥王星。
也是因為有了“新地平線號”探測器,人類才有了第一張清晰的冥王星“全身照”,所有人都窺見了冥王星的真實面貌,並且發現這顆小行星上存在著冰山、峽谷、平原等等複雜的地形,同時還與冥衛一,也就是卡戎形成了雙星系統。
在向地球發回了大量的冥王星以及卡戎的相關資料以後,“新地平線號”探測器毫不留戀,在2016年左右深入柯伊伯帶,近距離觀察這個比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還要數量龐大的天體帶。
在2017年,美國航天局修改了它的飛行軌道,使其向著小天體“Ultima Thule”飛去,這在中文裡被翻譯成為“天涯海角”,也是人類目前研究過的最遠天體,距離地球大概有64億千米左右。
而透過2019年“新地平線號”探測器發回的關於“Ultima Thule” 資料和影象,科學家們完全打破了以往對於天體的認知,顛覆了他們過去的天體結構的觀念。
因為“Ultima Thule”的形狀非常與眾不同,在我們以前的認識裡,基本都認為天體都是球形的,或許並不是一個規範的完美球體,可能會扁一點,可能會橢一點,但我們實在是想象不到居然還有“Ultima Thule”這樣奇特的天體外形。
它甚至並不是一個球形,而是扁平的,如同一塊攤開的煎餅一樣,同時“Ultima Thule”還不只是一個“煎餅”,反而是兩個圓形的“煎餅”連在了一起,就像是一個雪人,頭小身大,也可以想象成一個花生或者葫蘆,反正跟正常的天體形狀不一樣。
外太陽系是什麼樣子
除了小天體“Ultima Thule”以外,“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在長達幾年的柯伊伯帶航行過程中,也逐漸向人類傳送了具體的資料和景象,我們也發現原來柯伊伯帶的天體雖然體積並不是很大,但是分佈尤其密集。
事實上,早期科學家們認為太陽系的邊緣會因為引力的減弱,導致無法“挽留”處在邊界的天體,從而會使得太陽系外圍幾乎並不存在天體。
但是“新地平線號”探測器無疑是以實際資料告訴了我們,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帶有著大量的小天體,大多都是金屬、岩石或者是冰狀物質,就連冥王星都是柯伊伯帶的一份子。
與此同時,根據“新地平線號”探測器發回的外太陽系照片,經過科學家們的分析和研究以後,所得出的結論更是打破了他們固有的認知。
要知道在以前我們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在太陽系裡,隨著中心太陽的光線傳播,距離越近的空間越亮,距離越遠的空間自然也就越暗。
而在宇宙當中,因為缺乏光源,沒有恆星的光線,理論上應該是一片漆黑,這在我們的認知裡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可是這張照片卻分明告訴所有人,在距離地球64億千米外的宇宙空間並不像是科學家們所想象得那樣昏暗,反而比計算機建立的宇宙模型要亮兩倍左右,這一結論幾乎打碎了科學家們的宇宙觀念。
經過分析以後,科學家們對宇宙中多出來的神秘光源提出了兩種假設,第一種假設認為,宇宙光源來自於人類沒有發現的星系,它們散發出來的光線照亮了宇宙背景,或者是一些星雲,由於它們依然還在發生核反應,所以會向宇宙發射光線。
第二種假設則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在宇宙的組成裡佔據了大部分的暗物質所導致的,只是人類目前的科技手段無法直接觀測到暗物質的存在,只能間接推測它們的蹤跡。
支援這一假設的科學家們表示,或許暗物質是由粒子和原子共同形成的雲團,宇宙之所以會變亮,就是因為暗物質在運動的過程裡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從而發射出光亮。
結論
我們對於宇宙的瞭解實在是太少了,不僅僅是暗物質,宇宙裡還有很多未知的東西等待人類的探索。
其實說起來人類的太空技術發展得並不算慢,在上個世紀60年代這項技術才開始啟動,並且一起步就做到了載人登月的壯舉,然而這項技術因為所需要的資金太過巨大,到現在幾乎包括唯一一個擁有載人登月技術的美國都不再涉及。
從蘇聯的加加林踏入太空,一直到2021年,60年間我們一直在發展著太空技術,儘管速度比較緩慢,但是我們也相信,到了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一定可以走出太陽系,一定能夠更加深入地探測宇宙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