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院士,很多人應該並不陌生。兩院院士,即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學術領域的至高榮譽。可以這麼說,能夠成功當選院士的學者和教授,都是所在領域富有成就的響噹噹的人物。
但是反過來講,就未必了。因為除了成果突出之外,當選院士也需要運氣和機遇,畢竟每年度的增選名額是非常有限的。比如21年度增選院士名單中,共有一百餘位學者和教授入圍,而在土木、水利等建築工程領域,僅僅有10人當選。放大到整個學術群體來看,獲評院士的機率是非常小的。
西南交大何川副校長,評選院士年年“陪跑”
何川教授是西南交通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他也是西南交大分管土木、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等院所的副校長。何川教授本科從重慶交通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西南交通大學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歷任西南交通大學的助教、講師、主任、院長等。可以說,何教授與西南交通大學有著“不解的情緣”。
何川教授長期專注於土木工程領域,研究方向為鐵路、公路以及城市地鐵等,在地鐵及水下盾構隧道結構理論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科研成果。他先後拿到了四項國家級獎項,其中還包括19年度的科技進步一等獎。除此之外,何川教授還拿到了詹天佑成就獎、茅以升科技獎等等。
網上曾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你可以拿到一次國家級獎項的話,說明你有資格參評院士。如果你同時拿到過兩次國獎,那麼基本是穩穩的。在院士名單還沒有釋出之前,何川教授的當選被絕大多數人看好。可是為什麼,何教授在19年陪跑院士之後,21年再一次落選呢?
當選院士,有實力也得有機遇
其實,何川教授的落選並不是偶然的。縱觀前幾年度的院士名單,很多教授都是陪跑幾次後才順利入圍的,比如同濟大學的李傑院士。至於何川副校長的落選,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其一,增選的院士名額非常有限。院士評選的流程其實是非常嚴格、嚴謹的。最開始是院士和學術團體提名,此後還會有資格審查和兩輪評審會議,最後才是全體院士投票選擇最終的名單。
文章開頭已經說到,土木、水利領域僅有10人入圍,這個數字是遠少於第一輪和第二輪候選人的數量的。此外,當選的十位教授都是領域內響噹噹的大牛,學術成就均不亞於何川教授。所以才說,何川副校長是有實力的,但是沒有比較好的機遇。
其二,西南交大的平臺略低。西南交大是211工程和雙一流重點建設院校,在土木、交通領域的影響力絕對不亞於985。但是必須承認的是,西南交大相比於東南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來說,還是有明顯差距的。
平臺的高低真的是影響因素嗎?確實是的。可以看下歷年的增選名單,東南大學和同濟大學在土木領域的當選院士數量,是佔到絕對優勢的。另外再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葛世榮教授在礦大(徐州)多年陪跑院士,但是在來到北京之後,順利入圍。因此,區域和平臺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寫在最後
儘管已經兩次陪跑院士,但是何川教授仍舊是最有資格當選院士的學者之一。雖然從履歷和成果上來看,何校長是夠資格的,但是成功當選還需要足夠的運氣和機遇。對於此,我們應該理性看待。
最後,祝何川教授在土木學科領域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也祝願在下一年度院士評選中,何教授可以成功入圍!對於此,你怎麼看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芝麻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