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提個問題,以下哪張圖屬於天坑?
這是俄羅斯鑽井!
這是鑽石礦坑!
這是隕石坑,它是外星物種..
這是地陷,越來越離譜了喂!
既不是人造的,也不是外星物種,更不是地陷
難道是女媧補天時留下的BUG?
—————以下進入正題。
大自然有很多地質奇觀,它們經歷了千萬年的地質演化,現在成為了人類的風景。其中山川湖泊是最為普遍的,我們今天要說的,則是一種罕見、新奇、還沒有被充分發掘的地質景觀——天坑。
首先,天坑是一種岩溶地貌,屬於“喀斯特地貌”型別。
喀斯特地貌,最常見的就是峰叢,峰林,石鐘乳,石筍,溶洞。比如廣西桂林,雲南石林,張家界黃龍洞,貴州萬峰林,這些地方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我國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面積最大的國家,“喀斯特天坑”的數量也是全球遙遙領先。據統計,截止2017年底,我國的天坑數量已超過250個,而國外天坑總數為34個。在全球十大天坑中,中國獨佔了9個,其中3個特大型天坑都在中國。
所謂天坑,是指“四周巖壁陡直,平均深度和寬度均超過100米的大型塌陷漏斗”。這是專業學者對天坑的簡化定義。
但是最簡化最形象的定義,大概就是那個“坑”字。
漢字真是形象生動,博大精深。
按照規模分類,可以分為深度和寬度均超過500米的超級天坑。
300米到500米間的大型天坑,以及100米到300米間的標準天坑。
20世紀80年代,地質學家在四川興文縣進行洞穴探險時首次發現了天坑,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天坑”這個名字,而是叫做喀斯特漏斗。
漏斗也是喀斯特的一種形態,在喀斯特地形中,地面上的坑有“漏斗、窪地、豎井”等等定義,當然,這些區分都是專業學者去做的事,我們知道一下就可以了。一開始發現天坑時,人們沿用外國人的“漏斗”叫法,直到2001年才有人指出了兩者間的不同,將“天坑”從“漏斗”中分離出來,定義了一個新的專有名詞。
1994年,重慶小寨天坑群被發現,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規模最大的天坑,天坑深度達到662米,地下暗河長達8.5公里。
天坑底部長滿了植物,陽光從巨大的坑口照射進來,光線所及之處,彷彿來到了與世隔絕的“地下森林”。
坑底的河流被稱為“地下河”,小寨天坑擁有眾多地下河與溶洞,這些暗河神出鬼沒,再加上黑暗的洞穴,千奇百怪的石筍石柱,神秘是小寨天坑留給世界的第一印象。
2000年,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被發現,共有天坑29個,最大的天坑長600多米,寬420米,最大深度613米。
溶洞裡的鐘乳石 (圖片來源:《啟程:2018邕榮華桂 大石圍天坑》)
天坑周圍也是喀斯特地貌,大片大片的峰叢 (圖片來源:《啟程:2018邕榮華桂 大石圍天坑》)
2002年,廣西巴馬發現了號龍天坑和交樂天坑,它們的規模均排到了世界前五。
一系列天坑陸續被發現。2001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的朱學穩研究員開始將這一景觀定義為“天坑”,他認為,“天坑”並非“大型漏斗”,而是一種以前沒有被定義過的喀斯特形態。
自2005年起,天坑這一中國命名的術語開始被國外學術界認可,並以漢語拼音tiankeng在國際通用,這是繼峰林和峰叢後,第三個由中國人定義的喀斯特地貌術語。
深刻感受到了中國的地大物博,很驕傲有木有~
2016年發現的陝西漢中天坑群,共有天坑54個,佔到了全球已發現天坑總數的四分之一!它的位置也很特殊,天坑作為喀斯特地貌,都是分佈在廣西、貴州、雲南、重慶這些西南地區,漢中天坑群則是世界上位置最靠北的天坑。
可以看出,天坑雖然是一種喀斯特形態,但與峰叢、溶洞、地下河等其它喀斯特形態是一同出現的,簡直可以說來到了喀斯特王國。
看了這麼多,天坑到底是怎麼誕生的呢?
簡單來說,它是流水和岩石相互作用產生的。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上帝要造天坑,也得有工具。
天坑形成過程的兩大工具:岩石,流水
岩石:必須是可以溶解的岩石(以碳酸鹽巖為主),最常見的是石灰岩。岩層要寬,要厚,要知道天坑的深度和寬度都在一百米以上,沒有足夠厚的岩層,上帝也造不出天坑。
石灰岩是地殼中最常見的一種岩石,我國的石灰岩分佈相當廣泛,幾乎每個省都有。
流水:也就是地表水,主要是降水,地表河流。
水流順著岩石的縫隙滲入地下,與碳酸鹽岩層發生溶解反應,這是一場殊死搏鬥,鬥爭結果是岩石敗下陣來,水流把一部分岩石溶解了,可想而知,岩石的裂縫越來越大,水流更加容易滲入。
滲入岩石的水都去哪了呢?它們在地下幾百米的地方匯聚成了地下河,這條河四處侵蝕巖壁,在地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腔洞,這就是溶洞。溶洞大廳會發生崩塌,因為下面被掏空了,洞頂的岩石就不穩定了嘛。於是,上方的岩石越來越薄,終於有一天,地表的岩石再也支撐不住了,朝著溶洞掉落下去,這就形成了一個透光的天窗,隨著洞頂一塊塊崩塌,天窗越來越大,直到洞頂全部塌落,它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天坑。
這是一個漫長的地質過程,通常要持續兩百萬年以上。
可以看出,天坑的形成關鍵在於有一條地下河,經過地下河的常年侵蝕後形成了一個溶洞大廳,這是造成後來地表垮塌的先決條件。
上面說的是塌陷型的天坑,除此以外,還有罕見的沖蝕型天坑,比如陝西漢中天懸天坑。它的形成是先有了一個落水洞,落水洞持續擴大,最後崩塌成了天坑。
天坑獨立於周圍環境而存在,因此,天坑形成了獨立的生態系統。陽光、降雨、地下河流為天坑提供了溼潤的氣候,各種植物在這裡找到了安生之地,不僅植物種類豐富多樣,還分化出不少新的物種。
封閉的地下世界,為動物和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天然庇護所。例如,在漢中天坑群中發現了豐富的動物物種,鳥類達到97種,獸類61種,爬行類20種,兩棲類11種,魚類8種,甚至還發現了古動物化石。
天坑不僅有著豐富的地質與生物價值,還是洞穴愛好者們的探險樂園,戶外愛好者、探險家、地質愛好者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樂趣。
從坑底向上望去,一縷縷陽光照射進來,這玄幻的氣氛,感覺自己馬上就要變身光之子。
黑暗的洞穴與千奇百怪的鐘乳石,引發了強烈的探險慾望。
這條靜靜流淌了百萬年的地下暗河還有多長,究竟通向哪裡?人們是否能找到它的出口?
今年是“天坑”地貌命名的第20年,對於天坑的研究尚在興起階段。
與此同時,中國和世界還有許多天坑尚待被發現。
這是一條漫長的探索之路。
目前中國的四川興文天坑群、重慶武隆天坑群、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等已經對外開放,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起航親臨。作為一種新的景觀型別,天坑具有獨特的旅遊價值,相信大家可以在旅遊中得到不一樣的新奇體驗~
注:文章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