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淮河之濱的安徽壽縣是一座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的古老城市,也是安徽省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歷史悠久、古蹟濟盛,處處瀰漫著厚重典雅的古樸氣息。這裡有比平遙古城還要早100年的國內唯一儲存完好的宋代古城牆,有比都江堰還早300多年的我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安豐塘,還有始建於唐代,文化價值極高的安徽省現存建築體量最大的孔廟壽州孔廟,以及素有“七十二水歸正陽”之稱的具有1700多年曆史的文明古鎮正陽關鎮等等。當然這其中還包括初冬時節獨具風姿的千年古剎——報恩禪寺。
“信步東禪寺, 夕陽古塔尖。院深藏野竹, 垣矮如遠山。端坐佛含笑, 頌經僧不閒。一聲清葵動, 明月送人還。”這首《遊東禪寺》詩中所說的東禪寺,就是壽縣城內的報恩禪寺。報恩禪寺,坐落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淮南壽縣城內的東北隅,它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原名崇教禪院、東禪寺,明洪武時期改為此名並沿用至今,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
由於年歲久遠,加之天災人禍,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經清乾隆年間重修,以及後期不斷修葺儲存的成果。寺院佔地面積14700多平米,建築宏偉、佈局嚴謹、雕樑畫棟、古色古香,不僅是古城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之一,也是江淮大地上首屈一指的中國傳統寺院建築群。
沿著壽縣北大街穿巷而過,便可見這座頗具規模的千年古剎,越過高大的紅色照壁,邁進巍峨的山門,入眼便是遍植蒼松翠柏的幽深庭院,讓人不自覺就會想到古詩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深邃意境。走進庭院深處,只見飛角流丹的大雄寶殿掩映在一片金黃之中,在陽光下更顯古韻。
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是報恩寺的主體建築,建在1.1米高的石基之上,威嚴莊重、宏偉大氣,殿內不僅有被稱為“壽州內八景”的花鳥浮雕和銅香爐,還有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藝術珍品泥塑十八羅漢像。當然這個季節最吸引遊人注目的還要屬殿前面那兩棵樹齡超1300年的古銀杏樹。
“銀杏千年遮蔽日,報恩寶殿耀輝煌。秋深蕭瑟今還是,一夜飄翩落地黃。”每年的11月份,壽縣的報恩禪寺都會迎來一年之中最美,同時也是遊客最多的時節,屆時寺內兩棵高20餘米的千年銀杏都換上一樹金裝,璀璨奪目,美輪美奐,使得無數愛美人士紛沓而至,一時間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勝地,也是當地人眼中最美的銀杏觀賞地。
相傳這兩棵銀杏是當初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奉敕建造報恩寺時所植,屬國家一級古樹名木,時至今日,雖已經歷1300多年的風雨洗禮,卻依舊枝繁葉茂、橫柯蔽日。一陣微風拂過,“黃金雨”隨風而落,靈動唯美,甚是迷人。
大詩人蘇東坡曾有詩云:“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茅崗。”這是當年他在赴杭任職途中由潁入淮初見淮山時所作,而詩中的“白石塔”指的就是今安徽壽縣報恩禪寺內的宋塔。宋塔,亦稱“舍利塔”,因內建舍利而得名,據記載其建於宋天聖四年,原位於寺院正中。
相傳呈八角九級,後於清同治元年傾倒僅存殘塔三級,考慮到安全問題於1977年拆除,如今宋塔雖僅存地宮,但卻是寺內不可錯過的遺址勝蹟,尤其地宮中發現的金棺銀棺、舍利寶瓶以及彩繪壁畫等珍貴文物,都是難得的藝術瑰寶。另外在報恩寺內還可欣賞到各式精美的木雕、銅鑄造像,以及歷代名人的書法碑刻等,像大雄寶殿門兩旁嵌著的“南無釋迎牟尼佛”,就是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