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於高血壓的治療,既要治標以降血壓,又要治本以扶正,兩個方面都要重視。如果血壓較高,就需要先把血壓降下來,以免形成中風。針灸方法非常有效,針下血壓即降,是真正的治病而沒有副作用的方法,遠比西醫藥物降壓高明。因為針灸是調動了身體的積極能動性去自我調整血壓,也就是說,身體透過經絡臟腑的功能調整,自動就可以把血壓降下來,不需要外來力量幫助。一般取四關、鼻尖的素廖、曲池、足三里、風池等穴即可。但如果要鞏固效果,需要一段時間的扶陽治療。
四關
即雙側的合谷穴,及雙側的太沖穴。 合谷為手陽明經的原穴,瀉之可清熱瀉火,補之可補氣振羸。太沖是足厥陰經的原穴,瀉之可疏肝理氣,平肝熄風,補之可養肝血。針刺原穴能調整臟腑氣血,通達三焦氣機,改善內臟功能,發揮其扶正抗邪的作用。太沖為衝脈之支別處,與衝脈、腎脈脈氣相應,故針刺太沖亦可有調理衝、腎脈之功。開四關穴結合辯證分型取穴,或補或瀉,具有鎮靜安神、健脾養肝強腎、調理衝任、扶正培元的作用。
定位
由大腸經合谷穴及肝經太沖穴組成:合谷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太沖位於足背,第1、2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左右計4穴。
素髎穴
主治:鼻塞,鼻出血,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淵,酒鼻,驚厥,昏迷,新生兒窒息。
曲池
曲池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出自《靈樞·本輸》。此腧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有清熱解表、疏經通絡的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配合治療手臂痺痛、上肢不遂、熱病、高血壓、癲狂;腹痛、吐瀉、咽喉腫痛、齒痛、目赤腫痛,癮疹、溼疹、瘰癧等病症。
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痺,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風池穴
風池穴是人體的穴位,在頭額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所屬經絡為足少陽膽經。
風池最早見於《靈樞·熱病》篇,在《談談穴位的命名》中這樣說:“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頭頂之上,惟風可到,風池穴在顳顬後髮際線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主中風偏枯,少陽頭痛,乃風邪蓄積之所,故名風池。”
中醫針灸以其獨特的療法和較好的治療效果,逐漸被人們所認可,在高血壓的治療中,上述幾個穴位用之得當,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血壓吃藥效果不好,除了針刺外,經常按壓上述幾個穴位也能起到一定的降壓作用。對於長期患高血壓的人群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