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觀,位於昌平區南部,本名元福宮,是明代中期建造的一座大型道觀。
明清時當地人俗稱此觀為回龍觀,它位於居庸關至北京城的必經之路旁,而且幾乎是在這條道路的中點上。明代時回龍觀此地原是御馬監的馬房草場,比較荒涼,既沒有客棧供人休息,也沒有水井供人飲水。因此明孝宗皇帝(朱祐樘)下令在此地修建一所道觀供往來行人歇息,並鑿井二座供附近居民汲取飲用。但此觀還未修成孝宗皇帝就駕崩了。到了明武宗皇帝時改觀為元福宮,令朝天宮(在帝王廟西側)左演法陳良福為左至靈兼住持,他的徒弟陸尚泰為觀內住持。元福宮的修建時間長達半年時間,由外山門走入觀內,經過內外山門和兩側的鐘鼓樓,就是龍虎殿,其後是左右配殿,再向後就是正殿,正殿中供奉的是元武之神(即真武大帝)。山門內有兩口石井,是供過往行人解渴消暑的。井的南北兩側建有方丈院,是觀內道徒居住的地方。元福宮的院牆外是軍營營房和馬房,還有車園店,是軍隊駐紮的地方。武宗皇帝又把周圍六十頃地劃給元福宮,用以維持香火,“琳宮貝宇,傑出霄漢,輪奐完美,丹碧輝映,遂為都城之北一偉觀雲。”
元福宮在清代時早已衰敗,殿宇傾倒,道士逃散,只剩下修建時明武宗皇帝所立的石碑倒在草叢之中,淒涼悲慘,現尚存遺址,就在二撥子村的西南角。
回龍觀最為人所知的還是它的今貌,1999年,市政府開始在此地修建回龍觀小區,當時曾是北京市經濟適用住房中最大的居民住宅區,現已命名為回龍觀文化居住區,成為北京市經濟適用房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居住人群主要面向科教文衛系統人員。回龍觀經濟適用房的開發建設給這一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當地現有人口已接近23萬人,預計未來將達到30萬人。隨著市政道路系統的完善和生活設施的發展齊備以及周邊環境的最佳化,將成為北京市最優良的社群之一。居住區略成長方形,東西長6.2公里,南北寬2公里。規劃建設用地11.27平方公里,總建築面積850萬㎡,未來將建成一個集居住、商業、娛樂為一體的新城,區北部為11.59平方公里的隔離綠地,是市區外圍綠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南距上地資訊產業基地1公里,西距中關村科技園區1.5公里,成為高科技人才的安家首選。回龍觀,將成為北京“龍”的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