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育財務工作會議披露的訊息稱,2020年,中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達4.29萬億元,佔 GDP總量的4.206%,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連續9年保持在4%以上。
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一般不低於4%,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是我國確定的教育經費支出目標。從2016年到201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 GDP的比例均超過4%。如今,最新資料出爐,教育經費投入穩步增加,讓人看到國家對教育工作的重視,也意味著我國的教育事業依然“有錢可花”。
加強教育建設,要花錢更要花好錢。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有關部門還需進一步最佳化教育支出,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從現實看,教育經費使用在個別領域仍存在“重硬體輕軟體、重支出輕績效”問題,有的地方一邊缺錢,一邊亂花錢,鋪張浪費,搞形象工程。要發揮教育經費擴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更大作用,要把每一筆教育經費都用到刀刃上。
所謂“重硬體輕軟體”,是指在具體經費使用中,一些地方注重校舍建設、設施配備、硬體投入等,但卻不重視師資建設、課程建設等。如在一些農村地區,經費本來就緊張,可地方政府不進行合理規劃,不把錢花到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建設教師隊伍上,卻大把花錢建設“美麗校園”。一些校園建好後立刻變為“空殼學校”,還沒有投入使用,就被閒置。一些設有美術室、音樂室、科技室的“鄉村少年宮”,也因缺少師資,陷入了停用的窘境。
要避免這類問題,必須加強科學決策,在進行硬體投入、建設時,要廣泛聽取師生意見,進行公開論證。其次,各地也要結合教育發展實際情況,把有限的教育經費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對於基礎教育來說,鄉村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短板,鄉村教師又是鄉村教育的短板,因此,以經費補足短板很有必要。2018年釋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調整最佳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提出,要“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經費使用進一步向困難地區和薄弱環節傾斜,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
“重支出輕績效”的問題,也在一些教育專案、工程中存在。一些基層學校申請專案,獲批立項拿到經費後,並不重視利用好經費,這與具體的教育評價體系有關。一方面,一些地方把獲得專案經費作為辦學成就的主要指標,引導學校把精力用到爭取資源上;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用搞課題、發表論文等硬指標約束基礎教育領域的教師,也催生出“包裝”建設績效等急功近利的問題。
要轉變“重支出輕績效”的思維,必須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其關鍵點是推進專業評價,用教育標準、原則評價學校具體的辦學成就和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另外,針對學生的教育支出專案,如營養午餐計劃,要確保每一分錢吃到孩子嘴裡,則需要引入家長的監督力量,確保經費使用公開、透明。
教育經費支出、撥付中的“跑冒滴漏”、低效益問題也值得引起重視。我國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實行層層撥付的方式,有的市、縣級政府會趁機“雁過拔毛”,擠佔、挪用經費。隨著技術發展,有關部門還應探索減少經費撥付環節、簡化行政流程的可能性。
提高學校教育經費使用效率,根本在於落實和擴大學校的經費使用自主權,去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意見》,要求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其中就包括落實經費使用自主權,《意見》提出學校按照有關規定和需要自主提出年度預算建議,自主執行批准的預算專案;進一步完善學校公用經費使用管理辦法,加大學校經費使用自主權。而用好自主權,需要學校建立現代治理結構,提高現代治理能力,把每一分錢都用到辦好學校最需要的地方。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