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把這說成是“集體滑落”,不如將其歸結為“迴歸理性”
連日來,“雙一流”大學生報考普通本科高校碩士研究生的訊息,引發不少人的關注:報考“雙非”院校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考生中,有602人來自“雙一流”高校,其中包括浙江大學的96名學生;報考浙江農林大學的考生中,有188個來自985、211高校,增長率達到95.8%;去年報考上海師範大學的生源中,有來自北大、復旦、浙大的……有人感慨:這屆名牌大學生正在集體滑落。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公佈2022年考研生源資訊。其中,生源來源最多的前三所一流大學為:鄭州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圖據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在大眾的慣常認知中,學生考研,通常會報考更好的高校,再不濟也是同級別院校,以期在未來就業深造時有名校加持。以考研為階梯,順著所謂的“985>211>普通一本院校>二本院校”往上爬,才符合人們“人往高處走”的想象。
在此背景下,很多“雙一流”高校學生報考“雙非”院校,難免給人“逆行”之感。得看到,名牌高校學生報考普本的情況早就有了,但今年的人數明顯更多。這麼多學生不是向上仰攻,而是向下俯衝,確實容易給“集體滑落”論提供口實。
毫無疑問,“逆行”考研是個值得關注的現象,但就此得出“集體滑落”論調有失偏頗,由此導向“這屆名牌大學生××××”的全稱命題,更得慎之又慎。
部分名牌大學生“逆行”考研,的確跟延緩就業“遇上”考研競爭有關。此前就有媒體根據高校秋冬季校園招聘情況,得出95後畢業生求職緊迫度明顯降低的結論,並將其歸結為“慢就業”現象。考研熱也是“慢就業”的表徵,考研人數多了,名校競爭更激烈,於是不少名牌大學生“退而求其次”,想選擇跟自己實力匹配的院校上岸,這反過來也會加劇考研競爭。
但細究可以發現,還有許多名牌大學生“逆行”考研,背後是從“挑學校”到“挑專業”的深造觀念轉變——他們是在借讀研代償“讀想讀的專業”的願望。
很多來自“雙一流”高校的考生本科讀的,或許是就業率不高或對口崗位待遇不高的所謂“天坑專業”,抑或是自己並不喜歡的專業方向,他們的考研選擇則帶有很強的“出坑”訴求。
報考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這樣的“雙非”院校,看起來是往下走,實際上是在挑更合適的專業。要知道,該校計算機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實力強勁,全國IT百強企業中近1/3的掌門人都是杭電校友,其畢業生受到不少網際網路大廠的青睞,就很能說明問題。這也契合“本科看院校,碩士看專業,博士看導師”的流行說法。更何況,這些受熱捧普本高校所在的城市,也是有些考生的嚮往之地。
因而,與其把這說成是“集體滑落”,不如將其歸結為“迴歸理性”——很多學生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名校夢”未必就比“讀個好專業”的願景更實在,所以,在名校裡讀不喜歡的專業與在非名校裡讀喜歡的專業,他們選擇了後者。
如今,很多“雙非”高校和職業院校,都在走“專而特、專而精、專而優”的路線,部分學科管理也很冒尖,跟那些名校的同類學科相比更具競爭力。考研作為生源“洗牌”的節點,出現名校和普本學生雙向流動的景象,再正常不過。某種程度上,把“逆行”考研現象視作集體滑落,將“雙一流”高校學生考普本看成降維打擊,都難言合理,只能表明“唯名校論”的認知取向在某些人那裡仍未扭轉。而且,降維打擊之說也很離譜,誰能保證,名牌大學生就比那些在本科階段發奮圖強的普本學生更有“貨”?
說到底,對於“逆行”考研現象中的“就業難”誘因,社會多方確實該予以足夠重視,但動輒將其歸結為“集體滑落”,不免有些貿然。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佘宗明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