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百姓是不是一輩子都很難出一個縣城#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對於現代人來說,出一趟遠門看看外面的世界乃至於異域風光,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可是在古代,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這樣的想法。事實上,那時候許多老百姓一輩子沒有出過縣城。
明朝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在全國各地旅行時,就遇到過終生住在村子裡的村民和一輩子守著青燈古佛的出家人。
那麼,古代老百姓為什麼不願意離開自己的村莊,到外面的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呢?
一、古代老百姓沒有出行的必要
我們知道,古代以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為主。這裡有遼闊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氣候、縱橫的河流,能夠滿足農耕經濟的所有條件。老百姓守著家裡的幾畝地,春種秋收,夏耘冬藏,再養點豬羊、雞鴨等家禽,買一臺手工織機,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解決了,不需要外出。
同時,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被束縛在土地上,跟社會的交往極為稀少。除了尋醫問藥、探親訪友、外出趕考等少數情況外,他們都沒有出遠門的必要。
所以,大部分老百姓都安分守己地呆在村子裡,一輩子都難得有機會出一趟遠門。
二、路引制度限制了大部分人的出行想法
在古代,就算老百姓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關,就是路引制度。
以明朝為例,按照《明會典》記載,任何一名老百姓凡是離開戶籍所在地100裡,就需要使用路引。外出者在離家之前,要向本鄉里甲進行申請,再呈報州縣官員審,核准之後發給路引。在路引上標註了申請者的姓名、年齡、相貌、家庭住址、外出原因、起止地點、返回期限等資訊,防止被人假冒。
如果外出而又拿不出路引,一旦被查獲,將會面臨嚴厲的懲罰。《明會典》規定:“若軍民出百里之外不給引者,軍以逃軍論,民以私渡關津論……凡無文引,私度關津者杖八十,若關不由門,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越度緣邊關塞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外出境者絞,守把之人,知而故縱者,同罪。失去盤詰者,各減三等,罪止杖一百。”這是說,他們面臨的懲罰是杖責80起步,最高是絞刑。
古代歷朝歷代都有路引制度,只不過名稱不同而已,在唐朝叫“符傳”“過所”,在宋朝叫“憑由”。路引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儘量把老百姓束縛在土地上,穩定社會秩序。
三、外出旅行需要準備足夠的糧食和錢財
如果辦好了路引,就能輕輕鬆鬆外出嗎?別急。你得準備好外出的錢財和糧食。
莊子在《逍遙遊》裡說:“適莽蒼者,三餐而犯,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意思是,到近郊去的人,要攜帶當天吃的3餐糧食,這樣回來時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乾糧;到千里外的人,要準備3個月的糧食。這樣的話,你才能做到“逍遙遊”啊。
古代交通不發達,除了達官貴人能夠乘坐馬車和轎子外,普通老百姓出行基本靠走路。去附近的州縣周遊一圈回來,恐怕也要十天半個月,更別說更遠的省城和京城了。1901年慈禧太后從陝西西安回到京城,一路上走走停停,走了足足3個月時間。這已經是清朝末年了,放在之前,恐怕需要更多時間。古代商業不發達,很多地方有錢都買不到東西吃。所以,老百姓一定要隨身攜帶足夠的糧食。
問題是,古代大部分老百姓都掙扎在溫飽線上,家裡沒有什麼餘糧,很難積蓄到足夠的糧食,來供你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光是這一點,就難倒了許多有夢想的徐霞客們。
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更危險
當你申請到了路引,又準備了足夠的糧食和錢財,現在可以“仰天大笑出門去”吧?我只能說,你高興得太早了。
在古代,出遠門是一件風險更高的事情。第一是提防猛獸傷人,第二是提防匪徒劫財。
古代生態環境好,到處都是森林草地,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竄出老虎、熊、狼、蛇之類的兇殘動物,傷人性命。
在《水滸傳》裡經常有老虎傷人的記載,光是景陽岡上那條吊睛白額老虎,就“壞了三二十條大漢性命”。清朝初期,四川經常發生老虎傷人的事件,順慶府附郭南充縣的縣令黃夢卜稱:從外地移民來506人,被老虎吃掉228人,因病而死的人有55名,後來只剩下223人存活。
除了提防猛獸傷人,旅行者還要提防攔路打劫的匪徒。
“此山是我開, 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 留下買路錢。”古代自然災害頻發,社會動盪不安,為生活所迫鋌而走險當匪徒的人比比皆是。他們為非作歹,禍害鄉里人。外出旅行的人,身上攜帶一定的糧食和錢財,又身單力薄,是匪徒們攔路打劫的最佳物件。
一般來說,匪徒們只是劫財,遇到反抗的旅行者,恐怕是既要劫財又要傷人。
所以,在古代出一趟遠門堪稱是“步步驚心”。古語說:“父母在,不遠行。”這是怕你出去了就回不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