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火炬照亮青春的星辰大海
——來自陸軍第77集團軍的調查報告
■中國軍網記者郭豐寬 錢宗陽 馬嘉隆
歷史長河不息,時代考卷常新。如今,大批90後、00後官兵逐夢軍旅,在中外聯演、海外維和等國際軍事交流活動中擔當重任。走向五光十色的世界舞臺,會不會“亂花漸欲迷人眼”?
陸軍第77集團軍某紅軍連在演習陣地組織新兵入連授槍儀式,在“金剛鑽”戰旗和連旗的見證下,新兵接過鋼槍。
“西部·聯合-2021”演習中,轉型換裝不久的陸軍第77集團軍某合成旅“紅九連”不僅要擔負主攻任務,多名骨幹還被抽調去幫俄方官兵熟悉演習裝備操作。面對一個個橫亙在前的挑戰,指導員王臣孝組織官兵重溫連魂,“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的吶喊回蕩於茫茫黃沙間,也在官兵心底激起狂瀾。
“與外軍攜手聯演,別人在學習我們,我們也在學習別人。技能可以模仿,但血脈不能複製。學習別人,不是丟掉自己。”王孝臣自信地告訴記者,“走向世界,‘紅色’底色就是我們的底氣!”
過去的故事,如何活在官兵心裡?
從戰火硝煙中走向勝利,百折不撓的人民軍隊留下了厚重的紅色“家底”。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一個問題——在“資訊大爆炸”的當下,遙遠的歷史還能不能與青年官兵擦出火花?
隨著集團軍某旅官兵自編自導自演的旅史舞臺劇落幕,經久不息的掌聲拉直了記者心中的問號。
短短兩個小時的舞臺劇,濃縮了這個旅的崢嶸歲月:被炮火削去2米的101高地上,“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的吶喊穿越時空;入伍僅一年的志願軍戰士李代相,孤身堅守陣地5個小時,誓死不退的身影牽人肺腑……
旅史舞臺劇劇照。
當英雄事蹟“走”上舞臺,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在官兵內心世界掀起波瀾。
有人說,今天的人“淚點”很高。的確,生在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見多識廣”,接納資訊的“門檻”不知不覺地升高,打動他們並不容易。
思想精神的“硬核心”一直都在那裡,但正如一位年輕戰友道出的心聲:“我們不是不想仰望崇高,只是反感把走近英雄變成一種死記硬背的強制任務。”有意義也要有意思,形式豐富的“軟包裝”必不可少。
有時,這種“軟包裝”是一段動人的影片——
某連指導員馬強強帶著全連官兵,把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全部看了一遍,看到動情處,戰士熱淚盈眶,爭著發言交流。某連官兵幾乎人人看過電視劇《覺醒年代》,有的還“二刷”“三刷”,連隊趁熱打鐵,鼓勵官兵暢談偉大建黨精神。
有時,這種“軟包裝”是一堂有趣的授課——
某營教導員熊浩林上的黨史課,總能讓戰士們“豎起耳朵聽”。問及秘訣,熊浩林說,要讓紅色課堂保持“新鮮感”,每一次授課都要有大家沒聽過的新內容,戰士聽過的故事不重複講,需要反覆說的道理就用新故事闡釋。
駐訓期間的營區文化氛圍建設。
形式推陳出新,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實效。某旅宣傳科科長戴駿說,提倡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賡續紅色血脈必須克服重形式輕實效的形式主義,讓學史向戰的導向純粹起來。
記者翻看該旅“雙爭”評比情況時發現,沒有連隊因為教育筆記“不合格”被扣分。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綜合評價體系,多些深入動情的談心交流,少些簡單量化的痕跡評比,讓營連把精力放到教育效果上去……談起這一系列嘗試,戴駿語氣堅定:“儘管才剛開始,但這一步必須邁出去。”
我和紅色血脈的距離有多遠?
一面連旗有多重?
兩年前,上士範晨希所在班被抽中參加陸軍“炮兵奇兵-2019”比武競賽。集訓期間,全班遇到訓練瓶頸,焦躁和沮喪的情緒摻雜在一起,士氣有些低落。
就在這時,他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面千里之外寄來的連旗。莊重的連旗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像“回來請你們吃火鍋噻”這樣個性十足的鼓勵,不僅毫無違和感,還讓全連戰友的樣子躍然眼前。
“戰友在連旗上寫的話,讓我們感到‘不是一人在戰鬥’!”範晨希說,看到連旗,全班重新振作,比武中一舉奪魁。
代代相傳的連旗為什麼有力量?這力量,凝結在接續奮鬥的連隊精神裡,更凝結在“回來請你吃火鍋”的暖心話語中。這種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情感,讓紅色血脈更有溫度。
比武奪冠後,官兵與連旗合影。
作為紅色江山的守護者,將家國重擔擔於一身的人民軍隊,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凝聚。人民軍隊中流傳的紅色血脈,不是冰冷刻板的說教,而是在一個個溫暖的集體中,從一群人傳遞給另一群人。
某紅軍連火炮技師張航對“兵之初”記憶猶新:凌晨4點,夜色如墨,班長把他接回連隊,細心為他鋪好被褥……初到陌生環境的“戒備心”,不知不覺煙消雲散。
第二天,班長給張航介紹連隊的歷史與榮譽,每一句話都很平實,但每一個字都像生了根一樣,牢牢長在了張航心裡。從那時起,張航認定:這就是我的連。
官兵的心裡,有一個“熱敏開關”。暖心了,開關就會開啟;寒心了,開關就會關上。試想,如果張航“兵之初”沒有感受到連隊的溫暖,沒有“這是我的連,我是這個連”的情感認同,還會那麼快接受連隊的紅色傳統嗎?
老班長在給新兵講連隊傳統。
紅色血脈浸潤在連隊每天的點滴生活中,蘊藏在組織給予官兵的每一分溫暖中。如果政治工作失去情感的溫度,變成一堆冷冰冰的文字、教案和筆記,紅色血脈還能傳承下去嗎?
採訪時,許多帶兵人都談到一個詞——距離感。一位教導員說,有的領導幹部板著臉說教,個別骨幹對戰士“不打不罵也不親”……這種情感上的距離,是阻斷紅色血脈賡續傳承的巨大溝壑。某炮兵旅政治工作部主任王領兵感慨地說,不能只顧完成紙面上的學習任務,更要重視那些需要用心去感受的細節和溫暖。
上講臺前先自省:我的紅色血脈純粹嗎?
連長因為開小灶吃了一盤炒雞蛋,被士兵委員會罰站崗——紅色歷史話劇《支部建在連上》裡的一幕,讓某炮兵旅榴炮連指導員李佳沅陷入沉思。
“從這盤炒雞蛋說開去,可以想到的東西很多。”擔任指導員3年,李佳沅的帶兵心得很簡單:在人民軍隊中,官兵一致,黨員幹部必須以身作則。
看完話劇,李佳沅給全連上了一堂專題黨課:從三灣改編談起,鼓勵大家發揮好軍人委員會的作用,多給連主官提意見。他還發起“給指導員的一封信”活動,鼓勵戰士把“開不了口的事”寫出來。
“軍人委員會‘權力’大了,會不會影響連長、指導員的威信?”面對記者的提問,李佳沅和連長張博兩位“90後”連主官異口同聲:紅色血脈的傳承,靠的不是等級觀念和行政命令,而是以身作則的表率感召。
集合準備出動。
士兵監督連長,幹部以身作則,這是人民軍隊與舊軍隊的本質區別,是人民軍隊的鮮亮底色。一位旅領導直言不諱:現在有的單位存在一種誤區,一提起賡續紅色血脈,就拿著放大鏡在青年官兵身上挑毛病。其實,領導幹部更應反問自己,“我的紅色血脈純粹嗎?”
“不能讓戰士覺得,歷史中的榜樣與現實中的領導存在信仰和作風的‘高差’。”集團軍領導對此態度鮮明。翻看集團軍的教育計劃,學習任務最重、要求最嚴的是各級黨委“一班人”。旁聽某炮兵旅黨委的理論專題研討,從旅黨委“一班人”到機關科室負責人,談得最多的是自身問題和差距。一位機關科長說,領導幹部必須讓官兵從身邊就能看到共產黨員的好樣子。
身教重於言傳,賡續紅色血脈更是如此。某連指導員孫城城總結得很到位:“用一把火炬點燃另一把火炬,用一面鏡子反射的光照亮另一面鏡子。”
紅色歷史是一團不熄的火種,每名戰友都在傳遞著自己的火炬,每名黨員都如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一把把火炬溫暖來時的路,一面面鏡子照亮新的征途。傳好每一把火炬,擦亮每一面鏡子,這支永葆初心、永遠年輕的軍隊就一定會昂首邁向星辰大海。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郭豐寬 錢宗陽 馬嘉隆 責任編輯:楊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