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29日,剛剛指揮打完魯西南戰役的劉伯承,鄧小平在菏澤北部的一個破舊的民房院內散步,此時,參謀人員飛快地向他倆跑來,“報告首長,有緊急電報!”劉伯承拿起電報,粗略地看了一眼,身經百戰的劉伯承臉色立刻凝重起來。
鄧小平見狀趕緊接過了電報,電報是毛主席親自起草的,電報標有3個“A”字,這是中央最緊急、機密級的電報等級,而電報的內容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現在陝北的情況極為困難……如陳賡劉伯承鄧小平不能在兩個月內,有效調動胡宗南軍一部……陝北不能支援……
這讓劉伯承、鄧小平深感黨中央、毛主席對他們的信任和給予的重望,兩人看完電報後,當即燒掉。
劉伯承、鄧小平經過簡單商議後,馬上給中央和毛主席回覆道:完全服從中央決定。9天后,便開展了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軍事行動。
那麼,信中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兩人看完電報後,為何要燒燬呢?劉鄧大軍開展了什麼樣的重大軍事行動呢?筆者開門見山地揭開答案,這就是毛主席親自拍板的一招險棋——千里躍進大別山。因為這項戰略計劃實在是太重要了,屬於頂級的軍事機密,一旦洩露,後果不堪設想,為了保密起見,看完只能立即銷燬。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在敵人腹地建立革命根據地,這在當時是極為了不起的舉措。可以說,有了大別山根據地,就等於是給敵人的心臟列裝了一個定時炸彈,其戰略意義可想而知。
其實,毛主席作出“千里躍進大別山”這個舉措,當時也遇到了不少阻力,遭到了不少的反對意見。
1947年,毛主席從全國內戰形勢考慮,決定派遣一支部隊在大別山建立根據地,這個想法是相當大膽的。同志們都很清楚,大別山處於敵人的核心腹地,離民國京城南京很近,在自己的後花園建立根據地,國民黨是一定不會允許這樣的根據地存在。同志們都知道這就是一招險棋,一旦走錯就將會導致整支部隊覆滅。
另外,一旦部隊開拔到大別山地區,那意味著,晉冀魯豫部隊將獨自面對十倍、甚至幾十倍的敵人圍剿,且不說敵人的戰法戰術如何,敵人光靠人海戰術都能把整支部隊吞掉,因此,許多同志都認為這個決定太過理想化,風險卻極大。
對於毛主席提出的挺進大別山的構想,軍隊高層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粟裕認為,國民黨在江南地區的統治非常穩固,如果劉鄧大軍進入他們的腹地,部隊將很難立足,因此粟裕請求暫緩這招險棋。
彭德懷老總雖然也認同毛主席的戰略構想,但是從現實考慮,他也認為這樣做,風險太高了,一旦出現一步差池,整支部隊都將遭受重大損失。
毛主席聽取了各方意見後,給劉鄧大軍作出這樣的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後,可以獨立經營中原。
毛主席的這番話也意味著,劉鄧大軍從現在起,擁有獨立自主權,可以決定根據地和部隊走向。毛主席之所以給出這樣的指示,他明白這個決定風險極大,如果部隊每做出一個行動還要請示中央,這很可能會延誤戰機,導致部隊身陷絕境,因此,他給予了劉鄧大軍極大的自主權。
毛主席這樣做,其實也是迫不得已使出的一招,對於風險他是看得到的,但如果不是國民黨步步緊逼,他也不會下這盤險棋。挺進大別山,在前人看來這是極冒風險的,成功可能性並不大。
筆者認為,從戰爭結局來看,就不得不說,毛主席的這一決定是極富遠見的。
回到那年,當國民黨單方撕毀停戰協議後,國民政府派出大批部隊對我解放軍圍攻,這群手持先進的美械裝備,陸地上有坦克大炮、天上有戰機、轟炸彈,海上有戰艦、輪船的國軍部隊,弄得聲勢極為浩大,嚴重威脅到解放區軍民生存。
在這個關鍵時期,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國民黨依靠百萬部隊最終將統一中國。
而回到我黨方面,毛主席和黨內高層經過商量討論之後,決定以靈活多變的戰術來應對國軍的全面攻擊,因而,解放區的軍民奮起抵抗國軍的狂轟濫炸,粉碎了國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雖然解放軍一次又一次地取得了勝利,但兩軍交戰地一直處在解放區內,從長遠看,這對共產黨極為不利,畢竟這場戰爭,就是一場此消彼長的拉鋸戰中,國軍在不斷消耗我軍的實力,從深層次看,敵人只是損兵折將,卻並未撼動根基,反觀解放區,不僅損兵折將,還嚴重削減了解放區實力。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我黨還繼續採取防守姿態,最終解放區實力將會被國軍消磨殆盡。因此,毛主席思來想去,最終做出了這樣一個艱難的決定:
派一支部隊插入敵人腹地,在敵人眼前發展壯大,以達到牽制兵力和威懾敵人的目的,這就是挺進大別山的由來。
毛主席整個戰略思想是,讓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隊,挺入國民黨核心腹地區域,把戰火引向國民政府,同時一旦解放軍開始反攻,這支部隊將成為制勝的關鍵所在。
為了中國的未來,為了人民解放,毛主席只能力排眾議,堅持這項決定。但是決定有了,該派誰執行這項戰略任務呢?當然是劉鄧大軍!
毛主席和一眾黨領導人在考慮到派誰去時,都盯向了一支部隊:劉鄧大軍,為什麼選擇他們?原因有三點:
一是,劉鄧大軍,部隊作戰強悍,也十分忠誠,是值得託付重任的部隊。
二是,劉伯承和鄧小平兩人配合起來緊密無間,戰法戰術也是非常靈活狠辣,部隊也是身經百戰的老兵。
三是,縱觀目前的部隊,也就只有這支部隊有這個實力和能力穿插到敵人眼皮子下建立根據地。
最終,經過黨中央的開會決定,劉伯承、鄧小平部隊迅速穿插到大別山地區。
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命令傳達到劉伯承、鄧小平這裡時。兩人二話不說,立刻召集全軍開會,傳達了黨中央的意思。講完命令,底下的戰士們都炸開鍋了,進入敵人腹地作戰,橫跨千里挺進大別山,這簡直是險招。
運氣好的話,進入大別山,運氣不好的話,那就是全軍覆滅。對於戰士們的議論,劉伯承看在眼裡,對於戰士們的疑問,他只是淡淡說了一句:
“軍令如山,就算前方是萬丈深淵,我們也要勇往直前,這就是軍人的職責!”
千里挺進大別山的難度太大了,以至於黨中央發來訊息,詢問劉伯承有沒有什麼要求?對此,劉伯承的回覆卻是:堅決執行黨的決定,沒有任何要求。
也正是這樣一支鐵血部隊,實現了中國近代的一次偉大的軍事戰略部署,成功把共產黨的釘子狠狠扎入了敵人的心臟。
挺進大別山行動正式開始,晉冀魯豫野戰軍共有六個縱隊,一共12萬人從山東西南方向開拔,為了加快推進速度,劉伯承下令放棄後方和輜重,全體部隊快速完成穿插,並嚴令將士們不要戀戰,打贏就打,打不贏就繞道。
此時,身在南京的蔣介石,在聽完屬下彙報魯西南共產黨軍隊行動後,他意識到劉鄧大軍的目的很可能是要插到江南地區來,於是,他嚴令山東、河南的部隊調動起來,全力圍剿劉鄧部隊。
為了萬無一失,蔣介石還下令,如果部隊無法把劉鄧大軍逐出黃河以南,那就決堤開壩,用黃河水來對付劉鄧大軍。
這一招可見得國軍的喪心病狂,畢竟,掘開黃河水來擊敗敵軍,這是卑鄙的手段。不過,為了勝利,蔣介石什麼都顧及不上了,也正是他的無所顧忌,一度給劉鄧大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部隊在離開魯西南時,就遭到敵人的猛烈攻擊,一場較量下來,部隊戰力減員不少,士氣也極為低沉,特別是大軍不僅要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還得應對天災人禍。
對於目前的處境,劉伯承和鄧小平決定,分三路躍進大別山:
一路由陳錫聯帶領東路軍沿著山東城武縣(今成武縣)、河南省虞城縣(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安徽省太和縣(今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以東地區,直奔安徽西部,然後挺進大別山。
一路由陳再道、王近山率領中路部隊從山東單縣、河南省虞城縣(今安徽省商丘市虞城縣)、安徽毫縣以西地區南進,而劉伯承和鄧小平帶著指揮部和中路軍行動。
最後一路,由楊勇帶領西路軍,從山東曹縣、河南省寧陵縣、項城縣等地西部,直奔河南南部。同時為了混淆國軍視線,還專程留下一支部隊在黃河渡口,迷惑和吸引敵軍。
三個方向進軍,極大緩解了劉鄧大軍主力被全殲的風險,也分散了國軍的圍剿部隊,根據劉伯承的想法,就算某一路部隊被全殲,至少還能留下一路或者兩路部隊,成功抵達大別山裡。
千里奔襲大別山,肯定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劉伯承考慮到這一點,而他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減輕損失。由於作戰行動的時節正處於雨季,黃河南岸的水位也極高,蔣介石已經命令6師師長劉汝珍待命,隨時準備掘開黃河大堤。
此時,抵達黃河的劉伯承察看水位後,果斷下令全軍迅速南進,他明白現在部隊呆在黃河周邊是十分危險,一旦堤壩被掘開,那麼,十幾萬部隊將很可能無一倖免。
黨中央也考慮到劉鄧大軍面臨的處境,毛主席下令:
“劉鄧大軍現在自己可以機斷處理,情況緊急,不能因為請示制度而貽誤戰機。”
8月7日黃昏時分,隴海鐵路沐浴在一片紅色雲暈之中,周邊的草兒隨著晚風飄動,而此時,鐵路周圍傳來了密密麻麻的腳步聲,這是劉鄧大軍在緊急行軍。
劉伯承趁著國軍還未將合圍圈合攏之時,果斷下令三路千里躍進大別山。而此時駐紮在隴海鐵路周邊的部隊,忽然接到統帥部的命令:王敬久、吳紹周、羅廣文所率部隊立刻正面追擊劉鄧大軍,同時讓騎兵部隊在隴海鐵路野雞崗車站阻擊。
然而,當這些部隊抵達指定地點時,劉鄧大軍早已越過隴海鐵路。
14日,劉鄧大軍全部抵達隴海鐵路以南,並進入豫皖蘇解放區(今河南省焦作市)。而此時的蔣介石還天真認為,國軍部隊已經對劉鄧大軍完成了合圍,但還沒等他反應過來,劉伯承早已帶著部隊跳出了合圍圈。
8月16日,部隊行進到黃泛區周圍,所謂的黃泛區指的是黃河氾濫地區,這些區域是當初抗日時,國民黨下令掘開黃河堤壩而導致河水氾濫造成的受災區。
內戰爆發後,蔣介石又下令把黃河河水重新迴歸河道,這些黃泛區土層就形成了沖積平原,整個黃泛區到處都是淤泥,任何交通工具都很難在這裡行進。
黃泛區極大地限制了劉鄧大軍行進速度,但我們的戰士們被這些小困難所嚇倒,大家集思廣益,研究出了許多行進方式,戰士們肩扛手拿,用木板把大炮零件裝設在上面,幾個人手挽手拖著小木板走,就這樣,部隊艱難地走過了黃泛區。
隨後,在沙河、汝河地區,劉鄧大軍戰士們用智慧和勇氣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直到大軍渡過淮河,此時的蔣介石意識到,敵人已經失去了全殲的良機,即便現在調集部隊全力圍堵,也再也擋不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腳步。
事後,蔣介石痛惜:
“我萬萬沒想到,這支部隊竟然這麼頑強,跟棉花糖一樣,我們用盡力氣打在他們身上,但是他們卻始終能夠躲避要害,如今劉鄧已成我們心腹之患了!”
劉鄧大軍渡過淮河後,正式進入了大別山中心地區,然而,蔣介石還是不死心,調集空軍、陸軍繼續進行合圍,誓要把共產黨的這把利劍拔出。
蔣介石低估了共產黨部隊一直以來的光輝傳統:
一旦進入山區,那戰爭走向就再也不是國軍說了算,畢竟在山間作戰,共產黨才是老師傅。
國軍圍剿大別山的部隊,都被劉鄧大軍一一痛擊。而隨後,劉伯承和鄧小平開始了大別山根據地的建設。
千里艱難躍進大別山,這個偉大的壯舉不僅鼓舞了全軍士氣,也極大打擊了國民黨囂張的氣焰。不過,戰略目標實現了,但其中的細節卻給劉伯承、鄧小平帶來了不小的麻煩,首先就是大別山地區雖然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但這需要一定時間。
劉鄧大軍剛抵達大別山,周邊都是國民黨腹地,沒有任何支援。國軍為了堵死劉鄧大軍,斷水源、燒山、炮擊,各種卑鄙手段層出不窮。
起初,戰士們為了活命只能吃野菜樹皮、渴了也只能喝樹葉露水。由於對大別山地形的不熟悉,戰士們只能上演極限荒野生存,在這期間,也有許多戰士沒有扛住,永遠離開了隊伍。
看著眼前的一幕幕,劉伯承和鄧小平也是憂心忡忡,為了最大限度保持戰鬥力,劉伯承下令全體戰士,採取輪流耕種,輪流防守,以月為算,一些部隊執行防守任務,一些部隊執行耕種和建設任務。
鄧小平積極派遣隊伍去聯絡周邊的老百姓和地下黨,爭取籌集糧食,在軍民的共同努力下,部隊艱難地度過創業初期,就這樣,大別山根據地在劉鄧二人的治理下,成為了國民黨江南腹地的最大隱患。
筆者認為,劉鄧大軍千里轉進大別山意義重大,極大地牽制了國民黨的兵力,在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地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品”字,緩解了陝北、山東解放區的壓力。建立豫皖蘇新的解放區,極大地緩解了老解放區的壓力。更重要的是改變了解放區的形勢,拉開了解放全國的序幕。
藉此文章,向劉鄧大軍致敬!